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再见,2556:告别“悬崖村” 这条路,像是走了半个世纪

2020-05-15 20: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竹里 新民周刊

村民走出“悬崖村”,并不意味着扶贫的终止,而是扶贫方式由“授鱼”到“授渔”的转折点的开始。

文 | 竹里

2015年初到悬崖村,有同事爬藤梯,吓哭了;一天内上下两趟悬崖村,累哭了;2018年有钢梯了,同事小白一只腿卡住钢梯,疼哭了;大家互相打趣:四川站女记者去悬崖村就没有不哭的。这是央视四川站记者黄鹂出发昭觉县前的朋友圈文案。

她口中说的悬崖村,正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这里最高海拔2000多米,村子两侧皆是悬崖峭壁,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914户、超过18000人。这座接近90度悬崖峭壁上的梯子,成为了村民与外界相连唯一的“天路”。

5月13日清晨,“悬崖村”的村民像往常一样走上了这条“天路”,这一次与往常不同,他们迎来搬家的历史性时刻。

这天阳光很好,坐落在海拔1700米狮子山的一个半山台的小院子里,51岁的某色达体比往常起得更早,他扫净了火塘中的灰烬,轻轻拉上院门,几步一回头地看了一眼这间生活了五代人的100多岁的老屋。

他和妻子要下山了,65公里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里,一座10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新居正等着他们。悬崖上半个世纪的生活,将成为家族的永恒记忆。

曾经的“悬崖村”

5月12日,四川凉山“悬崖村”首批26户贫困户开始搬家

下山这条路,仿佛走了半个世纪

5月12日至14日,阿土列尔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44人,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某色拉则是悬崖村第一个下山的村民。搬家的村民纷纷穿上民族的盛装“芼(音)”,人群中的某色拉则与众不同:他穿着一套深蓝色的西服,里面是一件黑色的衬衫,脚上是一件黑色的皮鞋,尽管51岁,但身体强壮,整个人非常英俊硬朗。 

这套西服是他今年春节前,花150元在县城买的。这是衣服买回来之后,第二次穿,上次是在春节期间。某色拉则的盛装打扮,为告别,更为新生。

相比之下,某色达体对悬崖村的留念,更为不动声色。下山的路,2556级钢梯,某色达体走得很慢。清晨的山间鸟语阵阵,蜥蜴、松鼠不时出来和人们打个招呼。他望向远处深山,自言自语说:“下了山,就没有这样的风景了。”眼里掠过的一丝惆怅,很快被笑声冲淡。

风景令人留恋

下山后,某色达体一行坐上了等候已久的汽车。65公里,不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这条路,某色达体却走了半个世纪。 

实际上,是否搬出悬崖村一直是某色达体的“心病”。他也曾去山东打过工,但因水土不服只干了两个月又回到了这里。过去十来年,他看着村庄里脑子活络的人居家外迁,上学、看病着实羡慕,但他一直没有做好与悬崖村告别的准备。

情感是一方面,但出行困难也是事实,这似乎又让他心理触动很大。17岁的某色拉作是某色达体最疼爱的女儿,11岁之前都与课堂无缘。山上没有学校,下山的路又太危险,直到长高、长壮一些后,家人才放心让她下山上学。 

某色达体由于长期患病,生活常常入不敷出,直到2015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生活才算有了起色。先是开小卖部,后来干脆办起了民宿,最多的时候住过十位客人。

2556级钢梯,缩短了路程

“悬崖村”口口相传的人居历史,听闻可以追溯到元代。

这里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有着优良的小气候。战乱纷争的年代,易守难攻的地势保护着居民免受侵扰,人们在此过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 

而它为外界所关注,源于5年前的一篇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人们也是从那篇报道中知晓,悬崖村中的“桃花源记”,并非只有诗意的栖居。

那时,人们进出村庄靠的是藤条和木棒编成的“天梯”,上山一趟要耗费两三个小时,有时候下脚的空间还不到半个脚掌大,由于藤梯长期风吹雨淋,朽得很快,摔下去轻则断手断脚,重则一命呜呼。

真正的改变从2016年开始。

2016年5月,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条件,凉山州和昭觉县共拨款100万元,将藤梯升级为钢梯,出行条件大大改善。这些钢管牢牢焊入悬崖,一共组成21段、767级台阶。整个钢梯用了大约1500根、40多吨钢管,光是固定用的扣件,就用了6000多个。

