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人物|赵朴初:无意之处见法度,不经意处传情性
原创 李家丽 雅昌艺术网
赵朴初是在2000年5月21日逝世的。而遗嘱,他早在1996年10月就写好了。
写作中的赵朴初“关于遗体的处理,我曾在二十多年前写过遗嘱…除眼球献给同仁医院眼库外,遗体其他部分凡可以用来救治伤病的,请医师尽量取用…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说‘安息吧’。”
赵朴初亲笔遗嘱 书于1996年10月面对生死时的豁达与不戚,是赵朴初作为佛教徒多年参悟的结果,也是其书法凝重苍劲、清新洒脱的来源。
书法之路:从二王 北碑入手 融之以佛学禅理
赵朴初的书法之路是从少年时,临摹二王和唐楷开始的。他从北碑入手,学李邕的行书写碑。中年后,他加强了帖学,又对晋唐,宋明时期的书法做了研究,尤其苏东坡和二王书法用功最勤。晚年,赵朴初参研魏碑与草书,接受、践行了米芾“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用笔主张,最终成就了“赵体”的书法艺术。
会议中的赵朴初值得一提的是,赵朴初尤其敬仰苏轼。从技法上讲,幼年对苏轼的学习让其书法吸收了其行书的劲健笔力;从审美取向上讲,苏轼与赵朴初,这古今两居士的审美追求惊人相似。赵朴初曾在论书诗中写道:“门前流水尚能西,东坡所羡差堪及”。如此的闲适心境与苏东坡“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审美取向可谓异曲同工。
1988年,邓小平会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赵朴初不仅十分注重研习书家经验,练习也从不懈怠。每日一诗以代日记,是他长年的习惯。诗的内容并不拘泥,大多是即兴而作。笔虽随意,但赵朴初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他曾告诫书法界朋友,他是把“书法当成一门学问,一种科学”来看待的。
总的来说,赵朴初以行楷书擅长,脱胎于李北海、苏东坡,字的体势向右上方倾斜,结构严谨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隐隐透出一种佛家气象。
要想理解赵朴初的书法,其佛教智慧是不得不了解的侧面。可以说,赵朴初出生在一个佛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虽然父亲任过县吏和塾师,但家中做主的却是母亲陈慧。母亲信佛,不仅家中设有佛堂,还每日早晨烧香拜佛。
行书 为汉唐壁画往日本展出作诗轴 1976年佛学的慧根与悟性,及渊源家学的直接熏陶、教育,特别在诗词、书法方面由启蒙到成才,对赵朴初后来的发展和成功影响至深。在老领导关絅之的影响下,他研习佛学经典,并在中国佛教会成立后与高僧大德交往甚密。1935年,赵朴初皈依佛门,成了在家居士(意为居家修行人士)。在经卷和高僧的影响下,在居家的不断修行中,赵朴初将自己在私塾和东吴大学学到的知识与佛学融会贯通。
行书 慈联中学五十周年纪念献词轴 1989年研习书法时,赵朴初也十分重视将佛教禅理和书法理论的结合。这在他晚年的书法中体现尤为明显。那立轴或横幅,通篇观之如金石铺地、字距、行距、布局疏朗别致,如同佛寺诵经。此外,书法内容虽质朴却禅味十足,偌大的纸绢上以行书写就“老实”、“佛心”等字样,于生活最无华、最平凡处现出大智慧,引人深思。
楷书 大雄宝殿卷 年代不详作为佛教徒,他参透生死,慧眼空灵,胸怀淡泊,极具悲悯情怀;作为书法家,他以写字和作诗为日课,其文字虽平实却深远广大,其书法亦十分凝重苍劲、清新洒脱。连启功也评价:“朴翁擅八法,千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书法面貌:无意之处见法度 不经意处传情性
赵朴初的书法大致有两种面貌:一为题写匾额的榜书,一为纸绢上所作之行草书。榜书端凝庄严,渊深静穆,呈振奋之势;纸绢行草,无论巨幅寸笺,皆自可观,看似平常流丽,实则包容广大。细细审视,其书皆八法悉备,筋脉相连,舒展大方,无丝毫侧媚之态。
