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关联所有人的节日,让不完美成为祝福而非苛责

2020-05-12 08: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学报

因为疫情未退,大部分国家的学生在家学习,和母亲有了更多日常陪伴和交流,这里面有温情也有烦恼,精力充沛的“小神兽”们并不都是安分乖巧,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母亲们纷纷惊叹,自己的孩子似乎展现出了令人陌生的一面,这或许是一个契机,对彼此增进了解。

前几天,为了给居家的孩子们多一些学习支援,作家J·K·罗琳为“Harry Potter At Home”计划又增添了新项目,她邀请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大卫·贝克汉姆、埃迪·雷德梅恩、诺玛·杜梅温尼、金秀贤、达科塔·范宁、斯蒂芬·弗雷等人一起接力在线朗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该项目也鼓励孩子们在书架前朗读作品并分享视频。

如果说,过去母亲节的关键词是礼物或者祝福的话,那么今年长时间的陪伴交流让这个词变成了阅读教育或是代际关系。新一代的年轻母亲正在思考,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够接受差异,接受不确定,并且满怀积极地拥抱全新的想法。

这令人再度想起2018年在西方出版界形成现象级的一部作品《Educated: A Memoir》,这部教育主题的作品在多个媒体榜单的非虚构类别中蝉联榜首位置,在当下疫情期间更是重新成为被阅读热议的对象。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之后分享了这样一个观念: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中文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已由新经典推出)

无论在哪个国家,这样的观念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出这些声音的一部分来自母亲本身,另一部分也来自孩子成为母亲后的回望视角,这些声音自然不会整齐划一,但背后是同样一个背景,即现代生活让“母亲”这个身份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富于挑战,也同样有一个目标,即所有人都应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耐心,让“母亲”不被无数标签所桎梏。

今天分享的”母亲节”合辑,来自过去本报持续关注和推送的文章选题,面对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遭遇下的母亲,作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允许这些困惑的声音,允许母亲的不完美,或许是节日最大的意义之一。

(2020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艾伯丁《挚爱之书》图)

重新理解“母亲可以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母亲可以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父亲也不是,我们也不是);爱不是每时每刻都带有完美救援的功能(也可能在润物无声中形成重压),也会迷茫,也会完全“不知道”。这都改变了人的命运,我们总希望,通过文学艺术传递心灵力量,能将一切改变得更好一些。

——张怡微

近年来,新时代“母职”成为了文学艺术界和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如电影《柔情史》《春潮》,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的《成为母亲》、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等等,抛出的对于“母职”问题的反思,来自心理分析与性别社会学领域,集中讨论的包括“没有女人天生是母亲”、及克尽亲职的舆论压力等话题,都是社会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思考。青年作家张怡微从这些作品出发,探讨了文艺作品对当今社会下“母亲”这一身份的最新刻写。

国产电影《春潮》(左)、日剧《坡道上的家》(右)

正如蕾切尔·卡斯克在《成为母亲》中所表达的,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母亲,在“成为母亲”的这条道路上,生活与心灵均需要建立新的平衡。在东方文化语境中也是如此,“我们好像每天都在家庭内部沟通,但对真的需要沟通的事,又羞于启齿。我们没有正规的管道得以好好学习如何成为母亲,我们只能从虚构的小说里观看、批评和反思,完成并不完美的自我教育。”所幸,还有这些文艺作品,可以承担并传递这些思考。

被苛责的年轻母亲,勇敢与社会对话

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到各种限制和差别待遇,导致没有办法获得相匹配的成就,甚至认为那是因为自己无能而深感自责的女性,希望她们在阅读本书之后,可以获得一丝安慰。

——赵南柱

同样身处东方文化的背景下,那些成为母亲的韩国女作家对这个话题有着许多敏锐呈现。赵南柱的《82年生的金智英》、孔枝泳的《亲爱的女儿》等作品出版后便引发了广泛讨论。

因为《82年生的金智英》,许多女性读者都说自己就在经历着“金智英”这样的人生。小说宛如人生现场直播,述说金智英作为一名普通韩国女性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一连串疲惫、错愕、惊吓、混乱与挫折的情绪。金智英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韩]赵南柱 / 著,尹嘉玄 /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

这部作品的热销让那些身兼多重身份的女性内心的困惑被放到了公开场合探讨。如赵南柱在小说最后写到的,“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在读者交流活动上,赵南柱也表示不希望片面解读这部小说,开放的讨论有助于解决日常难言的困境。

曾因《熔炉》而广为人知的作家孔枝泳在散文集《亲爱的女儿》中则更多展现了一个母亲的教育观念。她给女儿讲述的二十七个人生故事中,写下了那些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难。她可能无法细致到去解决每个人面临的问题,却用亲身经历给读者指出方向。

[韩]孔枝泳 / 著

陈冰冰 /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2月

很难将这本书和《熔炉》联系在一起,这本“人生食谱”一般的书,浸透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的倾诉,理性与感性,温暖治愈,但背后却是一位女性作家对身处社会最透彻观察后的感受。

