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中海住宅:文化 / 地景 / 生活方式

2020-05-15 18: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采访+撰稿 / 万琦睿(马德里理工大学)

 什么是地中海?

一千样事物在同一时间涌现。

不是一种景观,而是无数景观。

不是一片海,而是群海的联合。

——费尔南·布罗代尔

地中海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气候、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上的概念。这片水域连接着非洲北部、欧洲南部及亚洲西部,有着曲折的海岸线与广袤的内陆,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地中海文化”这一概念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今日,其面目愈加模糊,几乎难以辨认。要以“地中海住宅”作为展览的命题,其归纳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地中海住宅”这一概念又该做何解释呢?以地域而非国别来给建筑归类的方式,似乎从一开始就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之中。地中海地区的居民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但因为共享一片水域,物候相同,地景相似,也在不觉间共享着一种相似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建筑可以被称为“地中海住宅”?要先理解这一概念,才好分析与讨论具体案例。

彼得·G·哈恩登(Peter G. Harnden)与兰弗兰科·邦贝利(Lanfranco Bombelli),格洛里亚别墅,赫罗纳卡达克斯),1959。摄影:乔治·卡萨利(Giorgio Casali)。图片由ICO博物馆提供。
© Herederos de Harnden y Bombelli / Fondo Harnden-Bombelli Arquitectos - Arxiu Històric del Col·legi d’Arquitectes de Catalunya. 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 - Archivio Progetti, fondo Giorgio Casali

对于这个问题,2019年10月2日至2020年1月12日在马德里西班牙官方信贷局基金会(ICO)博物馆举行的“想象地中海住宅:50年代的意大利与西班牙”展览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展览以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西班牙与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几次文化交流活动为背景,探讨了现代主义与地中海风土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其说“想象地中海”是一场展览,不如说是一次以展览方式进行的主题研究。展览以建筑杂志Domus中的文章作为串联展品的线索,这或许与策展人的学术背景有关:策展人安东尼奥·比萨(Antonio Pizza)现任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席教授,是一位有着跨文化背景的建筑学者。在这次展览中,他尤其注重对档案文件、资料照片及建筑绘图的陈列。

除展出大量文献资料与建筑师手稿外,展览中还专门辟出一面墙壁,以原比例展示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为金色之家[1](Casa Oro)所特制的整片瓷砖铺地复制品。

“想象地中海住宅:50年代的意大利与西班牙”展览现场。图片由ICO博物馆提供。

1928年至1976年间,三位建筑师——鲁道夫斯基、路易吉·科森扎(Luigi Cosenza)与吉奥·庞蒂(Gio Ponti)——在Domus杂志上发表了数篇以“地中海住宅”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即是围绕着该系列文章展开的。

鲁道夫斯基,“金色之家”瓷砖铺地(复制品)及其细节。图片由ICO博物馆与作者提供。

展览以庞蒂(Domus杂志创始人之一)的文章《一座理想的小屋》( Una Piccola Casa Ideale)为开篇。文中,庞蒂以图纸辅助文字的方式阐述了其设想中一座地中海小屋应有的模样。在另一篇文章《住宅中错误与正确的观念》(Falsi e Giusti Concetti nella Casa)中,庞蒂提出了现代主义住宅应具备的基本元素,对他而言,“现代性”是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在“装饰”之前进行思考、认识与判断的方式。他写道:

西班牙人将房屋称作vivienda,这个美丽的词语含有生活(vivir)的本意。与单纯居住相比,生活十分不同,它同时意味着,在墙与墙、墙与天空、墙与日光之间,人们如何居住、放松、沉思、享受、受苦、躲避、独处、爱和梦想。

庞蒂坚定地认为,住宅应与在其内部发生的事件紧密关联,这一设想也体现在他同一时期为卡普里岛的圣米歇尔森林旅馆(Proyecto de Hotel en el Bosque de San Michele)所做的设计中。

吉奥·庞蒂, 昂蒂布度假酒店内景与外景,1939,图片由ICO博物馆提供。© Gio Ponti Archives

鲁道夫斯基也在《你不需要一种新的建造方式,而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Non civuole un nuovo modo di costruire, civuole un nuovo modo divivere)一文中发表了对现代生活的倡议。从穿鞋方式、进餐姿态到洗浴时间,鲁道夫斯基认为这些起居活动影响着建筑本身的形式。1934年,科森扎邀请鲁道夫斯基来到意大利,合作设计了数个作品,最终,只有金色之家被建成。彼时,意大利正在迫切寻求通过现代建筑手段来展现新的国家形象,这座房屋也成为他们对此问题的解答。

