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保军大师、崔愷院士、汤姆 · 梅恩做同一个城市设计方案,你能学到什么?
“
“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作为“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未来城市”为主题,立足于提升邢台市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邢东新区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空间结构、产业经济以及策划运营等方面的机遇和探索为契机,聚合了建筑、规划大师,以国际咨询、国际竞赛的创新方式解决邢台城市发展难题,描绘邢东新区核心区重点地段的发展蓝图,为城市管理者挖掘出适合邢台发展特色的转型机制,对新区核心区重点地段约11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概念性设计,邢东新区高铁站前中心区约1.26平方公里进行详细城市设计。
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团队、普利兹克奖得主汤姆·梅恩领衔的墨菲西斯事务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领衔团队、普利兹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领衔团队、知名建筑事务所UNStudio事务所六家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团队参赛。
由多位国内外顶级城市决策者与管理者、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团经过聆听方案汇报、多轮投票及内部讨论,最终确定崔愷院士团队方案为大赛一等奖,杨保军大师团队、UNStudio事务所获得二等奖。
杨保军大师团队方案清风之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朱子瑜代表杨保军大师团队汇报规划方案——“清风之城”。方案整体布局遵循“绿色导向、面向未来、弹性发展”三大指导思想。构建三级风廊系统,为新区带来徐徐清风;面向未来的邻里需求与设施配置让新区成为理想的家园;采用紧凑单元弹性延展的方式,以应对新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团队领衔杨保军院长,是我国规划行业杰出的学者和实践者。他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规划项目,并获得多项规划及设计大奖。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就是北川、玉树的灾后重建及参与的雄安新区规划。面对城乡创新发展,杨保军的理解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研究中要兼顾国家、城市政府、各方利益主体、行政主管部门这四方面‘用户’;与之相呼应,城市总体规划应具备‘转型指针、战略纲领、协同平台、法定蓝图’四个地位……”。而这些理念,在雄安新区的规划中有诸多体现。
杨保军大师团队代表朱子瑜谈“清风之城”设计方案 © CBC
方案效果图 © 杨保军大师团队模型图 © 杨保军大师团队��邢台城市规划的五大诉求
邢台的区域位置在规划中很难被忽略: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邢台位于京哈、京广线南北向的发展廊道上。第二,从区域层面来看,它位于几个经济区的交汇处,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第三,邢台处在京津冀三小时交通圈上,给邢东新区和核心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规划范围包括11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和1.2平方公里站前区的核心区的命题下,杨保军大师团队首先提出了邢台城市规划的五大诉求:
融入发展区域会给邢台带来怎样的机遇?
高铁新区未来会是怎样的发展模式?
在“未来城市”的竞赛概念下怎么考虑发展模式?
邢台的地域和人文如何进行传承?
城市从西向东发展,不可避免要跨域高铁及其复合廊道,如何连接?
