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云南红河,有多少极致风光?
原创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在中国的大西南有这样一个地方
山坡上布满了密集的纹路
纹路之间是静如玻璃一般的水面
倒映着天光与云彩
仿佛大地的调色盘
这里是
哈尼梯田
(红河梯田,摄影师@卢文)
▼
距梯田约80公里外一座只有2平方公里的小火车站
因电影《芳华》的上映
吸引了国人的目光
(云南蒙自碧色寨站,摄影师@万瑞)
▼
而汽锅鸡、过桥米线等特色美食早已悄然登上国人的餐桌
成为云南味道的代表
(云南过桥米线,摄影师@王超)
▼
这些惊艳了世人的美好事物都来自红河州
全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州位置及行政区划,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
▼
这到底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01
山河的创造
红河州
位于云南省南部
处在滇东高原和哀牢山之间
红河与珠江两大水系在此汇流
北回归线穿越而过
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环境
(红河州地形及水系,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
▼
东北部的高原由巨厚的石灰岩组成
数百万年水的侵蚀
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请横屏观看,新现乡珍珠洞,摄影师@贺平昌)
▼
西南部的哀牢山巍峨连绵山中云雾缭绕、森林广布
(哀牢山,请横屏观看,摄影师@饶颖)
▼
哀牢山与高原之间红河(元江)流过
流经之地多分布着红色土壤
江水如一条红色的飘带
缠绕在大山之间
(红河大拐弯,摄影师@胡艳辉)
▼
良好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多样的生命世界
哀牢山上
2000多种植物
组成了茂密的森林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中央为绿水河,摄影师@柴峻峰)
▼
森林中恐龙时代的遗存中华桫椤
枝叶大如伞盖
(中华桫椤,摄影师@莫明忠)
▼
枝叶间西黑冠长臂猿在游荡
(红河流域的西黑冠长臂猿,摄影师@张程皓)
▼
树鼩在四处觅食(红河州的树鼩,摄影师@莫明忠)
▼
无数鸟类、两栖类等动物以此为家园
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藏在层叠的群峰之间
而唤醒它的人们
即将踏歌而来
02
被唤醒的土地
“在那远古的时代
天边有个叫虎尼虎那的地方
红红的石头像天火燃烧
黑黑的石头像黑夜笼罩
奇怪的巨石成千上万
垒成了神奇巍峨的高山...”
——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
两千多年前
西北氐羌族群的一部分
从歌中所唱的高原地带向南进发
经过漫长的迁徙
大约在隋、唐时期
渡过红河
站到了哀牢山下
(哈尼族迁徙路线,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
▼
经历漫长的变迁与融合他们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民族
哈尼族
他们的生产方式
从游牧变成了农耕
(哈尼族的“四季梯田”实景演出,请横屏观看,摄影师@戴云良)
▼
彼时云贵高原一带的农耕活动尚处在相对原始的阶段
哀牢山大部分仍是荒蛮之地
哈尼族祖先的到来
将彻底改变大地的面貌
他们首先选择向阳的缓坡
开辟为旱地
在其上种植几轮旱地作物
借此平整土地、熟化土壤
(梯田建造过程1:从旱地到旱田,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
随后在台地边缘层层堆垒泥土
形成田埂
引水入田
将旱田变成水田
(梯田建造过程2:造田埂-引水-水田,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
通过水渠引来的高山之水经过砂石沉淀后
逐级流入大小不一的田块
最终汇入山脚下的河流
(哈尼梯田引水系统,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
精心维护的梯田水常年充盈而饱满
(红河州元阳多依树梯田,摄影师@刘珠明)
▼
为了更好地管理梯田哈尼人创造了独特的农事历
将四季的劳作
融入四季的梯田
从春季开秧的“康俄泼”
(春季的哈尼梯田,摄影师@张洪科)
▼
到夏季祈求丰收的“矻(kū)扎扎”(夏季梯田,摄影师@王超)
▼
秋季收获时节的“车拾扎”(元阳梯田秋色,摄影师@戴云良)
▼
以及冬季休耕时的“扎勒特”(2013年红河州百年一遇的大雪,摄影师@何俊云)
▼
热爱歌舞的哈尼人还将这四时的劳作
汇成了《哈尼四季生产调》
编入了充满热情与力量的铓(máng)鼓舞
载歌载舞中延续着古老的传统
(建水哈尼族铓鼓舞,源于哈尼族农耕习俗的一种舞蹈,摄影师@戴云良)
▼
哈尼人相信:“人的命根子是田
田的命根子是水
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
比梯田稍高之处
是哈尼人的村寨
与梯田共存共生
(哈尼村寨作夫村,摄影师@王超)
▼
村寨的上下各有一片刻意保留的森林
被视为“神灵的居所”
而高山区则保留着原始森林
(被森林包围的哈尼村寨,现代的房屋上,依旧采用了传统的蘑菇房屋顶样式,摄影师@何俊云)
▼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形成“四素同构”态势
