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清平乐》看古人是怎样系腰带的
看过《清平乐》的小伙伴应该都注意到了,电视剧对服装的还原度很高,其中特别是宋仁宗和大臣的腰带系法更是吸人眼球。
腰带可以让衣服穿得更加得体,既有配饰的作用又有实用的价值。知名甲骨文学者许进雄在《古事杂谈》一书中,专门写撰写文章研究古人是怎样系腰带的。
定价:59.80元,2020年1月出版,ISBN:9787514374797
带钩是东周时代常见的衣饰用品。它的基本造型是由钩首、钩体和钩钮三部分组成,用以束紧衣服或悬挂日常用品及装饰物。钩首是个钩,钩住衣带一端的环以束紧衣服。由于钩首的形体小,不是展示美观的主要部位,所以大都因势铸成简单的动物头形,有时则素白无饰。钩钮是钩体后的突出圆钮,用于把带钩固定在革带或丝带上,因为它被隐藏于带内,不显露于外,故不必有任何的装饰。钩体是带钩的主要部分,显示于外,是装饰炫美的所在,故带钩的各式各样变化都在这一部分。有些钩没有钩体部分,大半只用以悬挂日常小用具。
从带钩在墓葬中被发现的情况,可以确定它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以束紧衣服,一是悬挂剑、弩、刀、削、钱囊、镜、印章、佩饰等物。带钩是日常也是军事的装备。它的尺寸颇为悬殊,没有钩体的小至2 厘米以下,长的达46 厘米,不过一般长10 厘米上下。钩体具有弧度,以适合腹部的弯度,故用以束衣的功用至为明显。
几乎所有固体的材料都可以制作带钩,但因它是身上很显眼的东西,可以达到夸示财富与地位的目的,所以有钱的人往往以最昂贵的金、银、玉、玻璃等材料来制作,家境不富裕的则大多采用铁、石、骨、木、陶等材料,目前存世最多的带钩是青铜铸品。
钩体的造型,基本形状有宽板、窄带、一端膨大及不规矩的仿生形状等几大类。每一种都于形体的变化外,加上几何线条、各种动物、人物等平面、浮雕或立雕的纹饰,还有加上镏金、嵌镶金、银、绿松石、水晶、玻璃、玉等不同颜色的珍物,花样繁多。
从成千出土的带钩来看,可知中国最早使用带钩的时间是春秋中期,战国时最盛,汉以后就衰微了。文献《史记·齐世家》有:“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时代属春秋早期,说明春秋时期带钩已被应用于戎服。
使用带钩以前,中国人以布帛的带子束紧衣服,并在其上悬挂日常用具。高贵者的带子也有繁缛的刺绣装饰,炫耀的目的与带钩并无不同。那为什么到春秋时代才突然兴起服佩带钩的风尚呢?
有些人以为带钩是因使用革带而发展起来的服饰。皮革是游牧骑马民族比较熟悉的材料,加上带钩又有犀比、犀毗、胥纰、私纰头等显然是外来译音的名称,因此以为它是骑马民族引进的服饰。但是几十年来的考古工作发现,带钩的传播是从三晋与关中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而同时的游牧地区反而少发现这一类的服饰,可知它应是中国自己发明的东西。而且,在西周初期就已有以革带系芾的衣制,其时并没有使用带钩,可知带钩不会单纯起于革带的使用。
带钩与带扣都是革带上的零件,都用以束衣。带扣很早就被用为马匹的束带,因此推测它被转用为腰带而发展成带钩,但是用带扣束衣要晚于带钩,而且从早期带钩的形制看,似乎也不是如此发展的。春秋期的钩以小型的居多,不少是没有钩体甚至没有钮的,显然其作用是悬挂物品而非束衣。古时的带钩虽可在腰际插大件的工具,但如像刀、削一类有角棱的小件东西,就不便插于腰际而宜悬吊于衣带。很可能用以悬挂小件就是钩的最初用途,后来才转用以束衣的。
带钩之出现于春秋时代,该有时间上的因素。以带钩束衣的好处是带上和卸下方便,不像宽带要捆绕折叠,颇为费时。虽然绅土们讲究雍和从容的气度,不嫌费时,但这种带子不便携带量重的东西;所以万一携带某种不常用而量重的东西时,便需要有种特别用途的腰带,而带钩很可能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兖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明示身上穿有丝带与鞶带。河北平山战国初期中山王墓出土的佩剑男子持灯灯座,男子的宽幅腰带上也系有带钩,这也启示我们使用带钩的契机。
春秋时携带量重而不常用的新事物最可能的是剑。剑是由短兵刃发展起来的,初为乘战车者的护身武器,它开始发展于商代晚期,以刺杀心脏部位为目标。早先只有二三十厘米长,随着冶金技术的发达,春秋时骑兵对剑的应用日盛,对剑的使用越来越迫切,所以剑的长度越铸越长,经常达到50 厘米,剑重量自然也跟着增加。同时,春秋以来诸国交锋频繁,卿士多参与军事,本为格斗武器的剑,渐变为装饰的用具,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可能悬挂于有带钩的革带上,平时闲置于家中,一旦有需要佩挂时,才临时加到丝带上,因此才成带上有鞶带钩的现象。
早期的带钩可能只是带剑的用具,还不被视为装饰的器具,故早期的带钩都短小且制作粗陋。因为它易服易卸,春秋晚期普遍用以束衣,为了显示威仪的目的,才开始制作精美而大型的带钩。
束衣的带子本来都以纺织品做成,后来大半是基于上述军事上的用途,男子的带子才改以革制带钩,妇女则仍保持丝制,故东汉《说文解字》对“带”字的解释是:“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
大概源自骑马民族的带扣在束衣的功能上更为稳牢,加上人们又不时兴带剑,不必时卸时带,故西晋以后带钩就逐渐被带扣取代了。
《古事杂谈》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6年度“中国好书”获奖作者、世界知名甲骨文学者许进雄先生探寻古人生活的趣味之作。作者求索几千年前的渔猎农耕、起居饮食、衣裳住宿、天文地理、战争祭祀等,用71篇短文,以及189个古文物图版,论证、解析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并从科学的角度发问,旁敲侧击古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上古时代遗迹,进而推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维与记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