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缺爱并不是缺陷,我缺的只是对爱的学习” | 4个通过自我觉察,改变了人生的故事
原创 KY KnowYourself
对自己的觉察和理解,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相信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自我觉察的体验,在那个体验中,我们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感受、想法,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
比如,你可能一直认为自己天性凉薄、不容易被他人喜欢,所以注定没多少朋友,而后来你才意识到,原来也有不少人想要靠近你,是自我设限的拒人千里的态度推开了那些人。
再比如,你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来源于儿时父母不允许自己去依赖,使成年后的自己贬低依赖他人的行为,将之定义为麻烦和虚弱,但其实你的内心并非真的那么不向往更密切的连接。
而当我们能够察觉到这些,改变也更容易发生了。自我觉察,往往也能使人更接纳自己,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明确的了解。它会在更长的时间里影响着我们的许多大大小小的选择和决定。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个“我曾经从自我觉察中获益”的故事,呼吁更多人关注自我觉察。
01.缺爱并不是缺陷,
重要的是学习怎样去爱
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很少关心我。在学校里,我有些阴郁,没什么朋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缺爱的人,只有找到那种非常贴心、懂得包容的人,才能长久在一起。
大学后,我谈过两次恋爱,每次都是在热恋期刚过没多久分了手。因为在争吵中,我就会觉得两人肯定不合适,对方没办法和我这样缺爱的人走得很远,不是我所期望的人,还不如尽快分手。
去年我毕业去工作,开启了一段新恋情。三个月后,两人又开始闹腾,我心里也开始想着要不要分手。一天晚上,我在家里硬着头皮学视频剪辑,因为工作变动我必须学,之前根本没基础,所以学得很痛苦。
学着学着,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也没有好好学习怎么去和别人相爱啊!爱算是一件需要学习的大事!总是幻想遇到能充分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人,这太不现实了。
想到这里,我因为过去那些被忽视、被冷落的经历,感到深深的悲伤,开始哭起来。哭完我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会从天而降完美爱情的幻想里,也要努力地一点点地学习和积累爱的能力,这样才更可能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
换了一种心态后,我和这一任男友到现在还在恋爱中,虽然有时也会闹别扭,但关系比较稳定,也感受到了更深层的连接。
现在我已经明白,我是个曾经缺过爱的人,而这不可怕,努力找到愿意和我一起学习去爱的人就已经很好了。
02.与其让所有人开心,
不如做个敢于取悦自己的人
印象中,我好像不会和任何人起争执,不管什么样的人,我都能和他们相处得很好。
当时我有个关系很好的闺蜜,她做什么都会拉着我,甚至有几次和男朋友出去玩也叫上了我。她是个很受欢迎的女孩子,长得漂亮,性格又开朗,和她待在一起让我认识了很多厉害的人。我很享受那种社交圈,并且以为我也是其中一员。
直到有人和我说,我活得像那女孩的影子一样。这句话刺痛了我。
起初,这句话让我很愤怒,我在心里反驳,说自己不是这样的。可是那句话却从此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更让我害怕的是,这句话或许戳中了我的要害:原来一直以来,我都活得像个影子,不仅是那个女孩的影子,而是我身边每一个人的影子。
我的人缘好,很多时候是因为她们喜欢和赞同自己的人相处。她们喜欢的不是我,而是被我认同的她们自己。而真正的“我”,则在一次次追逐别人对自己的喜爱中,只剩下一个冲别人微笑的外壳。
意识到这些的我,开始学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在意自己的喜好。有时我当着老同学的面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让他们感到惊讶,而有些人认可我的变化,有些人变得疏远。
但我对这些都能坦然对待了,与其让所有的人都开心,不如学着去肯定和取悦自己。
03.“互惠互利”的友情观不能帮我维持友谊,反而让我推拒真心
我一直觉得互惠互利是友情的基础,总觉得自己得为别人做点什么,才有资格和人家做朋友。当感到自己对对方不再有用时我就会离开这个朋友,因为觉得一定会被抛弃,不如主动离开。
因此,我没什么处的久的朋友。唯一一个超过5年的,是硕士阶段认识的同学,当时我们擅长不同的科目,总能相互答疑解惑,后来一起考博士,她考上了我却没有。之后,她提出帮我看材料、帮我联系导师时,我都拒绝了。因为我感到,自己没什么可以为她做的,没资格接受她的帮助。
她因此对我不满,直言我不识好人心。我很委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跟她说自己面对她的帮助有多么不安,担心自己无法偿还。她惊讶片刻然后问我: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你又把自己当成什么人?
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互惠互利”的友情观,其实是将自己和她都当成过了工具,她并不是因为我的作用才跟我做朋友,而一直强调自己在友情中的作用的我,不仅贬低了自己的价值,还轻视了朋友的真心。
觉察到这件事后我释然了,因为我想到这么多年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是不对的,我没什么朋友也许恰恰因为我功利化地看待彼此。
我尝试放下对作用的介意,接受朋友的好意,然后发觉,被接受了好意的他们也比以前更愿意对我好。
我于是明白,不论是我还是我的朋友,都不是因为有用而被重视。与其纠结自己在关系里有没有用,不如在受到重视时,同样真诚并感恩地去重视对方。
04.每一句“我也可以……”的背后,
是“我真的怕”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佛系”的人,总是一副不争不抢的平淡模样,不在意大家都很向往的成就。
学生时代,我成绩一般,每次老师和父母试图用“邻居家的小孩”激励我时,我很少感到羡慕或嫉妒。因为我觉得他们不过就是比我更努力一点罢了,想要赶上他们是分分钟的事。
到了大学,我更自由了,开始经常翘课。临考研究生,才发现自己的GPA根本没竞争力。不过我也不沮丧,我觉得如果不是我“爱玩”、翘掉这么多课,我的成绩肯定比他们好。
后来工作了,“佛系”的品质依然追随着我。看到有些同事拼命加班、完成重要的project,或是升职加薪,我告诉自己,我多努力也可以的。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以前大学时期的教授聊天,提到最近要接一个project,他对我说道:“你要对自己多一些信心,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相信你能把它拿下。”
听到这句话,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在每一次选择“不努力”的背后,都藏着我的恐惧和自卑。我害怕面对挑战,更害怕输。一旦挑战失败,我就再也没有“我要是努力一下也可以……”的借口了。在每一句“我也可以……”背后,我错过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限制了自己。
幸运的是,在这次自我觉察之后,我终于敢于面对自己选择的自由。下一次遇到挑战时,我依然会感到害怕,但不一样的是,我可能尝试去挑战一下。
因为我知道,挑战虽然总是伴随着失败的可能,但克服恐惧、勇敢上前的我,已经赢得了一场与过去的自己的战役。
正文到此结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