哈尼人的完美家园就此形成
(哈尼梯田四素同构景观示意图,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
到了元、明、清时期因战争和屯垦等原因
大量来自北方的汉族迁至红河流域
梯田的面积开始迅速扩张
如今已遍布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
总面积高达100万亩
(哈尼梯田分布范围,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
▼
除了梯田在红河州北部地区
也发展出村落
开辟出大大小小的农田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请横屏观看,摄影师@蔡震宇)
▼
广泛的农业开发让红河州逐渐变得富足
长街宴
表达的是对丰收的祈福
也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红河县长街宴,摄影师@张凯)
▼
明朝在云南的开发史上
是一个重要的分野
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坝子上
统治者设立了临安府(今建水)
统辖红河州大部分地区
建水变得繁华起来
(建水朝阳楼,摄影师@宴祥维)
▼
其经济发达在云南富甲一方
临安城中
富商巨贾
建造起深宅大院
(红河州建水朱家花园,摄影师@李昌华)
▼
文人雅士在股指之间把玩起紫陶
(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建水紫陶,在今天也是建水地方特产,图为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摄影师@王超)
▼
水面上建起优雅恢弘的石桥
(建水双龙桥,摄影师@李文博)
▼
仅次于曲阜孔庙的中国第二大文庙
建水文庙
在遥远的西南
传播着中原的文化
(建水文庙,摄影师@蒋晨明)
▼
而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汉、哈尼、彝、苗、傣、壮
瑶、回、拉祜、布朗、布依
11个世居民族
则延续并发展着自己的民族传统
少数民族中
以彝族人口最为众多
(红河州彝族火把节,摄影师@都文明)
▼
多民族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食
过桥米线、汽锅鸡、烧豆腐、小卷粉...
激活了红河人的味蕾
(建水烧豆腐,摄影师@蒋晨明)
▼
数百年间被唤醒的红河州富饶而祥和
默默镇守着西南的一方土地
但到了近代
它将受到新一轮冲击
这同样与大地的馈赠有关
03
近代化的冲击
剧烈的地壳运动
在红河州的地表之下
创造了矿藏
有一种金属矿产
在红河州的历史上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
锡矿
(红河州矿产资源分布图,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
▼
红河州开采锡矿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西汉时期
随后的历代政权
都先后进行过开采利用
甚至一度占全国锡产量的60%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清末
当时英、法等西方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锡在工业中用途广泛
为了开发和运输锡矿
交通干线上的蒙自
出现了云南的第一个海关
(蒙自海关旧址,摄影师@舒骏逸)
▼
海关一开就像拧开了锡矿生产的水龙头
个旧锡矿的年产量从清中期的900多吨
直接飙升到5300多吨
大量的锡矿出口
刺激了当地的马帮
以及红河的航运
骡马不绝、航船相接
个旧锡通过数条线路
被运送至越南海防、中国香港
以及其它沿海口岸
进而经海运流入西方工业国家
(近代个旧锡矿主要外销路线,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
▼
然而红河航道湾多水急
沿途盗匪横行
马帮的运力更是低下
工业国家对锡的需求则是连年增长
一种新的运输方式势在必行
这就是滇越铁路
但要在山高谷深的云南修铁路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越南到云南
海拔逐渐升高
红河流经之地
遍布V字形峡谷
加上山林茂密、瘴疠严重
铁路的修建困难重重
(红河州湾塘乡一带的滇越铁路,通过崇山峻岭,摄影师@王璐)
▼
最为艰险的莫过于屏边县的四岔河大峡谷
峡谷两壁相距仅60余米
河谷深度100多米
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根本无法建造桥墩
为此
上百吨定制的钢构件
从法国运抵云南屏边
再由中国的劳工一件件背上山
一个经由铁索牵引
以人字形钢梁支撑的桥梁
横空出世
(人字桥修建过程,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这就是堪称工程奇迹的人字桥
(人字桥,摄影师@何俊云)
▼
经过近10年的修建30万劳工参与建设
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后
滇越铁路终于在1910年全线贯通
(滇越铁路白寨大桥修建历史照片,图片来源@《滇越铁路》,供图@何俊云)
▼
随后当地士绅集资修建的
个碧石铁路
与滇越铁路相接
共同构成了当时云南的大动脉
(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路线图,制图@巩向杰&陈随/星球研究所)
▼
这条大动脉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
