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名学生返校上体育课猝死,真的是戴口罩跑步惹的祸吗?
原创 编辑部 小吴 常笑健康
疫情趋缓,多个省份多个年级相继迎来返校复课,但是在校期间,学生们的口罩防护是否可以松懈又成为了新的争议性话题。
短短半个月内,就有三名活蹦乱跳的孩子倒在了学校操场上:
4月14日
浙江温州16岁男生,在操场跑1500米的过程中晕倒,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4月24日
河南周口初三学生小李,体育课戴口罩跑步时突然后仰着摔倒,送到医院已无生命体征。小李今年刚好年满15岁,身高1米81,平时喜欢打羽毛球。
4月30号
湖南长沙初三学生在参加1000米体育考试时突然猝死。有目击者称,该学生在跑步时佩戴N95口罩,年龄14岁。
最近天气炎热,气温陡升,学校里体育课一般设在下午。疫情期间学生在家上网课,长时间没运动,现在开学了戴口罩剧烈跑步明显充满安全隐患。
事发后,多地明确:体育课不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距离,上海、浙江等多地取消体育中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
方案特别指出,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教师授课时不需佩戴口罩,不建议托幼机构婴幼儿佩戴口罩。
戴口罩跑步的弊端
戴口罩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正常呼吸,这是无需避讳的事实,尤其是N95口罩。
1
增加呼吸阻力
N95口罩的密闭性很好,会导致呼吸不完全顺畅,呼出的气体有一定的数量停留在口腔与口鼻形成的空间里面,再反复吸入则会导致体内的二氧化碳水平提高而氧含量下降。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肺活量以及新陈代谢都会增加,这时候耗氧量也会急剧提升,对于那些肺活量较差的人群来说,几十步戴口罩都会感觉到呼吸困难;
戴上口罩后,呼吸会受到更大的阻力,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呼吸不畅,出现头晕的现象,可能会导致体内酸碱失调,引发呼吸性酸中毒,机体的血氧水平下降,严重的可能导致重要器官缺氧损害。
三种配速下戴口罩跑步摄氧量对比(ml/kg/min)2
造成不适
如果选择防雾霾、N95等口罩,由于它的封闭性特别好,但是透气性往往较差。在阻挡有害物质进入的同时,也导致水汽排不出去。
如果运动时间比较长的话,整个后期口罩都会湿哒哒的贴在脸上,不仅感觉特别难受,面部的温度也会降低很多;尤其对于佩戴近视镜的人群,遇到这种状况眼睛也会出现起雾,影响视线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关于口罩佩戴方式中提到:如果口罩变得潮湿,应立即换上新口罩。
而跑步中,口腔呼出气体以及运动后出汗,很大概率会打湿口罩。在这种情况下,口罩就会失去防范作用。
还是要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热衷于选择N95口罩及医用外科口罩。
运动时猝死不一定都是口罩的锅
话说回来,尽管口罩的弊端这么多,但是目前学生的死亡与戴着口罩跑步有无关系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4月30日,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曹兰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99%的戴口罩跑步不会导致猝死。如果学生呼吸有困难,他可以自己呼吸,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他不可能戴上口罩后突然死去。”
换而言之,感到呼吸不畅会及时停止运动、摘掉口罩,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另外也有卫生专家受访时表示,猝死的原因有很多种,疫情期间长时间的不锻炼,然后跑步前未进行充分的热身都是可能原因。许多家长认为这些专家的发言是帮涉事学校开脱责任,为形式主义主义护短,流毒甚广。
国家卫健委在事发前发布的公众戴口罩指南是这样说的: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这些情况完全可以不戴口罩。
虽然学生上体育课属于室外,但由于以班级为单位人数较多且聚集,这导致即便在操场上体育课也不能将此归为「空旷场所」,所以即便是上体育课学校也无法要求学生不戴口罩,学校在一定的做法其实无可厚非。
其实在疫情发生前,几乎每年体测季,都会发生若干起大学生在体测时昏厥抢救乃至猝死的悲剧,中小学生跑步猝死的事件也并不少见。
运动时候猝死往往是这三方面的原因:1.被忽视的身体问题
运动猝死大多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基础性疾病,主要有四类:
一是半年内患有心肌炎;
二是先心病、肥厚性心肌病;
三是先天性心律失常;
四是冠心病。
这类疾病在平时没有非常典型的症状,而常规体检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又查不出异常。这种情况,如果再有剧烈运动情况下,他发生猝死的几率就特别高了。
国外有数据称,35岁以下的人运动猝死九成以上与先天心血管病症有关,事前几乎没有病症,不容易察觉;35岁以上运动猝死的个案,大部分与本身已患有各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另外有些人身上有一些潜在的疾病,比如马凡氏综合症。世界著名排球运动员海曼,实际上就是一个马凡氏综合症患者,最终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球场上。
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为1/3000-5000。其中,70%的患者有家族史,30%的患者是自发基因突变。历史上还有些名人也患有马凡氏综合征。
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 我国唐代诗人李贺, 据文献描述其人“细瘦、通眉、长指爪”,只活27年就去世了,后世医生推测,也可能患有马凡氏综合征,所以“马凡氏综合征”又称为“天才病”。