与原来的藤梯相比,钢梯是直上直下的,不仅比藤梯好走、安全,还缩短了路程。喷了防锈油漆后,寿命可达10至20年。钢梯修好不到4个月,就有6位来自外村的新娘嫁进村来。

2556级的钢梯

村民拉洛说,以前攀爬藤梯上山进村,他需要3个小时,而不熟悉的外地人需要4个小时。钢梯修好后,他们上山节约了1小时,下山就更快了。2016年11月,中国电信投资实施“悬崖村”网络建设工程。现在,村民们可以在村里打电话、上网,也学会了移动扫码支付。 

目前,“悬崖村”的适龄儿童实现了100%入学。在勒尔社山上,还建立了幼儿教学点。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当起主播,陡峭的“天梯”、大凉山腹地的风光吸引了很多人。一时间,旅游成为“悬崖村”的新支柱。

在最近开展的脱贫验收预评估中,村民人均年收入近9000元,其中84户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6000元,远高于脱贫标准。

不敢相信这是我的房子

2019年4月,扶贫搬迁的好消息传到了“悬崖村”。200年前,悬崖村的祖先选择在这里定居,应该有不得已的原因,但今天,村民没有理由不想走下山,融入现代社会。

在昭觉县城边的集中安置点,一排排六层高、有着土黄色外墙的崭新楼房拔地而起,新小区街道人流攒动,有店家在卖拖把等生活用品,旁边还有订做窗帘的,卡车边,人们从车上不断搬下崭新的沙发,戴着头巾的老妇人在阳光下安静地纺着羊毛。 

从吃的面条、食用油到用的水桶、盆、杯子甚至是垃圾袋,一应俱全。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大家有序地排队领取。某色达体的新家位于4号安置点,100平方米的房子有三个卧室,家里只花了1万元,其余全部由政府补贴。

“集中点房内碗柜、衣柜、床、餐桌椅子‘四件套’是省政府配套捐赠的,沙发、洗衣机、电视机、电视柜、茶几‘五件套’是我们县政府每户补贴1600元,群众基本上只要拿着家里必需品就可以入住了。”有人不禁感叹:“像是过年,比我们的火把节还热闹。”

5月13日,村民在县城集中安置点新房阳台上   图源 | 封面新闻

补约乡吉达古机一家在小区门口拍全家福

按照计划,昭觉全县92个边远山村的18000多人都将在14日前迁到这里,开始全新的生活。然而,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稳住易地脱贫才是关键。换句话说,村民走出“悬崖村”,并不意味着扶贫的终止,而是扶贫方式由“授鱼”到“授渔”的转折点的开始。

当地政府在安置点附近创建农业产业园和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同时,还为搬迁村民提供就业指导培训,引导劳动力外出务工,并按照务工地距离和务工时间的不同,给予不同级别的交通补贴和稳岗补贴——“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同步进行。

同时,帮助贫困户通过土地、林地等资源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马铃薯、苦荞、燕麦等特色产业,引进项目、资金、技术进行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收益。

而村民搬出“悬崖村”,也不等于告别“悬崖村”。悬崖上的村民已探索出一条依靠旅游业的脱贫路径。支尔莫乡乡长、“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表示,“悬崖村”接下来将搞产业规划,进行旅游开发,村里的土地还能继续种植经济作物。下一步,可能是老人和孩子在安置点居住、读书,青壮年在村里发展产业,搞旅游和民宿接待等。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规定,迁居到新居之后,旧房将被拆除。但幸运的是,按照村里发展集体产业的计划,村民的老屋将被保留下来并加固,以集体租用的方式,来做民宿旅游。此外,整体搬迁后,进一步发展壮大“悬崖村旅游业”,将“悬崖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实现扶贫与发展同向而行,也是值得探讨的。

5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都不过“弹指一挥”,但对于这个曾经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来说,却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变。从山头到城头,从土坯房到楼房,从“天梯”到通途,白天在县城做工,傍晚坐在阳台上喝茶,孩子们过个马路就能上学,老人们下个楼就能锻炼身体,对于“悬崖村”的村民们来说,梦想的日子已经实现。

资料来源 | 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