邢台的区域位置(滑动查看) © 杨保军大师团队邢东新区及邢东新区核心区的区域范围 © 杨保军大师团队��区位机遇:两大“扇面”
那么,邢台到底正在面临着哪些转型的挑战?团队分析指出:在经济产业方面,邢台的发展虽然稳定,但发展的持续动力正在减弱,原因就是邢台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目前,邢台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计划,包括新能源制造环保等新兴产业。虽然它的发展态势很好,但还没有完全成为支柱性产业,所以创新对这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一,邢台需要在区域里寻找新的创新动力。第二,邢台的发展需要植入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技术来创造更加适宜新人群和新人才的未来城市。
邢台的发展阻碍还包括空气污染和人口溢流:邢台位于太行山东侧,地势也不敌北边的石家庄和南边的邯郸,静风天气的产生正因如此。其次,邢台中心城区聚集的大量污染型功能产业加剧了空气污染程度。人口问题也进一步激增,溢流现象非常明显,人才结构难以支撑邢台的创新。
邢台中心城区现状产业布局 © 杨保军大师团队在这样的情况下,邢台如何突破转型困境?这就要提到邢台的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首先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区域南向扇面,国家战略给邢台带来了巨大的政策利好。在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中,对邢台的定位是西南方向重要的产业承接平台和生态环境支撑平台,这是京津冀想邢台抛来的难得的“橄榄枝”。虽然邢台目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窘境,但这一机遇让其可以借力区域发展进行创新联动、技术联动和人才联动。
其次,在以邢台、邯郸为核心的近鲁区域东向扇面中,团队基于空间句法,通过测算并比对尺度下邢台在区域空间结构中的优势度发现:在50-100公里的尺度,邢台与山东半岛的东西城市发展带联系较强,动向开放发展趋势明显。邢台作为这两个扇面支撑臂上的重要城市,需要在区域融合发展时,综合考虑区域生态、交通、产业协同一体化。
只有这样,邢台才能在我国迎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下、在京津冀迈入消费圈转型期中、在高铁线的加密和进一步的网络化后,共享京津冀区域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区域消费市场带来的机遇,以邢东高铁新区为核心助推邢台休闲消费业的发展。
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区域南向扇面 © 杨保军大师团队以邢台、邯郸为核心的近鲁区域东向扇面 © 杨保军大师团队��清风之城,京广线上的新触媒
结合邢台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团队也提出了对“清风之城”的四个“关注”:
第一,关注环境,环境是根本。
第二,关注文化,文化是底蕴。
第三,关注创新,创新是动力。
最后,关注新生活,新生活带给城市新的人群。
清风徐徐,欣欣向荣。方案以绿色、可持续为指导思想,融合艺术、创新,使邢台成为京广线上的新触媒。这座新城可以弹性生长,紧凑高效的中城带动四个集约复合的微镇,展开时时焕新的美好。配合新一代CEC(城市交换中心)交通网络的搭建,实现全覆盖慢行友好城市;启用5G智能化设施系统,引入先进的villiger垃圾处理系统,探索先锋科技的未来新城。
“清风之城”总平面详解 © 杨保军大师团队“清风之城”规划结构图 © 杨保军大师团队清风之城,京广线上的新触媒 © 杨保军大师团队清风之城,适应5G时代的空间 © 杨保军大师团队��四大核心理念
除了对“清风之城”美好未来的畅想,团队还提出四个核心设计理念:第一,清风河谷。面对邢台空气重污染、治霾压力大的问题,可以利用风廊治霾。构建“十字风廊”,即增加一条南北向主风廊和一条东西向生态风廊,链接西侧中央生态公园与东侧邢东生态公园,让城市融入风系统。
清风河谷 © 杨保军大师团队风廊系统改善城市微气候 © 杨保军大师团队第二,文化群落。邢台有着3500年的建城历史,西起太行山、东至大陆泽,中间轴线有牛尾河链接。如何将文化要素以场景化方式呈现?首先,通过塑造市民场所,形成可阅读的文化记忆、艺术化的生态群落和交互式的公共艺术。其次,以文化塑形,顺应山水之势,建构“太行山-邢台-园博园-邢东新区-大陆泽”自西向东贯通山水的轴线。将邢台“卧牛城”的形态进行全新演绎,使之成为新老空间的呼应。最后,以建设牛尾河艺术之径激活流动的历史,塑造地域景观文化,建设创新生态文化簇群,形成完整的艺术生态。