行书 全国科学工作会议百花令卷 1985年如前所述,赵朴初的纸绢行草大多是多为直抒胸意的乘兴之笔,书写时十分随意,有时也会逾越书法规范。但其书法的魅力恰恰体现在此。毫不经意,信手而书,并不是不求法度,而是在多年练习的过程中将法度融于心,应于手,在创作中应用法度而忘记法度,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效果。因此,当我们欣赏赵朴初时会发现,他的书法在无意之处法度井然,稳重、平和,洋溢着生活的新意和乐趣。
行书 乘竹筏沿九曲溪看山词轴 1990年“贵和尚中”是赵朴初书法的精神内核。“返璞归真,悟初笃静”,是父亲为赵朴初起名的用意,但用这八字来形容赵书的风格特色和笔墨精神,确实再恰当不过了。他将文字合一,诗书合一,将人格修养和禅宗思想融合于书法中,表现出规整雍容的气韵。其精神游逸胜于技巧研磨,表现出了他最真实、最个人的本然面貌——儒雅谦恭、俊秀清新。
行书 每天四问 1987年此外,赵朴初认为书法艺术领域,最应该讲究宽容,最应该有热情奔放和谦恭温良的风度。他强调书法创作应“尊传统以启新风,先器识而后文艺”,意即承袭传统而后方能创新,研习规则而后才能讲求精神。
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关注时事 促成艺术活动
赵朴初最著名的身份是中国民进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曾挥笔写下“母兮吾土,报恩无有穷已”。为报祖国,他积极推动中外交流,弘扬佛法,为民谋利。艺术方面,他不仅在1980年促成了“鉴真和尚坐像”首次回归故里扬州展出,促成汉唐壁画往日本展出,又为东山魁夷来中国写生奔走相助。为此,他还曾书《鉴真大师纪念室联语》。
他的书法作品大多与时事、政治活动有关。令人惊奇的是,赵朴初总能将将艺术与政治事件巧妙结合,于作品中现出时代风云。《某公三哭》是其19世纪60年代的作品,以元散曲格式写就,反映上世纪60年代世界政坛上发生的三件大事,为《哭西尼》、《哭东尼》、《哭自己》。其中,《哭西尼》反映的是肯尼迪背刺,《哭东尼》为尼赫鲁去世,《哭自己》为赫鲁晓夫下台。全文亦庄亦谐,嬉笑怒骂之间显露鲜明态度,偏僻入里之中勾勒出时代环境。整册书法以行书写就,以诗记史,工整秀雅,俊朗神秀。行书 某公三哭 局部 19世纪60年代《百花令》作于1962年4月,全文将游园感受和时事联系起来,洋洋洒洒,工整隽秀。“辛夷花张着万盏灯,丁香花洒着半天雪。海棠花,凤冠压得腰肢折;紫荆花,赤霞烧得珊瑚裂;牡丹花在候着缺,逗引着红蕊绿叶;更有不知名的花儿,满地锦茵重叠。没多时转绿回黄,猛来了无边春色。春色,问东风一例吹来,怎有这百般差别?百般差别,却又是一般喜悦。”
此外,他还倡导人间佛教,收容难民、救灾助学,推动宗教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世间有无数的众生,无奈也总有无边的苦难,但赵朴初却选择用无尽的慈悲、无疆的大爱,行一切善事,孜孜不倦为民牟利。
赵朴初手书佛心赵朴初手书老实 1987年弘扬佛法、为民谋利、心系祖国、专注书法,赵朴初用93年的光阴为“人生意义”作了注解。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无尽意”,他的人生亦如其书斋名般,无尽意……
注:5月21日至7月19日,“无尽意——赵朴初书法展”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封面图、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雅昌专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END -
原标题:《【艺术人物】赵朴初:无意之处见法度 不经意处传情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