- +1
张自忠殉国80年,全国多地都以其姓名命名道路
他是中国抗战中牺牲的军阶级别最高的将领。
80年前的1940年5月
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上游
进攻中华民族最后的抵抗阵地陪都重庆
集结了30万大军强攻湖北襄阳、宜昌等地
作为中国军队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
亲自带兵出征第一线
最终在当年5月16日壮烈以身殉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张自忠
称他和其他英雄们是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为何许多城市都有张自忠路?
今天是张自忠殉国80周年纪念日。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天津张自忠路上,车辆穿梭,已经接近常态,两侧建筑以仿古青灰色为主色调的这条街道,一直是海河边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在五大道地区的成都道上,一座挂着“张自忠旧居”牌子的小楼也仿佛在默默地怀念着自己当初的主人。
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也都有张自忠路,以缅怀这位抗日先烈。
天津的张自忠路位于和平区北部,海河西岸。清乾隆四年由官商捐资,利用东门外海河西岸至大直沽的河堤筑土路,后经多次修缮和更名。1946年国民政府收复,统一以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之名命名。1975年又改成海河西路。1984年恢复张自忠路。
从天津的“学生”到天津的“市长”1935年“华北事变”后,张自忠任察哈尔省主席。1936年6月,冀察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准备调张自忠担任天津市市长。对于张自忠的一生而言,天津是他革命理想真正起步的地方。辛亥革命那年的冬天,张自忠考入了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学校中的进步思想和革命气氛令他兴奋。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1年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同盟会,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二十几年后,张自忠回到天津做市长,他知道自己有责任令这个自己既熟悉又有感情的地方变得更好。
据《档案大观》记载,张自忠来天津后,秉持“少说话多做事”的原则,奉行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信条,开始了他在天津的工作。他对天津市的吏治、工商财政、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社会治安等各项事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从1925年到1935年,天津市经历了长达10年的萧条。经过张自忠的整顿,天津经济首次出现了增长。
作为被殖民者划分租界的城市,天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身陷侵略者的欺压之下。但当张自忠做了市长后,他却为天津人民出了一口“恶气”。
据《档案大观》记载,1936年夏,在天津英租界内,发生英国巡捕殴打中国人力车夫的事件,一时间全市哗然。张自忠对人力车夫深表同情,于是下令通知英租界内数千中国人力车夫一律不许在英租界内营运。采取这一报复措施后,使英租界内交通困难。英国领事馆向天津市政府交涉,请求解决。张自忠告诉英方,必须严惩殴打中国人力车夫的肇事者,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方可解决。英国领事馆接受了张自忠提出的这个条件,这个事件才算了结。
1936年秋,英国平和洋行出口大批羊毛,拒缴地方捐税,并声言自《辛丑条约》以来,英国商人从来不纳地方捐税。张自忠愤慨地说:“不纳捐税,不准开船。”英国领事馆派人交涉,无果而终。平和洋行只得照章纳税。自此以后,所有外商一律纳地方捐税,不敢托词逃避。
1937年5月中旬,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馆为庆祝英王加冕典礼而举行宴会,招待驻津各国来宾。在商讨最高来宾问题时,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坚持要以最高来宾身份出席。张自忠闻讯后,义正词严地对英国领事表示:“英界为中国领土。日军驻津系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国际场合,不能喧宾夺主。若以田代为最高来宾,中国方面绝不出席。”结果英国总领事馆不得不以张自忠为最高来宾。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自忠由天津赴北平,随后担任北平代理市长。他一年多的天津市长生涯至此结束,却留给这座城市永远的记忆与财富!
本是世家子弟,打造铁血部队
张自忠(1890―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校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第五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
说起来,张自忠本是位世家子弟,原本可以拥有富裕却平庸的生活。他的父亲张树桂,曾任江苏省赣榆县正堂(县令),在兄弟七人中,张自忠排行第五。在晚清民国初年的乱世中,目睹国家内忧外患,张自忠遂与几位同学一起,相约效仿班超弃笔从戎报效祖国,当时,以武兴国的风气流行,此后,这位出身优越的官宦子弟,从最底层的士兵开始做起,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此后又协助冯玉祥训练部队,并以治军严格、号令严明著称,由于号令严格,他甚至被士兵们称为“张扒皮”。
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位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中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他斥责这个营长说:“钱是爹,爹是王八蛋,见了钱连爹都不要了!你今天喝兵的血,明天兵就要吃你的肉!”
