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冠姓权”之争,别只懂得指责女性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女性的独立是一种抗争——抗争长期要求女性作为男性和家庭附属的社会规范,而不是抗争人与人之间一切的关系和连接。如果我们只用审判的眼光对待每一个“不符合标准”的行为,或是声讨每一个突破了规范的人,那么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愿意再探索。"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母亲节,谁能想到,第一热搜居然是关于网友声讨一个母亲没有让孩子跟自己姓。
这次的主角,papi酱,被许多网友认为是现代独立女性的标杆——不仅有着出色的学历和让人望尘莫及的事业,papi酱还常常在视频中为女性在生活中受到的束缚发声。所以无论从“说”到“做”,她都非常符合大众对于“独立女性”的想象。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现在对于有些人来说,“独立女性”还必须不结婚、不生育,而如果生了小孩也必须要和自己姓。这个逻辑认为,女性在婚姻中就是出卖自己,而“随父姓就是为‘南拳’社会添砖加瓦,冠姓权是重男轻女的根本原因”。
不仅如此,还有人以女权的名义对选择结婚和生育的女性以“婚驴”或者“婚奴”等词汇简单概括,甚至以此进行攻击和辱骂。即使在网络暴力如家常便饭的今天,这些说法也还是激起了许多网友的愤怒,同仇敌忾地对部分“极端女权”进行回击,包括回骂。
有些人指出,对papi酱的攻击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无脑谩骂;有的人认为,孩子随谁姓是个人的事情,别人没有权利指指点点;还有一些分析指出,某些“极端女权”就是为了压倒男性,使得自己得到更多的权力,与性别平等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把独立女性与随父姓及婚姻进行切割,除了上述已经提出的问题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不合理之处吗?那么到底什么才叫“独立女性”呢?
01.
“有权利抗争”和“必须抗争”,存在本质区别
约定俗成的孩子随父姓,当然是父权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男性社会巩固权力地位的手段和要求。所以,如果女性拒绝孩子随父亲姓,其实可以视作是对父权社会合理合法的抗争。
但是,认为独立女性“有权利抗争”和“必须抗争”之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女性自己定义什么行为叫做“独立”,而后者则是用硬性行为标准来强行界定什么是“独立女性”。
认为独立女性必须与孩子冠姓权抗争的逻辑,与以下几条也是共通的:
男权社会规定女性要做家务,所以独立女性就必须远离厨房、坚决不打扫卫生。
男权社会认为女性就是温柔和感性的,所以独立女性必须是暴力和不讲感情的。
男权社会认为女性更适合带孩子,所以独立女性最好不生孩子,生了也不要自己带。
男权社会要求女性要有吸引人的外表,包括穿裙子、留长发和化妆,那么独立女性就必须穿裤子、剃圆寸,素面朝天。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荒唐吧?相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千万条。
可是为什么这些话会让我们听起来觉得非常荒唐?
首先,因为男权是一种权力体制,它不只是体现在男性对于孩子姓名、家庭财产和社会资源几个方面的控制,它早已渗透和主导了一切社会传统及规范。
它不是这个社会的某个不合理的枝杈,可以拿刀直接砍掉。男权体制塑造了每一条枝杈的样子,也规范了每一片叶子的形状。
所以如果独立女性意味着突破一切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想象和要求的话,那么她几乎需要和生活中的一切进行对抗,包括外表、性格、沟通模式、专业选择、家庭分工等等。对女性要求这一切的突破,可以说是不切实际,也不尊重女性个体的实际情况的。
而这种不切实际也会成为一种阻碍,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地到达那个目标。
即便冲破了999个束缚之后,也许也会因为那1个无法突破的社会常规,而被认为一切都是失败甚至无意义的。比如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如papi酱,也会因为结婚就被认为背叛了“独立女性”的标签。
更重要的是,这种要求独立女性反对一切传统女性标签的逻辑是有害的。
父权社会的权力逻辑是把性别规范为二元对立。例如,它限定了男性是强大、理性和独立的而女性是柔弱、感性和需要依靠的。
这样对性别的想象正是让男性在社会中每个角落都掌握主导权的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它可以让男性和女性都相信自己性别的社会地位和分工是合适的,那么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也就都被合理化了。
所以一旦女性开始拒绝一切如柔弱、感性和需要依靠等“女性特质”时,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认同了女性是男性对立面的逻辑。
那么这样的抗争,其实只是沿用了男权的逻辑,继续否定和反对女性自己。
真正长远有效的抗争应该是打破把男女对立的二元逻辑,接受人性和社会规范的多元。让女性和男性都有多样的发展空间,才可以突破性别的壁垒和权力的垄断。
02.
