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工地挖出的5个破铁桶,酿成了我国最大的二战遗毒伤人事件

2020-05-13 18: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SME SME科技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在中国土地上遗弃了近200万发化学武器。这些毒气弹与毒气罐或埋于地底,或被沉入江河湖海,而有些可能就躺在某个人迹罕至的地下隧道或仓库中。

从吉林、江苏到广东,这些遗留的化学武器分布在侵华日军涉足过的几乎所有省市,成为一颗颗威力巨大的“隐形炸弹”,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1945年至今,国内有记载的日军遗留化学武器致人伤亡事件12起,造成了多达125位受害者或死或伤,毁了他们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

由于日本臭名昭著的731、516生化部队都设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一带,东北地区成了日军遗留化学武器的重灾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伤人事件就发生在2003年的齐齐哈尔,最终造成了1人死亡,43人中毒受伤的惨剧。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的北疆花园工地正在紧张施工中。

凌晨4点,起早贪黑的挖掘机师傅毕海岩已经开始了作业。挖掘进行到地下两米深处时,挖掘机的铲斗突然发出了一声与金属碰撞的异响。毕师傅一开始还以为挖断了地下的水管,下车一看,才发现是铲破了一个埋在地下的金属桶——里面有一些油状的溶液正在缓缓外泄,渗入周围的土中。

毕师傅也没多想,就继续小心翼翼地将其挖掘出来。一个、两个、三个……在周围的土里一共挖掘出了5个类似的金属桶,每个金属桶高75cm,直径45cm,外表锈迹斑斑。

一些好奇的工人过来围观了一阵,发现不是什么特别有价值的挖掘品,也就渐渐散去了。

挖掘出金属桶的北疆花园施工现场 图源:新华网

不过毕竟是金属,就算卖废品也还是能值点钱的。上午9时多,当地一个名为李贵珍的废品收购者就以200元的价格买走了这5个“铁桶”。李贵珍用三轮车将这5个已经有破损泄漏的金属桶拉到废品收购站准备卖给收购站老板。

然而在收购站门口,准备卸货的李贵珍却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这些金属桶的盖子、内壁和外壁分别由不同的金属组成(铜盖、铁外壁和铅内壁),于是他决定喊来好友一起把桶切割了,将金属分开卖个更好的价钱。

此时李贵珍还不知道的是,这次他的细心换来的并不是家庭生活条件的一点改善,无情的死神已经悄悄盯上了他。他的朋友王成到场后,两人一起用锯子和铁锤将桶进行了切割,还把里面流出的液体倒入了废品收购站前的水坑……

锈迹斑斑的金属罐 图源:新民晚报

下午一点钟左右,被收购站老板牛海英以300块钱收购的五个金属桶,除了其中一个严重腐烂的,其余四个与收购站的一批金属一起被运往大庆一钢厂准备卖出。运输金属的两个年轻人分别叫梁波与王尧。

晚上六点钟,近距离长时间接触金属桶的李贵珍、王成、牛海英相继发生头痛、眼痛、呕吐等症状。他们被送到医院急救的同时,其家人也向公安机关报告了怀疑有毒金属桶的事件。直至当晚十点钟,金属桶被尽数追回,送到齐齐哈尔冯屯化工厂处理。

被追回的四个金属罐

几乎与此同时,挖掘出金属桶的挖掘机驾驶员毕师傅,近距离接触过金属桶的一些工人,还有废品收购站的另外三个工作人员也都先后出现了不良反应,被陆续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还没完,这批不明毒物又因为一起巧合事件扩散到了更远的地方,造成了更多伤亡。

8月4日,一个名为王宇亮的当地居民通过朋友向正在挖地基的北疆花园要了一车土,准备用来修缮自己家的院子。然而命运弄人,王宇亮带着四位邻居一起去拉走的,恰好就是那片被泄漏的液体污染的泥土。

眼睛和脸部被烧伤的受害者王成

当晚九点到第二天早晨,五个帮忙拉土的人都出现了眼睛外鼓、眼球布满血丝、身上起大水泡等状况。更可怕的是,这几家邻居的三个小孩当天也去玩过那批泥土。

五个大人加上三个小孩,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状况,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金属罐中的有毒物质毒性之强,让负责处理的化工厂都出现了中毒事件:在被追回的金属罐送到化工厂门口时,有路过的工作人员好奇地往里面看了一眼,结果也出现了眼睛红肿暂时失明的轻度中毒状况。

最终,工地、废品收购站、居民区、化工厂及运输沿途共计44人确诊中毒。

中毒人员中,情况最严重的是收购并分解了四个金属桶长达四五个钟的李贵珍。

被送到医院当晚他全身皮肤已经开始糜烂,同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双目刺痛等症状。紧接着医生发现他还伴随着白血球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弱、呼吸困难等身体异常状况。

17天后,尽管尽了当时医疗条件下力所能及的所有尝试,李贵珍的全身器官还是渐渐衰竭,最终成为了此次事件中唯一一个没被救回来的受害者。但对于其他获救的受害者来说,痛苦也远未结束。