尽管治军严酷,但张自忠对士兵却非常关心亲善;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从来不开小灶,也推着一样的小平头。为了磨练部队意志,他甚至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并要士兵们也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也因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在抗战中更是奋勇杀敌、从不畏缩:
1933年,他所率领的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在长城抗战中奋勇杀敌,喜峰口一战更是天下闻名;
在1938年初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随后率领部队不停参加抗战,他先是率部在1938年的临沂战役中驰援友军,一日急行军180余里,最终鏖战七昼夜击溃日军,为随后进行的台儿庄大战奠定了基础;
在取得台儿庄大捷后,国军主力又迅速转移,张自忠所部负责殿后,他且战且走,自己则坚持走在部队的最后面,当时营长以上的军官都配有战马,张自忠命令将自己的战马以及所有军官的战马全部腾出载运伤兵和物资,他自己作为军长则一路徒步行军,乃至脚破血流,都坚持不骑马、不坐车。
当时,长江要塞、华中重镇武汉已在1938年底沦陷,为了沿长江进攻陪都重庆,日军一直在不断进攻位处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地区,然而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悍将张自忠和他的铁血部队。
1939年,张自忠在鄂西钟祥战役中,面对日军三个师团来袭,又大破日军于田家集,并击毙了日寇2名联队长,击伤敌军1名旅团长,使得日寇狼狈溃逃,为国军赢得鄂北大捷。
当时,张自忠已升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属下有多支部队与他原先并非旧部,但张自忠每次打仗,却坚持将自己的子弟兵安排在最前线进行冲杀,为了民族抗战,他从不保留实力,自己则坚持上最前线领兵打仗,在1939年的鄂西大战中战况最激烈时,他所在的司令部的瓦房瓦片都被日军的炮弹所震碎,张自忠却仍然坚持指挥不肯撤退。
▲张自忠牺牲后,家人在其牺牲的地方捡到了两块被鲜血染红的石头,在上面刻上了“血石”两个字最后一战,捐躯殉国
1940年5月,将军生命中的最后一战,终于到来了。
当时,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摧毁中华民族最后的抗战基地,从1939年开始便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以求水陆并进:一路在攻占襄阳一带后,溯汉江直上陕西南部,然后转攻重庆;一路则可沿汉江流域下宜昌等地,然后沿长江进攻重庆。
1940年4月,日军再次进犯襄阳,为了粉碎日寇的阴谋,每次大战必上前线的张自忠决定,自己亲自领军迎击日寇。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5月6日夜,就在带军临行出发前,张自忠特地写了封信给了他的老战友、三十三集团军的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的冯治安: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师)、179D(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
若与179 D(师)、38 D(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以上,就是张自忠留下的最后书信,而这,也成了他的遗书。
▲张自忠在1940年5月的最后手信遗书5月7日,尽管李宗仁等人劝说张自忠留居后方指挥,但迫于日军推进迅速、形势紧急,张自忠仍然决定亲帅手下仅有的2000多士兵主动出击日寇,作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始终率领部队不断推前,主动寻找机会歼敌,并一次次拒绝了上级和属下要求他回退后方的建议。
张自忠离死亡,越来越近,但他始终未曾退缩。
战斗进行到1940年5月16日,日军从截获的电报和国军俘虏口中,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日军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而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也受到很大损失,弹药即将殆尽,部队随即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随即回答道:
“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张自忠誓死不退,并要求部队严守阵地阻击日军。
5月16日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张自忠右臂也中弹受伤,但他仍坚持来回巡视进行现场督战,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部下们火速建议张自忠迅速撤退,都被张自忠严词拒绝;
激战到中午时,三十三集团军左右两翼的两个团兵力相继被击溃,日军已对司令部形成了三面合围。
当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已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由于张自忠平日对待官兵非常宽厚,因此即使到了最危难的时刻,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这更加引起了日寇的注意和围攻。尽管仍有最后一面山路可退,可张自忠依然坚持正面抗击日军,不肯离开战场。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也陪伴张自忠将军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被日军连刺带砍了九下刺刀,脑壳都被砍开的情况下,勇毅的马孝堂仍然坚持存活了数日,临死前,马孝堂向救助他的国军官兵们,讲述了张自忠生命最后的时刻。
这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将军生命的最后一天:
“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与此同时,参谋处吴处长也受伤了。到了十里长山,(张自忠)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
随后,张自忠右胸也中弹了,鲜血喷涌而出。
生死危亡之际,可将军始终未曾屈服。
对于这位敌军的高级将领,日本人也给予了张自忠非常的尊重。随后日军39师团长官村上启作命令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的遗体擦洗干净,然后命人从战场附近的木匠铺里,为张自忠赶制了一口棺材入殓,并葬在十里长山的陈家祠堂后面的一个土坡上,坟上立一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倾城相送 举国悲恸将军殉国的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遗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将张自忠的遗体抢运回到后方。
将士们原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送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陪都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他们说,将军为国牺牲战死在湖北的土地上,所以他们坚决不能让将军孤单地走完最后一程,于是,宜昌全城的百姓,坚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于是,1940年5月23日,宜昌全城百姓出动,十万军民一起聚集在宜昌城内外,他们不顾头顶的日军飞机盘旋,坚持抬着将军的棺材,一路步行到长江码头。
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为张自忠送葬的队伍。
▲1940年5月,宜昌军民护送张自忠将军灵柩上船前往重庆宜昌送别后五天,1940年5月28日,张自忠灵柩被运到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府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登上轮船,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在场者无不动容。
随后,蒋介石亲自扶灵,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也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
张自忠死时,年仅49岁。家人们怕他的夫人李敏慧知晓,一直瞒着消息,两个月后,李敏慧才听闻噩耗,随后,悲痛欲绝的李敏慧绝食七日,最终跟随将军而去。
李敏慧死后,冯玉祥亲自出面,安排将张自忠、李敏慧夫妇二人一起合葬在重庆的梅花山麓。
▲张自忠与夫人李敏慧1941年,在张自忠牺牲的十里长山和南瓜店下,将士们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并在山下为2000多殉国的官兵们也建立了公墓,三十三集团军的将士们在以后抗战的岁月里,总是唱着他们的复仇之歌:
“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
而蒋介石也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毛泽东则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周恩来称之为“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恢复了“张自忠路”的名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原标题:《致敬 | 将军殉国80年!津京沪等都以其名字命名道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