为建造这样一栋房屋,二人决定到选址所在的普罗奇达岛上居住一段时间,着手研究大量当地民居类型,并向当地工匠学习。他们甚至为金色之家专门设计了极具手工艺精神的地砖。在这座房屋中,几乎看不到现代建筑的影响,它更像是一座扎根于本土、生长于海岸的居所。

科森扎与鲁道夫斯基,金色之家,那不勒斯, 1934-1937。图片由ICO博物馆提供。© Bernard Rudofsky, VEGAP,Madrid,2019

回顾了三位建筑师的“地中海住宅”实践后,展览将目光转向20世纪50年代在西班牙与意大利之间开展的两项建筑交流活动:194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马略卡岛和瓦伦西亚三地举办的第五届国家建筑会议及1951年在米兰举行的第九届三年展。该部分以谱系学研究为主,重点梳理了在这些国际展会上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科德奇(Antonio Coderch)、曼努埃尔·瓦尔斯(Manuel Valls)与意大利建筑师庞蒂、阿尔贝托·萨托里斯(Alberto Sartoris)和科森扎的理论实践的交集。

 

“想象地中海住宅:50年代的意大利与西班牙”展览现场。图片由ICO博物馆提供。

如果说以上展出内容仍局限于职业建筑师有关地中海建筑类型的实践,那么其后的内容便是从一个更开放的角度对之前的研究提出新的佐证。

 

展览现场多段视觉影像。图片由ICO博物馆提供。

画面几乎静止,时而有风,鸟鸣藏在树丛中,白墙上的光影微微颤动。近乎诗,近乎哲学——多段在科德奇作品乌加德之家(Casa Ugalde)和罗维拉之家(Casa Rovira)中拍摄的影像,被以“视觉俳句”的方式陈列在小小的人造庭院内,而观者却止步于庭院之外。人们无法“抵达”,只能透过搭建的窗口“观看”其内发生的种种事件。这些影像脱离了建筑学专业的探讨,以更谦和的方式展示了家宅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呈现了地中海建筑的“在地性”这一本质。

鲁道夫斯基,家宅(展览现场模型图),弗里希利亚纳,马拉加,1970。图片由作者提供。

 

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1964年初版封面)。图片由作者提供。

展览以鲁道夫斯基在西班牙马拉加建造的最后一栋房屋作为结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房屋的设计许可文件恰恰是由科德奇签署的。展厅的一侧,是这座住宅的远景,另一侧则是鲁道夫斯基的著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一书1964年版的封面。建筑师为方案取名“La Casa”,即“家宅”,没有多余的修饰词或界定语。这座在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房屋,与杂志封面所摄的其他传统民居一样,似乎都脱离了创作者和使用者,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的“自然风物”。

这或许就是对地中海住宅最“真实”的想象。

策 展 人 访 谈 

安东尼奥·比萨(Antonio Pizza),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席教授,“想象地中海住宅:50年代的意大利与西班牙”策展人

您为什么选择以“想象地中海住宅”为主题?“想象”一词似乎显示出了您对这一主题的特殊态度。

比萨:之所以用“想象”一词,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一直试图定义抽象概念中的“地中海文化”。从本质上来说,界定地中海建筑是一个想象中的工作,它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而与地中海建筑相关的人,并不局限于建筑师,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当然我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词,但我十分偏爱“想象”一词。人人都可以想象,想象使展览超越了纯粹的类型学的理性讨论,同时也引入了其他非建筑的因素。

您在展览中提到了1949年举行的第五届西班牙国家建筑会议和1951年在米兰举行的第九届三年展,可以具体谈谈您重点展示这两个活动的原因吗?为什么聚焦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

比萨:专注于这一确切的历史时期,是因为我不想做一个泛泛的展览。展览的标题很重要,主标题是“想象地中海住宅”,副标题是“50年代的意大利与西班牙”——说明了本质。这个标题很多记者不了解,他们向我询问这个展览时会问:为什么展览中会有这个房子?他们都忘记了标题中有一个非常精确的语境:50年代。“地中海建筑”并非一个稳定且持久的概念,“建筑”的概念被提出之时,“地中海建筑”就已经存在,但它不是一个与某个具体的历史语境紧密相连的概念,其本身也在不断演化。以地中海为语境进行讨论的特点是它的主题并不单一。因此,如果需要讨论地中海建筑,就必须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形成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当庞蒂与萨托里斯来到弗朗哥治下的西班牙时,他们发现当地建筑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早在30年代,现代建筑这一议题就已在西班牙——尤其是巴塞罗那——被广泛探讨过了。而在50年代之前,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团体,如GATEPAC以及当时的建筑杂志A.C. 都曾探讨过西班牙现代主义建筑的问题。第二,那些想振兴本土文化的当权者并不赞同现代建筑的表达方式,而是更倾向于如画式的或乡土式的、可以反映传统价值的表达方式。

