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峨嵋山古建筑群:提升济南西部历史文化底蕴
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说起来人们就会首先想到四川的那座峨眉山。可能很多济南人都不知道,在咱们身处的这座城市里,还有一座峨嵋山。
5月9日,记者来到了这座位于济南槐荫区大金庄西侧的峨嵋山,对刚刚修复的峨嵋山古建筑群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访。
在峨嵋山南坡下,记者首先看到了半山腰的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筑,虽然整体体量不是很大,但还是显得非常有气势。建筑的右侧是古朴的山门,能看出修缮的痕迹。这就是记者来访的主要目的,对这处古建筑群修缮情况进行采访。
济南峨嵋山在春秋的《左传》中即有记载,有内四景、外八景之说
还是先介绍一下这座峨嵋山和古建筑群。
槐荫区文旅局的有关人员提供的资料显示,峨嵋山山高不足百米,原名为靡笄山。有学者考证,“靡笄”即《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所记载的“靡笄”。道光己未《长清县志》记载:“峨嵋山在县治东北四十余里,提督柯公捐廉建三大士祠,易名峨嵋山,二月十九日立会于此。”以前,此山有内四景:仙阁远眺、岐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还有“外八景”: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霁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民国”版《长清县志》中也有记载:“见旧志,或谓清初山之东金家庄有金某好佛,往朝南海大悲寺迨归,建寺于山腰,名大悲寺,而山亦名为峨嵋山。同治年间有艾某建二仙祠于山之南。光绪年间,又创建文昌阁于山巅,民国十一年设立高等小学校。山之前后古松数百株,皆田家赵大烈所手植。”
修缮前的峨嵋山古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分上、下两院。上院为道教建筑,东为文昌阁,西为碧霞宫;下院为佛教建筑,东北角建有院门,北部居中为三大士殿,东西建有配殿及附属建筑,南部建有钟鼓楼。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灾害及后期不当维修等多种原因,殿宇逐渐坍塌,现存下院院门、钟楼、三大士殿及六处建筑遗址、数通残碑。
根据寺院内残碑的记载,峨嵋山古建筑群最后一次重修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据《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碑记》记载,长清东北乡距省垣二十余里,有山曰峨嵋,每逢阴历二月十九即演戏数日。习以为常,盖因是日为观音圣诞故也。进香者络绎不绝,赴会者商贾云集,诚一方之盛景也。1937年庙会终止,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恢复。1960年左右已鲜有人迹。“文革”时期峨嵋山古建筑群遭受较大破坏,后来发生过数次火灾,此后,峨嵋山古建筑群便无人问津。再到后来,因为寺庙的木材、石材等不断被偷拿,导致古建筑群迅速坍塌、毁坏。
2003年12月18日被槐荫区文化局登记保护,2004年三大士殿失火,致使大殿明间、东次间坍塌。2008年道士在下院遗址及三大士殿中搭设板房,用以供奉神像恢复香火。2009年3月24日,槐荫区文化局进行复查。2013年12月20日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民众集资修复院墙,并在文昌阁遗址中搭设板房。
峨嵋山古建筑群主要建筑完全按照原貌修缮、复原
槐荫区文旅局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对这座古建筑群的勘探、修缮工作是从前年开始的。在勘探时,这座古建筑原始院落格局基本保存完整,所存文物建筑保存状况较差。其中院门坍塌约三分之二,屋面瓦件破损严重,而且还长了不少植物,钟楼屋顶的石脊也有损毁。三大士殿明间、东次间倒塌,屋面瓦件破损严重,也长了较多植株,梁、檩糟朽严重,望砖断落。其余建筑仅剩残垣断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当时峨嵋山古建筑群的建筑、方式、技术、设施等不足以实现其利用价值,其社会教育效益与旅游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空间。
正是基于峨嵋山和这座古建筑群的历史价值等原因,槐荫区政府才下决心对这处珍贵的古建筑群进行修缮。
拾级而上,从山门进入院中。修缮单位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山门其实并不是这座寺庙原来的山门,是个侧门。原来的山门应该位于正对着大殿的院落下方,但早已损毁,现在只有这一座门了。
从大殿东侧的侧门进入正院。院落整体呈方形,北面是整座建筑群的最重要的建筑——三大士殿。管理人员介绍,这座三大士殿坐落在月台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面形式为歇山顶,筒瓦屋面,正脊为带陡板正脊,两端各施一尊正吻。垂脊为铃铛排山脊,排山勾滴做法为勾头坐中带陡板垂脊,垂脊端部做有垂兽。这座大殿共用十六根檐柱,八根金柱,四榀梁架。所有的梁架、柱子、柱础等基本沿用存留下来的原件,缺的柱子进行了原样复制。记者看到,在前檐明间、次间檐柱之间还有折柱花板及花牙,花板上是透雕的卷草花卉图案,花牙子雕刻的是卷草纹样。月台用青石砌筑,东、西、南立面有五步如意踏垛。台基四周是青石寻杖栏杆,踏跺处望柱雕刻有花卉图案,柱顶雕刻石狮,月台地面为青砖,在正中地面是十字形石质甬路。
立于月台之上的整座大殿显得非常雄伟,虽然是新修的,但因为采用了传统工艺和材料,所以还是显露出一种历史感。
三大士殿南面东西两侧是配殿,也是依照资料按原有体量、规格、样式进行了重建,和三大士殿风格统一。两座配殿前各有一棵松树,枝繁针绿,既使整个建筑群焕发出原有历史风采,又让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安静。