卧牛城的形态演绎 © 杨保军大师团队沿牛尾河塑造地域文化景观,建设创新生态簇群 © 杨保军大师团队太行山视轴上的艺术天街 © 杨保军大师团队牛尾河艺术之径 © 杨保军大师团队第三,活力中城。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质量的提高,上班族对就业空间的需求发生着变化,就业空间正迎来多元混合的时代。为他们创造非单一性的传统就业空间刻不容缓。团队秉持着弹性发展的规划原则,采用小单元的方式组织空间,在城市中设置体育运动、公园漫步、艺术展览欣赏、商场消费等区域,促成生产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立体城市和创新之城,为多样人群匹配所需的空间和活动,提高中城对区域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构建多元混合的创新生态单元 © 杨保军大师团队艺术天街与潮市集 © 杨保军大师团队中城年轻化、多元化的创新空间 © 杨保军大师团队第四,邻里微镇。通过打造规模紧凑、适应创新、邻里共融的新时代微镇,形成公交与慢行相结合的“轻骑城市”出行方式,引导换成集约化的公共交通。同时,微镇成是年轻创客的灵感激发地和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核心区。
全龄化的邻里空间 © 杨保军大师团队有温度的邻里空间 © 杨保军大师团队崔愷院士团队方案未来之城
邢东新区规划方案总平面图 © 崔愷院士团队邢东新区规划方案鸟瞰图 © 崔愷院士团队崔愷院士团队总体的设计策略上是以城市的高铁形成区域性的纽带,建立高铁上的城市,充分利用邢台高铁枢纽在京津冀区域中京广线上的重要时空区位优势,使站城一体化从地方性的产业布局上升为京广线上众多高铁站相互之间区域协作的创新点,充分把握邢东新区参与高层次区域分工的巨大机遇,从四个维度的产业分析,确定邢东新区核心区主导功能集群,推动邢台走向“枢纽集核+混合组团”布局模式的“高铁+步行”时代,打造未来高铁城市。
邢东“未来之城” © 崔愷院士团队崔愷院士团队邢东新区规划设计方案综合协调邢台的社会、经济、人口、生态、文化等诸多因素,从“高铁城市、组团城市、步行城市、田园城市、紧凑城市、韧性城市”六大方面为邢东新区的未来总体设计构想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崔愷院士谈“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获奖方案 © CBC
��
以高铁为纽带,提升土地价值、激活城市引擎
高铁站前布局图 © 崔愷院士团队以前城市中车站是被周边众多大面积广场孤立出来,车站人流以高铁+地铁+公交式的换乘模式进入城市深处,这种方式使得高铁站周边沦为快速疏散场地,丧失土地的空间价值。而“高铁之城”的模式将打破这种消极土地利用模式,把所有的站前的土地高度集约化,布局以丰富的商务、会展、酒店以及写字楼等业态,进行紧凑型的高强度开发,并将高铁站前所有产业及生活配套服务控制在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形成高铁+步行的换乘模式,打造新型“高铁城市”的发展模式。这将大幅度提升邢东高铁站地块的空间价值,成为邢台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高铁上的城市 © 崔愷院士团队借助高铁网络,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 © 崔愷院士团队新区主导功能集群 © 崔愷院士团队��
生长型组团城市结构,结合村落渐进更新
“这个方案尊重自然,尊重社会,既考虑到开发强度,同时又考虑到按区的组团式发展。”
产居融合组团 © 崔愷院士团队在国家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收紧的前提下,崔愷院士团队没有按照传统的城市格局去做大规划,而是延续了其一贯的“蔓藤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采用“生长型组团城市结构”的发展模式,以组团的方式,一片一片地进行集约型土地开发,不占用过多的土地指标且能够迅速地在短期内形成效果,避免城市连片蔓延而诱发城市病。以原来现状村庄建设用地为基础,进行高密度组团的建设,中间留出大片原有的的农田,使得能够在高铁站中心区直接看到开放性的田园空间。
上位规划中汽车时代的均等化功能分区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破除汽车时代的均等化功能分区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枢纽集合——“城站一体”的区域服务核心© 崔愷院士团队混合组团——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的产居融合组团 © 崔愷院士团队这个城市组团是混合式的,将每一个组团控制在十五分钟步行活动范围内,从居住到产业到商务服务进行综合性配套,但组团内部结构丰富多变,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而灵活应变。例如,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创新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的前提下,诸如腾讯、华为等公司对产业园区、研发园区等用地有着大量需求,这些园区要求同时具备研发、居住、交流以及制造车间等功能,需要一个产业及配套服务齐备的组团。而通过将这种符合创新型产业的园区组织结构纳入邢东新区组团建设里,为这些企业定制其所需的城市空间,将以此为邢东新区吸引科技企业进驻,进一步推动邢台城市经济快速转型发展。