身为母亲,书写自己的母亲

从我母亲身上,我痛彻地感受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就是,记忆完全有可能先于肉体的生命死亡。这让我尤其感到,记忆的珍贵、宝贵、也让我产生一种紧迫感。

——蒋韵

身为母亲的作家蒋韵,在最新的小说中将作品献给了自己的母亲。

一个黑羊皮笔记本失踪四十年后物归原主,带回了迟到四十年的真相与原谅,新作《你好,安娜》纵横历史四十年,以一段青春恋情、两个少女的生命悲剧,探入三个家庭十二位身份不同、灵魂各异的女性的沉浮命运。

蒋韵 / 著, 花城出版社2019年9月

小说呈现了许多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代际关系问题,尤其是第三章中写到安娜和丽莎的母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以及丽莎和母亲之间那种带有时代印记的扭结的母女关系。事实上,这一部分来自蒋韵的现实经历,她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的母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饱受疾病的折磨和摧残,而这,直接触发了她写作这部新作的一个情感基调和主题观念——

“从我母亲身上,我痛彻地感受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就是,记忆完全有可能先于肉体的生命死亡。年轻时,生命繁茂时,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想当然地以为,记忆只会随着生命的消失而消失,它理所当然地与生命同在。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一个生命,完全有可能变成空无所有而沉入最黑最深的无底深渊。这让我尤其感到,记忆的珍贵、宝贵、也让我产生一种紧迫感,似乎,我个人所拥有的记忆,随时会消融,消散,就像阳光下的雪人。我觉得,我需要一个告别仪式,和我所珍爱的它们。这可能就是我说的,往回走,走进青春的深处吧。”

从男性视角,如何理解自己的母亲

在作为儿子的我看来,与衰老将母亲置于其生命的其他时期相比,让她留在幼年时代实在是我求之不得的事。随心所欲的幼年时代或许是母亲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如果她能够一直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感觉中待着,内心应该就不会充满阴湿暗影。

——井上靖

日本作家井上靖的母亲在八十岁左右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由此触发了他记录自己陪伴的过程。井上靖冷静地记述了母亲衰老的全过程,也如实写下自己和兄弟姐妹陪伴失忆母亲的心态,有爱也有无奈,最终抵达了活着与生命的真相的命题。自称“与家缘浅的孩子”的井上靖,直到母亲因衰老失忆才试图去了解母亲,因为母亲一生中从不曾有意识地回忆过往。但她失忆后,“她的所有回忆,无一不是自然涌现”。

[日]井上靖/著

吴继文/译,重庆出版社2020年1月

许多读者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事。面对逐渐年迈的父母,“并非不在乎,却爱得漫不经心”,很少放下一切,虚心对坐,对来自父母的反复唠叨,有时想斥责压制。

改编的同名电影剧照

当井上靖目睹父亲逝去,母亲逐渐显现阿尔兹海默症后,开始了自我反省和忏悔,他凝视母亲,而无法联通母亲,看到了世间莫大遗憾。不断失忆中的母亲,甚至很少能记住父亲,宛如回到豆蔻年华,只深深记得当时爱慕过的少年,每每与孙辈忆起,总像从未描述过一般,用重复的话语,将对对方的欣赏和爱慕之情表露无疑。

这次陪伴,也终于化解了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尤其是作为儿子,重新理解了母亲的一生。

女性的成长,激发创作者的新思考

新一代读者的成长和成熟,会重新激发当代作家的性别观和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一个新的性别观时代已经到来。

——张莉

成为母亲的基础是女性意识的成长和成熟,最后一篇内容,推荐的是一份深度调查及本报访谈。

2019年3月,在陆续见诸媒体的《当代六十七位新锐女作家的女性写作观调查》《当代六十位新锐男作家的性别观调查》中,127位当代新锐作家就各自的性别观娓娓而谈,给出了坦率、真挚的回答。这项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主导开展的调查,不仅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关于性别观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也在实际意义上引发了关于性别观的广泛讨论。

张莉画像 郭天容/绘

当陆续开始整理新锐作家性别观调查数据时,张莉慢慢意识到,此次调查需要重要的参照数据。因此,在新锐作家调查结束之际,她对十位自己深为热爱的、塑造出重要女性形象、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进行了同题采访,请他们从五个问题中选择三至四题进行回答,以与新锐作家的回答形成对比与观照。

这次性别观调查已经形成了当下新锐作家群落关于性别观主题较为完整的图景和谱系。而调查所收获的,远不止一个个单独的答案。无论是文本意义、从中体现出的个体特性,还是隐含其中群像特征,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随着调查影响力的持续发酵、扩大,各种阐释也正在不断深入。正如张莉所说,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一个新的性别观时代已经到来。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出版社书影、电影剧照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

长按左边二维码进微店

原标题:《一个关联所有人的节日,让不完美成为祝福而非苛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