瓦尔斯与科德奇,加里加·诺盖斯之家,1946。图片由ICO博物馆提供。©José Antonio Coderch de Sentmenat, VEGAP, Madrid,2019

那是一段决定了建筑走向的时期,也是一段渴求改变的时期。1949年西班牙国家建筑会议和1951年的米兰三年展促成了庞蒂、萨托里斯与西班牙建筑师科德奇、瓦尔斯等人的会面与合作,也正是在这几年间,意大利揭开了西班牙建筑的面纱。所以,我选择了20世纪50年代,因为这是意大利与西班牙建筑交流碰撞最激烈的时期。在那时,关于地中海建筑的讨论具有一种勃发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一直延续到60年代,因此,在此次展览中你也可以看到一些60年代的作品。然而到了60年代后期,这种蓬勃的动力逐渐衰退了,因为人们遇到了新的问题。

请您谈谈西班牙建筑杂志Domus在展览中反复出现的意义。

比萨:Domus是一本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杂志,它几乎见证了西班牙与意大利建筑界交流的全过程。在这次展览中,这本杂志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庞蒂是Domus 的创始人之一,加上庞蒂与之前提到的几位西班牙建筑师关系甚笃,在几次活动期间发表了多篇关于西班牙建筑与地中海建筑的文章,这使Domus成为50年代西班牙建筑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平台。

贯穿此次展览的一个问题是居住的问题。您引用了鲁道夫斯基所说的“你不需要一个新的建造方式,而需要一种新的居住方式”,并提出地中海建筑其实是一个关于家庭生活的概念,为何这么说?

比萨:当提到地中海建筑时,我们说的其实是地中海文化,它不只是一个有关建筑的问题,还是一个有关生活的问题。鲁道夫斯基是一位极为特殊的人物,他将地中海的风土文化——不只是建筑方面,更有形态学、社会学等方面——作为他建筑设计的养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鲁道夫斯基在汲取这些经验后,又更进一步,将其归纳为一种隶属于建筑学范畴的形态与美学,并以此为根据来分析和理解建筑形式本身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次展览中选取的大都是海岛住宅。对您来说,地中海住宅似乎具有一定范式,包含了海边的风景、礁岩、强烈的阳光与内化的庭院这几个必要元素,且永远无法与周边的景观和场地割裂。

比萨:地中海住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与地景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把一座住宅理解为一座纪念碑,因为它接合着自身的地景。以科德奇的乌加德之家为例,这座房子无疑是地中海建筑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它是一座几乎由地景来生成的房屋,其动线和体量都是依据场地的性质构造而成。面对环境与风景,地中海建筑设计一直保持着谦逊且尊重的态度,这是了解地中海建筑的关键所在。

科德奇,乌加德之家,1952。图片由ICO博物馆提供。©Fondo F.Catalá’Roca-Arxiu Històric del collegi dÁrquitectes de Catalunya

在当代的建筑语境下,我们应当从何种意义上来理解或重新理解地中海住宅?

比萨: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地中海文化不仅指建筑,而是指整个文化——这个概念是与不同历史时期相对应的,与其物候条件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以当代建筑的视角去看,50年代的地中海建筑的那段时期早已过去,那些在历史语境中明确的形象也因此淡去了。如今,当我们观察一座城市时,总是感到别无二致。城市的身份已经丢失,这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悲剧性后果。

你刚才说地中海建筑似乎总与海洋相伴,但如今当地的气候早已与之前不同。现在地中海许多区域的气候已经变得与热带性气候相似,而这种变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林地退化。我认为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不仅表现在生态层面,因为地中海的生活方式与农、牧、渔业产品有着直接的关联。但现在一切都发生了错位。过去40年以来,我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定义现在的地中海文化到底是什么了。因为那样一种曾经具体而明晰、只局限在特定地域内的生活方式,在如今看来已经面目模糊、逐渐僵化了。

注  释

[1] 金色之家,建于1934—1937年,是奥地利建筑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与意大利建筑师路易吉·科森扎共同设计的一座房屋,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波西利波地区。

原载于《信睿周报》第24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