科技企业定制组团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
“快交通、慢生活”,实现全步行交通覆盖日常生活
“交通的设计也使得人们不必一定要开车,并且跟高铁站有很强的联系,这个设计是非常智慧的。”
新型干、支路网系统 © 崔愷院士团队在邢东新区推进步行城市发展,不仅是简单的步行道路联系,而是整个交通体系的转换。将以往“主、次、支”三级路网改变为适应“快交通、慢生活”的“干、支”两级道路系统。将交通枢纽的传统“广场+轴线”做法转化为步行友好的“放射指廊”模式,打造“轨道+慢行”的交通环境;组团内部依托慢行网络支撑全部日常生活,编织未来步行城市。
在交通枢纽周边打造“轨道+慢行”的交通环境 © 崔愷院士团队在组团内部以慢行交通支撑全部日常生活 © 崔愷院士团队在中国路网体系当中不能够进行跨级道路衔接,即在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的道路体系下,支路不能够接到主干道上,从而导致无法形成小街区密路网。而要在整个区域里去推行小街区密路网,提高区域步行的舒适性,必须将三级路网改变为两级路网,因此崔愷院士团队采用以生活性的支路衔接区域节点的方式来实现社区当中步行的友好,从而达到步行交通覆盖全部的日常生活需求的目的。
��
保留生产型农田景观,延续乡愁元素为城市记忆
“中间的地留的比较好,这片农地可以不仅是传统用以粮食生产的农地,也可以是都市市民与农民签合同,自己去劳动,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菜。这样农民的收益会提高,都市人也可以获得劳动的机会体验农作的快乐。”
“在景观方面做的也很智慧,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势,在美国也是这样,就是说不要在高尔夫球场周围建住宅,而是在农田周围建住宅。很多人都对这个新的方式、新的趋势很感兴趣,因为这个方式能够很好地教育小孩,告诉他们食物是从哪儿来的。”
“把核心区农田留在整个邢东新区的中心又是在高铁片区中心,呈喇叭型、开敞型,从上述角度来讲,此方案留的位置最好,规模也不小。”
生产型农田景观 承载乡愁记忆© 崔愷院士团队多功能、易维护的生产型农田地景引入城市,形成田园绿心© 崔愷院士团队太行山下的河北平原上有着广袤的农田景观,崔愷院士团队将之作为景观设计的基底,摈弃之前城市采用的非生产性的、高能耗布景式的水系景观设计,保留场地原有的农田,通过搭建连接两侧大型区域生态斑块的“生态绿桥”,确立城景合一的图底关系,拥有原住民耕地记忆的农田成为了邢东新区未来之城生态和绿色的景观设计具象体现。
保留基地内现状道路、密林、灌溉水渠和基地肌理 © 崔愷院士团队面对邢东新区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基因的高铁新城,如何强调城市特色,反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是每一个规划师避不开的问题。崔愷院士团队从基地原有的村庄里面的老建筑、老物件、老景观、老的村庄肌理出发,保留了规划范围内的现状道路、密林、灌溉水渠和基地肌理,将之作为生动的文化资源纳入城市建设当中,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更新,形成跟未来之城城市语言有着反差对比的特色空间。将历史活化在城市里,而不是附加在城市上变成装裱式的文化元素,保留那些饱含原住民生活气息和过往记忆的空间,藉此承载并延续整个地区的乡愁记忆,成为未来城市的文化之根。
��
建筑立体化开发 打造紧凑型未来城市
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 © 崔愷院士团队紧凑集约的城市发展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崔愷院士团队在邢东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上摈弃大城市水泥森林的压抑景象,在确保未来建设量需求的前提下,仅在高铁枢纽周边以多基面立体城市支撑高强度、高复合的开发,产居融合组团中央紧凑集约发展。在城市一般地段构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的水平城市形态,田园绿心和牛尾河周边集中布局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标志性公共建筑,彰显新区平原建城、疏密有致的特色风貌,塑造未来紧凑城市。