2.不恰当的运动
实际上在心血管领域还有一个共识,就是运动不一定会使你的心脏非常健康,与之相反过度的运动可能还会促发发生心脏病,或者诱发运动心率失常。
促发运动性心肌病,是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会造成交感神经明显的激活,而交感神经被长期激活则会造成我们心肌细胞的肥大;另外大量长时间运动后,我们的心率会明显的减慢,这也会影响我们的心肌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运动会引发或加重心肌缺血(注:不运动一般是不会加重心肌缺血的症状的,适度的运动对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具有不错的功效),当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会造成血管收缩,导致心脏搏击的力量增强,此时血管受到的血流冲击力量增强。
研究显示,长时间运动的运动员们,容易发生心肌肥厚,或者心率减慢。而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这也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导致容易忽视这一问题,也就不会因此去求医治疗了。但也因此,不能代表你的心脏,是一个健康的心脏。
如何尽可能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在日常运动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晕厥、心脏骤停等危险事件发生呢?
由于当前的医疗技术发展水平,对于什么会诱发心脏骤停,为什么发生以及什么时间会发生我们并不能准确的预测知道。
不过,从一些研究调查中还是能找到点线索。在那些遭受过心脏骤停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在发病前身体会出现一些征兆。
01
警惕这些身体信号
运动中突发呼吸急促
胸部的压迫感,尤其是左侧胸部
感到疼痛或不适,特别是在运动期间
运动中意识的丧失
突发的心悸,或者不舒服的心跳节奏
严重或突发的暂时头晕
近期出现或突然加重的胸闷,气促
如果运动中或生活中出现此类问题,最好停止运动,建议去检查一下心脏。
02
四种心脏检查方式
一般检查心脏做的都是常规心电图,但是常规心电图(ECG)仅能反映很短时间的状况,而很多人的心脏异常是间歇性的,往往在做心电图时,异常并不一定那么巧会出现。比如,冠心病患者在没发病的时候做心电图,可能异常变化就很不明显。
所以,一次常规心电图正常,并不能说明你心脏就没任何问题。这时,医生可能就会要求你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也就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DCG)怎么做的呢?一整天内身上戴着个小仪器,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除了上面谈到的ECG和DCG是常用的两种检查方式。还有一种更进阶的检查方式:运动平板检测。
运动平板检测就是在一个类似跑步机的仪器上进行跑步运动,随着时间增加,逐渐提高跑步的速度,使心脏负荷达到较高程度(比如使心率升到一定的预估值),以观察心脏是否存在隐患。
一般三甲医院等大医院心内科或大的体检机构都能做这种检查(最好事先电话咨询一下)。
另外,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等一些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与传统诊断手段一样的、必须的诊断方法。
特别是对于未婚育的年轻患者,明确基因背景后可以通过辅助生育技术进行遗传阻断,防止下一代再患病。
03学会心肺复苏
如果遇到有人心脏骤停的情况,学会以下三步,就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判断:他呼吸和心跳停止了吗?
求助:打 120、找 AED
心肺复苏(步骤2和步骤3可同时操作)
写在最后
每一年因为体育锻炼而导致学生猝死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今年,或许是因为疫情的关系,这样的事例更为引人关注。
向这些已经猝死的学生表达哀悼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身体出现任何状况,或者有家庭疾病史的要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家长更是要有主动告知的意识。
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身体有任何不适,都要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在疫情后恢复运动都应当引起注意。不要逞强、盲目追求成绩,运动量的强度应该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重在参与。
不管猝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多起事件还是充分暴露出校园医疗的短板和急救知识的匮乏。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配备自动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师生都应该进行急救教育,从而在不幸的事件发生后可以抓住急救的黄金时间。
最后希望近期学校在审慎考虑后,再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安排,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从而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
原标题:《多名学生返校上体育课猝死,真的是戴口罩跑步惹的祸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