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只有不懂哭闹的家长,没有无理取闹的宝宝

2020-05-20 07: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糖糖妈妈 拜托了妈妈

0-3岁是宝宝哭闹最严重的几年。但不同的年龄,哭的原因都不同。

1岁之前的哭闹,不是因为吃喝拉撒睡,就是生病了不舒服。这个阶段虽然哭的频繁,但应对方法也简单,妈妈们只要保证宝宝的身体舒服,哭闹问题基本都会迎刃而解。

但1岁之后的哭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随着宝宝大脑的发育,ta开始有想法、情绪、脾气……被忽视会哭、被否定会哭、心里有想法嘴巴说不出来也能哭到崩溃。

这篇文章你将看到:

宝宝为什么爱哭闹?

怎么搞定哭闹的宝宝?

怎么让宝宝了解和掌控自己情绪?

文中部分观点源自

魏坤琳做客“拜托了妈妈”时的观点

宝宝常在这些情况下闹情绪

1

“不哭不闹”你就注意不到我

◆ 洋洋家来了很多人做客,爸爸忙着陪客人说话,妈妈忙着端茶倒水,奶奶在一边看电视、一边看着洋洋。5分钟后,洋洋开始大声尖叫,爸爸怕吵到客人,就把洋洋和奶奶的房门关上了。10分钟后,洋洋开始扔玩具,20分钟后,洋洋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这才引来了爸爸妈妈,又是抱又是哄,好一通安抚。

很多妈妈经常会犯与洋洋妈类似的错误,有的忙于工作、有的忙于家务、有的忙于交际,总之就是没有看到自己身边这个小不点儿的需要。缺少陪伴、缺乏关注的宝宝们,不得已只能一再升级自己的愤怒情绪,或调皮捣蛋,目的只有一个,用行为来呼喊:“嗨,妈妈,我在这儿!”

2

“不哭不闹”你就不满足我

◆ 中午12点,东东不吃饭、不睡觉,只想下楼去玩。开始妈妈还会耐心的讲道理、哄劝、安抚,但都没用,东东依旧站在门口闹着要出去。后来妈妈假装要打东东屁股,东东干脆躺地打滚,一副不让出去玩誓不罢休的样子。最终还是妈妈妥协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或者按照自己意愿去做,当受到阻止的时候,就会大发脾气。一来是在发泄不满情绪,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二来是用这样的方式逼父母“就范”。遇到类似情况,我们曾经出过一篇文章:

❶ 每天和孩子说不可以的次数不超过1次,“不可以”“不行”说的越少,禁止的效果才越好。

❷ 用“可以,但是……”来替换总对孩子说“不可以”,让孩子觉得你尊重ta,给ta思考、选择的机会。

具体应对方法可以看看:《长大没出息的孩子,都有一个爱说“不可以”的妈!》这篇文章。

3

我不会说话,我只能“哭”

哭闹的频率和宝宝语言发育的程度,高度相关!在宝宝还不会说话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要什么,只能用“哭”呼唤父母。另外在1岁之后,如果宝宝语言发育还十分缓慢,也会导致经常哭闹:

饥饿的哭:这类哭多半是有节奏的,可伴随着闭眼、喊叫、双脚蹬踹等。

发怒的哭:这类哭的声音往往有点失真。婴儿发怒时用力吸气,迫使大量空气从声带通过,使声带震动而引起哭声。

疼痛的哭:例如打针时的哭。这种哭,没有事先的呜咽,而是突然高声大哭。

惊吓的哭:这种哭是突然发作,强烈而刺耳,伴有间隔时间较短的喊叫。

烦躁的哭:这种哭是长时间的吭吭叽叽,断断续续。

2岁以内

用“转移注意力”化解宝宝的情绪

和2岁内的小宝宝讲道理就像是“对牛弹琴”,因为语言受限,ta很难理解并记住。不妨用一种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解决,即“转移注意力”,用另外一件ta感兴趣的事情,吸引ta的注意力,把正沉浸在不愉快的情绪中难以自拔的宝宝“救”出来。虽然简便好用,但“转移注意力”的做法十分需要技巧:

1

叫ta的名字

孩子通常会对自己的名字格外敏感,当我们试图去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时候,先叫出宝宝的名字(可以是大名也可以是小名,但要是平时大家最常用的对TA的称呼),目的在于先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你这儿来。

2

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吸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平时需要观察,有什么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比如听故事;看汽车。当你哄不住孩子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对哭闹的孩子说:“**(孩子的名字),我想起一个特别好玩的故事”或:“**,你看,那车好漂亮”。

只有这些还不够,一定要配合演技,如果你只是语气平平的说这些话,是吸引不到孩子注意力的。你要用最夸张的表情、最惊叹的语气、最有趣的动作瞬间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的情绪可能瞬间平复,甚至破涕为笑。

2岁以上

给宝宝“心灵按摩”的3步法

心理专家的孩子也会发脾气,看看“叨叨魏”是如何安抚女儿,给她做心灵按摩的:

◆ 一次睡觉前,叨叨魏觉得女儿没有把玩具收拾好,责备了她。女儿一下子就崩溃了,哭着说:“不是我没放好,是因为姥姥挪走了东西”,十分委屈!应对女儿突如其来的情绪,“叨叨魏”只做了这3步:

1

用语言描述情绪

“叨叨魏”问女儿:“你现在是不是发怒了?”

