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弄堂故事,浓浓的石库门邻里情
赵基开 上海老底子
浓浓的石库门邻里情
文/赵基开
老上海有着独特的民居形式,就是石库门弄堂。大多建造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联排砖木结构房。80年前,我诞生在弄堂中,虽然已搬迁多年,但抚今思昔,仍念念不忘。冬日暖阳,午后翻阅照黑相册,一张略带泛黄的黑白照印入眼帘,相片经历近百年香秋,静静地躺在那里。
老照片(作者提供)当年,我住在新闸路福康里,这是建造于1932年的典型石库门弄堂,相片的背景是狭窄而悠长的第四支弄,祖母站在中间,怀抱着她的二儿子,右边是好邻居是费家姆妈。
在那个年代,要拍一张生活照是很不简单的,祖母和费家十分亲近,与女主人似同姐妹,当时两家居住在同一幢楼里,楼上楼下,低头不见抬头见,费家养育众多子女,照顾很费力,我祖母伸出援助之手,帮她一把,将她四个女儿领回家中一起生活,小孩也认祖母为过房娘,若干年后,小女孩已是大学教授,对我女儿在学业上指导,受益匪浅。
石库口里大多居住平民百姓,生活不富裕,居住条件较差,多家合用狭小厨房,人挤人,但生活充満人情味,谁家烧了好菜,就会让各家分享,尝尝味道。物资供应也紧张,有时李家在外地搞到一些海鲜,也会各家分分,过生日都会将长寿面分送到每户,成为惯例,浇头排骨加上一只荷包蛋。自来水也是多家合用,两只笼头大家也相互照顾,早晨让上班族,学生先用,家庭妇女洗菜、洗衣放在上午空闲时光,减少拥挤,二楼晒台好天气,各家将衣服、被头都晒在上面,上海黄梅季节,一阵太阳一阵雨,捉摸不定,当大雨临盆,在家的人都会抢着收衣,不分谁家,傍晚将整理好的衣物分送各家。如有婚丧喜事,或突发事情,大家都会全力以赴,自告奋勇出来帮忙,真是远亲不如近邻。沈家小孩晚上发高烧,夹壁阿三头会踏着黄鱼车,将小囡送到儿童医院。
回忆自已结婚,当年十分简单,没有丰厚嫁妆,没有西装革履,没有白纱拖地婚纱照,却有邻居热忧祝贺,也很热闹,发喜糖送果瓜。他们也相继赠送日常生活用品,热水瓶,搪瓷面盆,子孙桶,费家伯伯还送我俩一对金星金笔,很贵重,我们一直沿用多年。晚上闹新房,满屋邻里,挤得熙熙攘攘,小孩上床摸喜蛋,迎送新人入洞房。事后我家分送每户蹄膀一只鸡一只作为回礼,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邻里间充满亲情,友情,还有爱情。许多适龄青年男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接触频繁产生火花,谈起恋爱,也有结成夫妻。我姑姑就是与邻居结成应一双。
今天照片中人物早已作古,他们的后代虽然有的已搬离原址,有的仍居住老地方,但仍保持联系,互相往来,让友谊之花、代代相传,也印证了”朝夕相处邻里间、遇事谦让气度宏”。
本世记初老福康里拆迁,建成有联体别墅、多层、高层的建筑群称新福康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设施齐全,公用面积宽敞,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巧妙利用架空层设计,腾出居民活动空间,成为上海著名小区之一。老福康里的居民返迁率较高,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大大改变,但邻里间情谊依旧不变,新邻居共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原文刊于2020年3月5日《上海每周广播报》)
鸣谢:赵基开先生赐稿分享!
赵基开先生热文
✦上门做衣服的女裁缝
✦老福康里的一天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老弄堂故事】浓浓的石库门邻里情(作者:赵基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