记者注意到,在院落东南角有一座很奇特的“石亭”。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建筑是以前大悲寺的钟楼。钟楼为单檐歇山顶石亭,屋面用多块青石垒砌而成,青石面刻制瓦垄。正脊两端各施一尊石质正吻,檐口刻有勾头、滴水。记者注意到,石柱制作很精细,方柱抹角,北侧石柱外立面还刻有一副楹联:“钟声传三千界内,法雨扬万亿国中”;上方的石质额枋刻有“国泰民安”四字横批。整座钟楼保存得还是很完整的,可惜的是对面钟楼的鼓楼已经完全“消失”了。
峨嵋山古建筑群是我市现存难得的清代高山寺观建筑群
管理人员介绍,在这个院落的上方还遗存着一点以前寺庙的上院遗迹。从院落东侧台阶向上,就来到了上院遗址。这里只剩下了一堵西山墙,被两根木柱支撑着不至于倒塌。在中间位置有一座新建的房子。管理人员说,这处遗址将在第二期修缮工程中进行修复,目前正在进行准备。
记者查阅了资料,据称在下院正殿墙体中有一石碑,碑文题目为《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碑记》,记载此庙正殿供奉着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三位大士的塑像,其中观音居中、文殊在左、普贤在右。在上院西殿前残存着一通断碑,内容是“民国二年”,也就是1913年的《重修靡笄山碧霞宫碑记》,碧霞宫为道教中祭祀碧霞元君的建筑。也就是说,上院西殿以前叫碧霞宫,供奉的是泰山老奶奶,即碧霞元君。东殿是二层建筑,名文昌阁,楼上供奉玉皇大帝,楼下供奉文昌帝君,而玉皇大帝与文昌帝君均为道教神仙。所以,这座寺庙最先是佛教寺庙,后来又被改为了道教道场,上、下院性质有所不同。
整体看下来,下院的修缮非常到位,不管是院落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制式,还是原有建筑材料的使用等,都做到了对历史原貌的高度复原,是从几乎全部破损的状态下,将这座寺庙的历史面貌进行了恢复。
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清代中期以后,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建筑在济南地区出现较多,峨嵋山建筑群虽然佛、道分明,但总体格局又浑然一体,这体现出宗教融合的历史文化风貌,为研究清代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风俗提供了实物佐证。这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初,虽然在修缮前保存质量较差,但保存规模较完整,这些遗存为研究济南地区宗教建筑规制、建筑风格、工艺技术、材料使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另外,从科学艺术方面来看,峨嵋山古建筑群是济南市现存的一处难得的清代高山寺观建筑群。在布局上依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并充分利用当地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对于研究济南市古建筑具有着重大意义。三大士殿中梁檩绘有竹兰梅菊、荷花牡丹、龙飞凤舞、万字纹、云气纹等吉祥福瑞图案,并做有苏式包袱心彩画,内容或是两三游人泛舟于湖上,或是一二行者缓步于桥头,画面远景、近景处理得当,山水人物活灵活现,反映了古代匠人技艺的高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槐荫区才下定决心,投资进行全面修缮,就是为了给槐荫区、济南市保留下一处难得的历史建筑群,也留下一份难得的历史记忆。”
结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济南西部新的旅游景观线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曾在去年底来过修缮现场进行考察,对这座古建筑的修缮非常认可。他表示,峨嵋山建筑群是济南西部非常罕见的古建筑群,也是济南市甚至山东省少见的体量较大的道教建筑群,所以,这处古建筑群在济南的历史建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这处古建筑群在抢救性修复方面做得非常好,基本按照古建筑的原貌进行了修复,像钟楼、彩绘等细节的保护、修缮都具有较高水平,是尊重历史的。这处古建筑群在济南地区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不可复制,济南的西部缺少类似的历史建筑,就更需要这样的历史文化标志性符号。而且,这里距离西客站和兴福寺很近,还有再往西一些的湿地等,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借势打造济南西部的新旅游景观线。因此,从历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来看,峨嵋山古建筑群都是一处难得的资源。如果能和周边旧村落的改造、山体的改造有机结合进行整体打造,将对槐荫区、济南市的历史文化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这处古建筑群在济南的历史、文化挖掘和利用等方面的价值在今后将愈加体现。”
槐荫区文旅局方面也表示,峨嵋山古建筑群属于历史文化建筑,是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修缮的成功,将会促进济南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展示了城市的精神和内涵,而且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次修缮保护可有效地对峨嵋山古建筑群的价值进行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对于提升槐荫区文化底蕴和知名度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记者还了解到,峨嵋山古建筑群西侧的山顶,现在正在改造一处山体公园,今后将为市民提供一处新的休闲“胜地”。山体公园加上历史建筑,相信峨嵋山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济南西部一处新的具有独特风采的文化旅游地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