组团核心采用高层高密度开发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城市活力板块灵活集中布局 © 崔愷院士团队“新里坊”现代居住空间 © 崔愷院士团队崔愷院士团队基于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对适宜华北平原的里坊尺度进行的相关研究,在邢东新区延续了最适宜的街坊尺度和社区生活的里坊式布局方式。提出疏密有秩的空间形态,在高铁区形成集中的族群,各主团中心形成次级族群,在族群周边形成相对平缓的城市绿地。将组团中心区集中在五分钟步行范围内,集中会展、酒店、商务办公和商业以及能快速到达的市景观滨水区域,将尺度相宜广场空间作为掌心,把周边服务和休闲绿地连接在一起。
高铁枢纽周边采用多基面立体城市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通过建筑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实现一个城市的多基面的立体形象,这种紧凑对于减少市政设施的投入,对于减少步行的距离,对于营造城市的活力空间都有很大的直接的好处。根据人均居住建筑40平米的标准,在11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建筑量能支撑12至14万的居住人口,同时提供4.5万到5.2万人的就业岗位。
��
空间布局、建筑技术及城市绿地多方位打造韧性城市
1966年邢台地震,周总理到邢台视察 © 图片来源于网络邢东新区核心区地裂带 © 来源于知网邢台地震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发生的大地震,当时周总理亲自到现场救援,这给崔愷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邢东新区的规划中考虑到邢台属于地震多发区,规划通过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空间组织、技术举措等多方面提高城市安全韧性,铸就未来韧性城市。
多层建筑为主便于人员疏散 © 崔愷院士团队多级绿心作为避难场地 © 崔愷院士团队今天的城市仍然需要有救灾的意识,在对邢东新区的避震、防涝等问题需要有韧性长久的战略准备。在总体布局上,围绕中间的绿心布局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它既接触景观同时又毗邻主要交通干道,能得到很好的交通疏解。崔愷院士团队将邢东新区预想为百年之城,甚至千年之城,在百年或者千年的尺度当中对它的未来赋予责任,在人的不同尺度疏解,从低级农田绿地疏解,到组团绿地疏解逐级疏解,分布式的市政来尽量提高市政效率,多层建筑抗震性强且便于人员疏散,多级绿心可作为临时避难场地。并转变以往城市市政设施集中建设模式,采取以组团为基本单元的分布式市政设施布局模式,既提高市政效费比,又适应灵活的建设时序安排,这是崔愷院士团队对邢东新区在韧性城市方面的市政布局。
汤姆 · 梅恩大师团队方案百园之城
△ 墨菲西斯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李宜声谈“百园之城”设计方案 © CBC
��
背景城市发展中的邢台
当下中国在经济发展当中已经形成了以四大一线城市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建立新的次中心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内经济生活的总体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邢台同时隶属于京津冀与中原城市群规划范畴。汤姆 · 梅恩团队认为邢台在区位上有以下几个优势:
△ 邢台区位分析图 © morphosis邢台正好处于北京、天津和郑州的两小时高铁经济圈的重叠区域
邢台可以建设成为承接首都经济圈与中原城市群的节点城市
邢台可以作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示范区
但同时邢台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也面临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枯竭等问题,汤姆 · 梅恩团队希望通过设计在未来使这样的问题得到解决。
△ 邢台历史概况分析 © morphosis��
百园之城:创造城市微气候
在一千年前,邢台的名字又叫做百泉之城,到了20世纪因为产业的发展,这一百个泉慢慢减少、断流,出现了工业污染的问题。汤姆 · 梅恩团队希望到21世纪能够恢复百泉之城的面貌,同时汤姆 · 梅恩团队还赋予了邢台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百园之城,希望通过生态打造创造城市微气候,使邢东新区成为城市的绿肺。
汤姆 · 梅恩团队希望到21世纪中: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到95%;城市绿植覆盖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地下及地表水水位与质量复原。汤姆 · 梅恩团队在景观设计中,从整个大的场地入手,引入很多的重要的公路系统,能够连接这个区域以及新的邢东新区,并且能够深入到不同的社区里面。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有战略性位置的公园,通过城市的针灸的方法,针对城市每一个区间进行匹配以解决当地的问题。��
