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无现金支付的另一面:如何保护数据安全?
孙树强 看懂经济
文|孙树强经济学博士,看懂经济专栏作家(TA已经入驻看懂App小程序)
导语:当无现金社会、数字货币等是未来的大趋势,在享受无现金所带来的便利化同时,我们的数据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无论是去超市购物,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支付工具基本上满足了我们日常的支付需求,在享受移动支付所带来的便利性同时,现金也逐渐淡化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否认,移动支付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可以不用频繁地存取现金、找零,少去了接收假币的担忧,同时避免了携带现金产生的麻烦。现在如果哪里不能够通过移动支付,我们都会觉得很奇怪。确实,为了方便顾客、增加收入,已经很难找到不能够通过移动支付的商家了,就连地摊小贩也都能够移动支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体验移动支付便利化的同时,我们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甚至是收入水平、居住地址、工作单位等信息都被相关的移动支付服务商所获取,可以说,我们逐渐成为了 “透明人”,从一些外在的信息而言,我们已没有什么隐私。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隐秘的商业力量在推动无现金运动,当这些商业力量在刻意地推动无现金支付时,其目的与后果值得我们仔细思量。
德国财经作家诺伯特·海林在新书《新货币战争》中描述了无现金支付背后的商业力量,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商业机构是无现金运动的主要推手,这些机构在通过无现金支付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获取了客户的数据。但因为相关法规不健全或保护不当,我们因为使用无现金支付而暴露的数据就会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现金与无现金支付各有千秋对于我们很多来说,使用现金支付与移动支付无非就是一个便利性问题,其他的附加优势并不多。而现金支付虽然便利性不足,但也有其他移动支付所没有的优势。海林在书中共提到了现金交易的9条优势,例如,现金交易不留痕迹;现金不会出现因为移动支付故障而支付中断问题;现金会更有助于我们量入为出;现金能为我们提供安全保障,等等。
在金融科技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下,移动支付只是便利交易的一种方式,交易的本质没变,只不过多了一种支付选择。如果移动支付不产生其他的风险,我们当然愿意利用这种便利性。但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无论我们通过哪个支付载体,都会将一些基本信息暴露出来,随着消费过程的累积,我们的消费行为也会通过大数据被分析的一清二楚。更进一步,通过我们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甚至能推断出收入和财富水平。这些信息对移动支付服务商的公开化,是我们享受这种便利性无法规避的。
无现金的极端形式是完全没有现金,我们的所有资金都被锁定在银行系统中,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大风险。如,即使我们因为担心发生某些风险,也无法把资金移出银行体系;如果支付系统发生故障,我们将无法交易;银行如果实施负利率,我们的财富将会被逐渐侵蚀,等等。
无现金支付背后的商业力量
有时候我们把很多事情看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对于无现金支付来说似乎也是这样。但海林在《新货币战争》一书中,为我们挖掘出无现金支付背后的推手。盖茨基金会、花旗银行、万事达卡、维萨、Paypal等是这些背后推手中的一部分,一些国际组织、监管者、政策制定者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里尤为突出的是联合国的优于现金联盟(Better Than Cash Alliance)。
当然,如果无现金支付确实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其背后的商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润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些商业力量只是为了一己之利,借助普惠金融、援助的外衣来推动无现金支付,甚至商业力量背后还隐藏着政治力量,那么就该另当别论。
“影子力量喜欢在幕后运作,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其活动轨迹。它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确定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财务方面。”海林在书中通过一些非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无现金运动幕后的商业因素,尤其是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可以追溯到美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利用一些公司的数据库来达成其目的。
发展中国家是无现金运动的先锋在前几年我国一时兴起的所谓的无现金运动中,一些商家出现了拒收人民币的现象,这促使人民银行明确,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拒收人民币。但似乎不可思议的是,在推动无现金运动中,一些发展中国家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并从政府层面来积极推动。印度、尼日利亚、肯尼亚、卢旺达、赞比亚、菲律宾,等等,是积极推动者中较为耀眼的一些。
2016年11月8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印度两种面额最大的纸币500和1000卢比将不再作为支付货币流通。伴随着这个被称为“去现金化”的运动,印度85%的现金将推出流通领域。由于移动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和银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去现金运动给印度民众造成了很多麻烦,很多印度的农村人还无法使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无现金运动要求人们必须将现金存入银行, 但稀疏的银行网点和一些蹩脚的规定,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不便。后来,由于缺少现金支付工资,甚至导致一些体力劳动者失业。那么,印度为何这样积极推动无现金运动呢?
