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兵新传⑥ | 张全兴:“80后”治污院士的逐梦人生

2020-05-15 16: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周亚楠 中国环境

环保老兵 再谱新篇

欢迎收看“老兵新传”系列第六期

本期人物:

环境工程与高分子材料专家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全兴

张全兴,1938年12月出生,江苏常州人,成功研制出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等技术。2010年以来,针对我国“白色污染”控制的难题,组织团队开展绿色聚乳酸系列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荣获1964年国家新产品发明三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2007、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0余项,通过科技鉴定(或验收)3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52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多项和美、日、英等国专利9项,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全兴院士 图源:《我是科学人》栏目

他是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的开创者,为我国太湖、长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重点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我国著名环境工程与高分子材料专家、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

“献身科学的人不管千难万难,贵在坚持!”如今,已过81岁高龄的张全兴,依然意气风发。作为老一辈“80后”科学家的一员,他依旧活跃在保护绿水青山的一线。

始终奋战在科研第一线

1938年12月,张全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戚区潞城邓家村。从小家境贫寒的他跟着父母四处逃荒。1957年,张全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开大学化学系。在大学里,他学习刻苦,生活简朴。1960年,教育部批准各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补充教育大发展所需师资。因表现突出,张全兴成为了南开大学第一批抽调的学生之一,大三便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从小到大,我从来就不是学霸级的人物,我的成绩之所以不算差,可能只是更勤奋一点,更努力一点,别人歇下来的时候,我还在用功罢了。”

留校任教后,他便跟随导师何炳林一同开展吸附分离功能树脂的合成、性能与应用研究。1987年,他参与完成的“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开创了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局面。而当时的张全兴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

为了更好地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1985年,张全兴携夫人陈金龙回到了家乡常州,调到当时的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任教。

原本带着满满回忆归来的张全兴,却发现江南这片沃土已经完全变了样。经过实地调研,张全兴看到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小时候,我常在河里捕鱼捉虾、和小伙伴嬉水玩耍,那个时候的水清澈见底,要是渴了就直接掬一捧河水喝。”回到家乡的张全兴发现河水变成了“五颜六色”,记忆中水清鱼跃的江南美景已不见踪影,江河湖泊已被污染。“何时才能让这一切恢复如初呢?”张全兴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些什么。

学习化学出身的张全兴决定把之前所掌握的合成高分子材料融合到环境污染治理中去,他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将大孔树脂的研究及应用率先引入环境工程领域,开发出了“树脂吸附”技术,着手开展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研究。

张全兴认为,废水处理要注重资源化,将有毒有机物或无机物回收变为有用资源。这种由他开创的独门“树脂吸附”技术的最大特点不仅能有效地分离和吸附污水中有毒有害的成分,还能在净水的同时“变废为宝”,将原来污水中的有害成分变为一种有用原料进行循环再利用。对于这种树脂吸附技术处理污水,张全兴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为治理污染,从前企业是往废水里扔钱,现在是帮他们从废水里捞钱。”

1993年,54岁的张全兴接到了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负责筹建环境工程专业”的工作邀请。“树脂吸附”技术的成功让张全兴看到了大孔树脂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发展空间,而南京大学的邀约,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进入南京大学后,张全兴更加快了对水污染治理的追求脚步。2001年,张全兴主持的“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他主持的“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一年,张全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由南京大学申报并获得通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教育部、科技部的指导与鼓励下,张全兴于2002年4月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了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十几年来,他们已帮助众多化工企业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环保问题,并为长江、太湖、淮河等水质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治理“战场”上的“战友”夫妻

在峥嵘岁月里,张全兴与夫人陈金龙是相濡以沫近60年的眷侣。而在环境治理“战场”上,他们是一起治污的战友。

1993年,张全兴调任南京大学。第二年,本在常州大学工作顺风顺水的陈金龙也跟着转到了南京大学,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调整为环境保护,全身心投入有机有毒化工废水治理和资源化的研究上。“把污水变清,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张全兴院士夫人

长期劳累过度的陈金龙被查出结肠癌病倒住院,出院后的她不顾丈夫阻拦,很快又回到了科研一线。对她来说,“在环境治理上取得更多成绩”早就成了二人共识。

“环境问题不等人”,这对神仙眷侣如今又把研究方向瞄准了“白色污染”。他们从不服老,张全兴也雄心不减,“只要我的身体还健康,我就会一直为国家奋斗下去!我干不动了还有学生干,学生干不动了,还有学生的学生,一代一代做下去,绿水青山的梦总会实现!”

来源:中国环境

视频来源:根据《我是科学人》第25期剪辑

剪辑脚本:周亚楠

视频编辑:单浩田

编辑:周亚楠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原标题:《老兵新传⑥ | 张全兴:“80后”治污院士的逐梦人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