城市公园
这分为四个公园的种类,每一个公园都有不同的数量。城市公园只有一个,设立在区域中部中央的位置。为促进区内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邢东新区将为本地居民和两百万高铁及公共通勤人口提供文化、购物及体育等设施。以城市中央公园为媒介,把高铁站与公共设施有机结合成邢台的中央文化区。
△ 城市公园规划图 © morphosis��
市民公园
市民公园共有七个,每个公园的面积大概是600米×1500米,这些公园是用来区别不同的社区的,主要是用于娱乐和商业活动在这里开展,此外还可以建酒店、咖啡馆以及民用的其他服务设施。
△ 市民公园规划图 © morphosis��
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的大小为600米×700米,这些公园战略性的分布在不同的建筑物与居民区之间。汤姆 · 梅恩团队希望在居住环境当中跟轻工业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在20世纪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主要是重工业,很难跟住宅放在一起。但是现在工业4.0时代,随着产业的物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先进的精密制造业发展,一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产业是可以分布在这种区域的。
△ 社区公园规划图 © morphosis��
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是最小的一个公园,大概有74个,每个的面积是100米×120米,通常情况下跟一个足球场这么大。汤姆 · 梅恩团队建74个这样的公园,意思是说这74座公园都是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大家可以在这个当中主题进行选择。通过这74个选择给在地居民更多的弹性。
△ 口袋公园规划图 © morphosis��
基础设施
为促进区内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邢东新区将为本地居民和两百万高铁及公交通勤人口提供文化、购物及体育等设施。公园两岸的建筑与高铁站台在三楼平面层上形成一个公共走廊,人车分离的同时,最大化高铁站与公交枢纽的辐射能力。
△ 基础设施到达分析图 © morphosis△ 基础设施自行车道分析图 © morphosis△ 基础设施步行道分析图 © morphosis��
功能
关于功能,所有的蓝色是居民区低密度的住宅,制造业都是在另外一侧。文化区域在靠比较中心的位置。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区域是非常大的,比如小学、中学、研发中心,此外有一个不同的混合功能区,主要是注重文化和高科技,汤姆梅恩团队认为觉得这种结合非常重要,因为科技基本上是轻制造方面的产业,而且文化和高科技之间有一种透明的连接,他们之间的界限反而会非常模糊。
△ 功能分区图 © morphosis△ 业态布局图 © morphosis智慧城市应用将作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管理系统,再造邢台的生态传统与地方文脉,建设成为全国先进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并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创新,康养医疗,都市农业以及清洁能源与自动化工业制造区的产业扶持下,邢东新区核心区将为邢台和附近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智慧城市的应用 © morphosis邢东新区方案的提出,始于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新的生态友好型社区的建设,从曾经的“百泉之城”成为“百园之城”。聚落状的公园、线性公园和屋顶公园互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绿色的有机体,同时与邻近的建筑功能相结合,形成各个不同的社区。
△ 邢东新区规划方案鸟瞰图 © morphosis△ 邢东新区规划方案鸟瞰图 © morphosis△ 邢东新区规划方案效果图 © morphosis△ 邢东新区规划方案效果图 © morphosis本文来自:cbc建筑中心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原标题:《杨保军大师、崔愷院士、汤姆 · 梅恩做同一个城市设计方案,你能学到什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