最初,印度是打着打击犯罪和反腐的旗号来采取这些激进措施的。但经历去现金化的喧嚣之后,比尔·盖茨造访了印度,并发表了演讲,出席讲座的有印度总理、财政部长及其他一些部长,盖茨说,数字支付可以改变穷人的生活,如果当前的去现金活动可以加速数字化支付进程,那么暂时付出痛苦的代价是值得的。在稍早的2016年7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和谷歌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印度数字支付市场潜力的报告,题目为“5000亿美元的金锅”。报告中特别诚实地提到了金融数字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主要是为领先的美国支付服务商提供利润。通过海林的深入挖掘,我们看到了美国商业力量在推动印度去现金运动中的作用。海林认为,盖茨基金会是近百个贫穷国家中央银行的“教主”,盖茨将把这些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不可忽视的反现金集团。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会冲在无现金运动的前面?海林认为,这些国家更容易被小利所诱惑,同时又特别害怕受到鞭笞。事实上,这些国家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推动无现金运动,它们还有很多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只不过受利益诱惑而把事情的次序搞乱了。
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忧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说,数据是21世纪的原材料。推动无现金支付的商业巨头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软件和硬件服务,在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它们还获得了最为宝贵的资源—数据,并利用数据转化为金钱和权力。
前期的无现金支付需要获得人们的身份验证、家庭住址、工作情况等基本信息,随着无现金运动的推进,甚至应用了生物识别技术,如印度,目前印度已经将其超过10亿国民的数据存储在一个中央生物识别全能数据库中。这种技术利用人体自身具有的、永久不变的、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型生物识别数据库无疑是恐怖的。一方面,它为能访问数据库和输入数据的人提供了不可思议的监控手段,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不能永远确保不被伪造和操纵。虽然印度已经建立生物识别数据库,但对数据的法律保障还远远不够。
英国曾计划将所有居民的生物识别性特征存储在一个中央数据库中,但经常长期辩论后,英国于2010年放弃了该计划。英国数据保护专员理查德·托马斯在一份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布的报告中指出,该计划在数据安全和数据保护方面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顾虑,而且也看不到多少有利的方面。
“只有当我们、其他公民和人民的代表,广义理解了应该如何应对数据所有权这个现实中的特洛伊木马时,才有机会不像服下镇静剂的绵羊一样被人持续拖入全面监控的泥沼中。”作者海林在书中表达了一种明显的倾向,即现金并不是时代的弃儿,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生活被监控、被数字化和被存储的领域越多,有关我们的特征的数据就越详细,现金的价值也就越被凸显出来。
小结移动支付以及金融科技的更深入发展,如无现金社会、数字货币等是未来的大趋势,我们都无法逆趋势而动。不能否认,这一趋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都是这一过程的践行者,但现在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在享受无现金所带来的便利化同时,我们的数据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这牵扯到一个法律问题,就是数据的所有权,移动支付服务商获得了我们的数据,那么他们能够处置这些数据吗?数据的所有权归属到底是谁?如果数据失窃或被滥用,那么对相关责任者该如何处罚?上述问题需要法律层面的跟进,需要法律为金融科技的进步保驾护航。
原标题:《无现金支付的另一面:如何保护数据安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