全身烧伤的李贵珍

中毒事件发生后,齐齐哈尔解放军203医院设立了专门医疗区救援中毒者。24小时后全国各地的防化专家就抵达了齐齐哈尔调查事故原因,领队的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学院陈海平教授很快完成鉴定:中毒者的临床表现为芥子气中毒,而盛有有毒物质的金属桶与侵华日军的一种散装毒气桶外观一致。

毫无疑问,这是又一起严重的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伤人事件。

侵华日军化学武器部队在上海市区巷战

芥子气(mustard gas),学名二氯二乙硫醚,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糜烂性毒剂,因其味道与芥末相似而得名。

它主要通过皮肤及呼吸道侵入人体,随后对组织细胞直接造成损伤,经过2-12小时的潜伏期后会造成皮肤烧伤、溃烂,呼吸道黏膜发炎坏死,眼睛结膜炎甚至失明的症状。

如未能在中毒12小时内及时处理,芥子气中的硫原子会与人体内部发生反应,最终通过攻击DNA的鸟嘌呤碱基形成交联DNA,干扰基因复制与表达,从而诱发胞溶作用,引起组织坏死、水肿乃至癌变。

芥子气中毒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因此将其界定为一级致癌物,而这也正是事件中的李贵珍最终不治身亡的原因。但就算处理及时侥幸活了下来,芥子气的影响也将伴随受害者的一生。

芥子气对人体的会阴部、腋下、脖子这些皮肤相对“薄”的位置影响最大,中毒患者起水泡的皮肤愈合后,在过度潮湿或干燥的天气内依旧会因为汗毛孔被封闭而感到瘙痒难耐。

而且除了皮肤,根据中毒程度的深浅不一也可能伴随着呼吸道、人体造血功能等等其他后遗影响。

2003年8月6日,经鉴定确认这是一起日军遗留化学武器泄漏伤人事件后,我们迅速通知了日本。日本方面表示高度关注,但是直到8月8日,日方的外务省官员才在我国外交部的要求下抵达齐齐哈尔。

听取了事件的调查情况,看过了日本遗留化学武器托管库及致人伤亡的金属桶,再到医院看望完可怜的无辜伤者之后,日本外务省官员表示这不是他们遗留的化学武器。理由是“现场发现的桶比档案记录中的桶少了一个螺丝”。

因接触了被污染的泥土造成烧伤的齐齐哈尔市中学生王磊

8月10日,日本专家调查团抵齐。在与我们的专家调查团经过两天的调查、辩论之后,终于承认是日本遗留的化学武器导致了此次伤人事件的发生。随后,迫于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日本国内也有大量被战争遗留毒气弹伤害的民众),日方进行的一系列后续处理还算合理。

8月16日日方又派遣了一个专家团前来协助处理芥子气污染的区域及进行医疗支援。两个月后,日本政府在多次磋商后决定向中方支付3亿日元用于补偿我们的损失,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

这些善后款根据实际受伤情况、家庭条件等综合因素分配到四十多个受害者家庭中,李贵珍一家获赔113万。但逝者已去,日军遗留化学武器对受害者、对整片地区人民造成的阴影伤害不可能用金钱弥补回来。

11月13日 齐齐哈尔市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封存现场的日方作业人员 图源:新华网

事实上,由于二战结束后美国的袒护,在国际法庭上日军对中国使用生化武器这一违反国际公约的罪行一直未被审判。这也成了日本一直否认事实,拒绝我国化学武器受害者索赔的主要原因。

直到后来日本境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战争时期匆匆掩埋的化学武器泄漏伤人事件,日本政府才不得不成立了专门的处理部门及赔偿基金,也因此无法再死皮赖脸地拒绝承认使用过化学武器。

而2003年,是我国公民第一次成功胜诉日本政府,获得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伤害赔偿款的一年。在这点上,深受其害的日本民众多次协助、联合中国受害者起诉日本政府,也有力地推动了此类案件的发展。

在我国江浙一带 前几年依旧可以找到很多经历过日军化学武器攻击的高龄老人

面对日本政府的抵赖,不肯拿出在中国遗留化学武器的位置、数量等档案资料的不配合态度,也有诸如粟屋宪太郎等很多日本学者顶着巨大的压力到美国档案局等地寻找资料还原真实历史,协助我们的专家学者找到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进行销毁。

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永远被掩盖的。特别是当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还联系着一个个人命关天的潜在危机时,没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会为了民粹主义而选择视若无睹。

付小军.日军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10日

步平.日本在中国的化学战及战后遗弃化学武器问题.民国档案.2003年3月

崔立东.高天赋.侵华日军遗弃化武齐齐哈尔伤人事件全纪录.黑龙江日报.2003年8月10日

吴晓东.梁冬.铁证如山 齐齐哈尔侵华日军毒剂伤人事件回顾.新华网.2003年8月13日

王茜.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伤人事件善后款正式发放.新华网.2003年12月31日

中日两国政府就处理日本遗弃在中国境内的化学武器问题的备忘录.1999年7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