引导孩子把现在的情绪状态,用语言描述出来

宝宝会哭闹,很正常,那是因为宝宝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够驾驭自己情绪的程度。宝宝的“情绪脑”先发育,宝宝的“理智脑”发育比较慢,所以宝宝有情绪,就会表达,而不像成年人那样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但语言中枢在理性脑,当孩子尝试用语言描述情绪的时候,就是在用理性思考,情绪的怒火就会少一半。

2

引导分析情绪

“叨叨魏”:

“你为什么发怒,是爸爸错怪你,感到委屈吗?”

找到孩子的情绪源头

“叨叨魏”:

“如果爸爸被冤枉,也会感到委屈、难受、愤怒”

和孩子一起分析情绪,知道“自己为什么感到委屈、愤怒”

“叨叨魏”:

“是我错怪你了,我向你道歉”

理解孩子的情绪

让女儿会感受到“爸爸是理解自己的”

整步分析做下来,又是在理性思维的范围,和孩子一起把当下的情绪又捋的一遍,再次用理性去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会逐渐平息。经常这样的引导,孩子也会慢慢尝试和学着用理性去控制情绪。

3

反思情绪

“叨叨魏”:

“你刚才发怒、情绪失控、哭了,但如果你不跟爸爸交流的话,我们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让孩子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叨叨魏”:

“爸爸看到你难受,我也很难受”

和孩子共情,引导孩子体会、感受别人的情绪,反思到有比刚刚自己情绪的爆发更好的方式解决方式。

最后可以再和孩子一起来讨论一下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孩子每一次的发怒,都是父母引导、教育孩子的好时机。整体3步做下来,相当给孩子做了一次“心灵按摩”,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驾驭自己的情绪。

允许孩子哭

是化解宝宝情绪的前提

哭,是孩子用来宣泄伤心、失望、愤怒、不愉快等情绪的一种方式。但孩子的哭声,往往会让起妈妈更焦虑、烦躁、愤怒等,冲动之下不是斥责孩子闭嘴“不许哭”,就是一生气失手打了孩子,脾气好一些的妈妈可能会各种劝、各种“叨叨”,目的也是让孩子尽快停止哭声。

只要是以让孩子“不哭”为目的的劝、哄、打等都是在“堵”孩子的情绪,但现在更该做的是“疏”。情绪就像洪水一样,“堵不如疏”,只有先把不悦宣泄掉,才能重新体会愉悦。所以,给孩子哭一会儿的时间,同时默默陪伴的方式会更好。具体做法可以看看:《你最爱说的“别哭”“没事儿”,反而更伤害孩子!》这篇文章。

推荐一个动画片

帮宝宝学会管理情绪

孩子很容易受到情绪困扰,是因为他们对情绪不了解,当情绪来袭时,对情绪的失控感是孩子更恐惧的。如果他们能像熟悉自己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那样熟悉自己的情绪,就会好从容很多。

有一部很棒的动画片叫《头脑特工队》,把主人公(小女孩莱利)的各种情绪刻画成5个性鲜明的小精灵,用一种心理学的解析方式和小朋友讲述了情绪的故事。快乐的黄色小精灵“乐乐”、愤怒的红色小精灵“怒怒”、厌恶的绿色小精灵“厌厌”、害怕的紫色小精灵“怕怕”,和忧伤的蓝色小精灵“忧忧”。

5个小精灵基本包括了孩子成长中各种情绪体验。妈妈也可以跟宝宝一起给ta的情绪命名,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可能会告诉你ta的小脑袋里现在是谁(乐乐或是忧忧或谁),ta会知道自己现在有什么情绪,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等。这就是对情绪最初步的了解。

虽然我们都喜欢快乐的情绪乐乐,却不能否认忧忧等其他情绪精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情绪的分工协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更是孩子心智发展中缺一不可的角色。

所以,不必为孩子总是发脾气而担心、愤怒,也不必为别人家孩子乖巧而羡慕、嫉妒,每个孩子都是自己情绪精灵的主人,他们都在不同阶段体验着各种不同的情绪滋味,这就是成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