从云南蒙自到越南海防
时间从原来的几十天缩短到两天
(滇越铁路,开远市驻马哨展线上的货运火车,摄影师@王璐)
▼
与此同时沿着相反的方向
铁路也将西式建筑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带进了红河州
电线、电灯
餐厅、电影院、酒吧
咖啡馆、网球场
商号、银行、医院、学校、邮局
以及最早的“快递公司”
颠覆了滇南地区延续千年的生活方式
(大通公司旧址,大通公司曾为滇越铁路上最大的商号,摄影师@何俊云)
▼
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的交汇点碧色寨
成了重量级的交通枢纽
一时风头无两
(碧色寨站,摄影师@李昌华)
▼
1913年一批云南学生被选派留学日本
正是经滇越铁路走出了国门
1915年
蔡锷辗转香港、越南
最终沿滇越铁路到达昆明
发起了讨伐袁世凯的征战
1938年
北大、清华和南开的一群学生
经过香港、越南
沿滇越铁路北上昆明
在那里入学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摄影师@卢文)
▼
滇越铁路改变了大西南甚至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
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1943年
铁路收归中国管理
随后它两次因战争被阻断
直到1996年
才恢复通行
(滇越铁路国际联运列车通过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点附近的河口中越大桥,摄影师@舒骏逸)
▼
此时的红河州也已经变换了容颜
04
尾声
当曾经名动一时的西南动脉
逐渐被平凡的生活所淹没
当曾经的特等车站
逐渐被遗忘
(荒废的滇越铁路滴水站,摄影师@何俊云)
▼
红河州所在的区域继古代山地农业的巅峰
西南贸易与文化的重镇
中国近代化的先锋后
铅华洗净
当我们站在山顶
百万亩梯田如巨浪般涌入眼帘时
我们才会愕然记起
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深藏的惊涛骇浪
正如哈尼梯田被称为“大地的雕刻”一样
波澜壮阔的历史
也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元阳梯田,请横屏观看,摄影师@嘉楠)
▼
1957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建立
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
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红河州
是大量珍稀动植物的家园
是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种植基地
发展高原现代农业的沃土
(红河州茂密的橡胶林,摄影师@何俊云)
▼
如今的红河州有了更发达的铁路、公路网
自然、人文、历史、美食
都变得触手可及
(蒙自-文山-砚山高速公路,摄影师@张洪科)
▼
如今的红河州数千年往事
一百年风云
融汇在不变的山河中
在云南之南
等待着你来发现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张照
编辑:张楠
图片:秦南
设计:陈随、郑伯容
地图:巩向杰
审校:撸书猫、李张子薇、王昆
封面摄影师:刘珠明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 红河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红河州志[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3.
[2] 本书编写组.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M]. 民族出版社, 2008.
[3] 闵庆文等.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4] 黄绍文. 诺玛阿美到哀牢山[M].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
[5] 廖丽. 锡都个旧的兴衰[M].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7.
[6]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 百年滇越铁路[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7] 杨娟. 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个旧锡矿开发研究[D]. 云南大学, 2016.
[8] 张永帅. 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D]. 复旦大学, 2011.
P.P.S. 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地理、地质、城市规划、天文、历史、考古、生物、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视频编辑、设计师、图书策划、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原标题:《云南红河,有多少极致风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