关于“独立女性”的迷思与误解
在支持papi酱的讨论中,对“独立女性”的定义似乎也达成了共识——独立女性可以结婚生育,但是要保持在经济、生活、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
经济独立相对好理解,就是完全用自己赚的钱满足生活的一切需要,是用数字可以衡量的进出。
但有意思的是,全世界能够通过劳动实现经济独立的女性各种各样,例如通过在农村种地、在建筑工地扛砖、在餐厅打工、在写字楼里做保洁、在大学校园里做宿管等等。可即使她们用自己赚的钱养活了自己和家人,似乎大家也从来不会把她们和经济独立女性联想起来。
因为在如今由消费主义定义的社会文化里,经济独立女性的形象只有一种——有高消费能力的城市中高阶层白领女性。
近几年热播的现代剧里,没有哪一个有独立女性人设的角色不是背奢侈品牌的包,不画着精致的妆容,不有着完美的身材,不住着豪宅,不开着几十万的车的。
不过至少这种带有明显阶级属性和消费主义圈套的“经济独立”,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诟病。可以算是最容易陷入,却也最容易被戳穿的一种关于独立女性的迷思。
但是女性如何在思想、人格和生活上独立就不是那么容易衡量的了。
常见的要求是可以独立思考,不受他人的价值观和想法的影响;人格上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不受他人的束缚;生活上也不依赖他人,可以自己一个人解决一切事情。
但仔细想想看,不受其他人影响的人类存在吗?
如果独立思考等于不受他人影响,那么无论是柏拉图、孔子还是释迦牟尼都不是合格的思想者,因为他们都受到自己的老师、社会环境和宗教等等的影响。
而我们自己读的每一本书,看的每一部电影,甚至浏览到的每一个广告,也都影响着我们对于事情的理解和判断。
如果人格独立等于自己完全掌控人生,那么拿破仑恐怕也不是非常独立了,因为他不仅遭遇了滑铁卢,之后还被软禁在一个英国殖民控制的岛上六年,直至去世。
如果生活独立等于完全不依赖他人生活,那么这几乎要求我们断绝和周围一切人的关系,因为在当下这个分工已经极其精密的社会,无论叫外卖、打车、淘宝购买等等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自己一个人完全完成的——我们连住的房子都不是自己建的。
这些听起来像在挑刺,但实际上它们都旨在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社会里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穿越时间和空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几乎是一个伪命题。
需要警惕的是,当假设人是可以和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切割开来的时候,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就会浮现。比如认为,不结婚就是生活独立,不听别人的意见就是思想独立,不顾他人的感受就是人格独立。
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在这样错误假设基础之上的所谓“独立”,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害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独立女性”的提出是无意义的。
女性的独立是一种抗争——抗争长期要求女性作为男性和家庭附属的社会规范,而不是抗争人和人之间一切的关系和连接。
我们要认识到女性一方面要挣脱不平等的束缚,但另一方面作为人又是必然渴望和需要与他人连接的。
只有这样,女性的独立才有一个可实践的方向和空间,也才有可能不会伤害到自己和其他人。
03.
别只把指责的焦点置于女性身上
挑战社会的束缚和规范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在争取女性独立及权利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女性要突破性别的束缚不只是女性的事情。性别本身是一种权力关系,而任何关系都需要至少两方才能形成。
所以当女性争取独立及权利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把目光放在女性身上,更不应该把攻击的焦点仅置于女性身上,而是应该更习惯地去提问:男性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例如之前微博上一名要求自己的孩子随自己姓的女性,在与丈夫商量甚至争吵未果之后,选择了离婚并放弃了抚养权。当时微博上对这位母亲的口诛笔伐也是相当惨烈,认为她过分强调了自己的“权力”而不顾家庭。
但在这些讨论和抨击中,大家都只问“为什么这个母亲要求孩子和自己姓”,而不是问“为什么这个父亲不能让孩子随母亲姓”。
既然法律规定了孩子可以随父姓或者随母姓,既然大家也觉得这件事不应该严重到需要离婚的地步,那么为什么不去问一问“这个父亲宁愿离婚,也不愿意满足妻子的要求”呢?
关于这件事我们不知道实际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停止一味地指责女性而忽略了男性在性别抗争中应起的作用。
那么我们每一位普通的女性和男性,可以为挣脱性别的束缚做些什么呢?
对我们自己来说,只要能做到力所能及的突破,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都是非常珍贵和值得鼓励的。如果争取孩子和母亲姓对社会规范的挑战太大,那么是否可以在家庭内部让家务分工更加平均?或者不要让女儿的房间都只充满粉红色与芭比娃娃,让儿子的房间不要只有玩具枪、汽车和变形金刚?
突破社会规范当然会常常碰壁或者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要给自己一定的耐心和空间,去一点点地进行挑战和改变。
对他人来说,我们的作用可能更大。当别人试图突破性别规范的时候,比如遇见了想要让孩子随自己姓的母亲或者剃了圆寸的女性,我们也许可以表达支持和理解作为鼓励。
而即使做不到直接的支持,至少也不要去批判和阻止别人的突破及尝试,不要随意把他人探索的环境变成我们进行审判的法庭。
同时,当别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突破性别束缚的时候,例如有的女性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全职带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像那些攻击papi酱的人们,声讨她们背叛了独立的女性。相反的,你其实可以表达理解和共情,找到提供支持的方式,这样她们才更可能有勇气和力量面对以后的挑战和突破。
争取女性独立和平等权利的道路一定充满坎坷。
如果我们只用审判的眼光对待每一个“不符合标准”的行为,声讨每一个突破了规范的人,那么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愿意再探索,而那一小部分愿意突破的人,恐怕也会采取同样暴力的方法进行斗争和反抗。
真正的改变和进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努力创造一个友好的、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让个体在试错中暴露的脆弱,也可以被包容和理解,创造新的行为和规范也是安全的。
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尝试,性别权力制度的改变才会真的有希望。
撰文:杨芮
编辑:猫爷
原标题:《“冠姓权”之争,别只懂得指责女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