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相册里翻出来的城市
原创 值班编辑刘雨沛 本地Local
十几年前的“拍张照片”,还是某次考试满分才能得来的奖赏,跟买新衣服一样。或者是一家人去逛了哪个景点,碰巧当天心情和天气都好,胶片机也在线,遂快乐地摆了个造型出来。
大雁塔合影 提供者:高女士出于对城市的感情,人们与那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合影留了念。对于从没离开过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于地标变迁的感受来的就尤为深切,离开家乡的人,更多一份怀念。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的记忆是一样宝贵,个体的整合,即便不可得整体的全貌,也可以窥伺一二。
城市的记忆,是我们一起记录下来的。和家人一起时,还有更多的爱。
1987年 “家庭合影” 大雁塔留念 提供者:耿’S1990年6月 “一家三口” 大雁塔合影 提供者:deaddao家庭合影 西安钟楼 年代不详—
在同一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一起体会了时间的平等,一起在“此处施工”的标牌前绕道而行过,一起看过老旧街区的消亡。看过的变化太多了,好像一直在感叹,”之前这儿不是这样的“。只是幸好,有些地标它们还没倒,也不会倒。
杜爱民在《生在西安:一个1960年代生人讲述的西安故事》里这么写孩子们登上的小雁塔:
“就像孩子们手拉手旋转。围绕空心的圆柱,台阶远离身旁的树木房屋径直升起。屋顶和树冠之上的景象,星星点点。流动中的全景视野,在天空的靠近和展露里依次打开。还有梦里的记忆。小孩经历着真实的幻觉。他极力要记住脚下的每一级台阶。塔楼总共有11层,由下朝上,远离地面;从上而下,回到起点。向上的路也是向下的路。起点同时是终点。”
宗鸣安《西安旧事》中,小雁塔和大雁塔一并,是“过去的人们”正月十六的出游点:
“过去的人们,不像今天人的事情这么多,玩耍的节目这么五花八门,思想这么复杂。过去的人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卡拉OK、 没有桑拿,过去的人一方面要遵守节令,便于耕种。一方面又要崇拜神仙,崇拜祖宗,祈求一生的平安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民风民俗, 于是就有了节日。
老西安人也不例外,每个月都能找出些节日来。尽管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要求使用公历,但民间仍习惯用农历,一切传统节日均按农历计算。
十六日。市民多出游郊外,谓之“游百病”,意思是经此一游,百病即除。城南的大雁塔、小雁塔是市民出游的主要地方。大雁塔南十余里的牛头寺,水木明净,眼界开阔,水田稻谷是北方少有的景色,让人留连。”
钟楼和鼓楼在贾平凹 《老西安》一书里,也被一起提起:
“我第一次来到西安的时候,是十三岁,背了粗麻绳捆着的铺盖卷儿,戴着草帽,一看见钟楼就惊骇了,当即草帽掉下来,险些被呼啸而来的汽车碾着。自做了西安的市民,在城里逛的最多的地方依然是钟楼。我是敬畏声音的,而钟的惊天动地的金属声尤其让我恐惧。钟鼓楼是在许多城市都有的建筑,但中国的任何地方的钟鼓楼皆不如西安的雄伟,晨钟暮鼓已经变成了一句成语,这里依然还是事实,至今许多外地人一早一晚聚于钟鼓楼广场,要看的是一队古装打扮的人神色庄严地去钟楼上鼓楼上鸣钟敲鼓,恍惚到了远古的时代。钟楼在西安的中心,西安人讲龙脉,北门出去的北郊塬上就是龙头,现仍叫龙首村的,钟楼正好建在龙的腰上。古时候钟鼓之声响起来情形如何,四座城门的守卒是否关闭城门,来往行人是否驻足凝神,不可得知。”
自是没有办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没有办法,在60年后登上与彼时一样的小雁塔,或是听贾平凹听过的钟声。庆幸小雁塔、大雁塔、钟楼、鼓楼都还在,总能说:
“我小时候也和家里人去过,过两天再去转转吧!”
— 大雁塔 —
1958年 “全家福” 大雁塔合影1959年 “十届国庆西安大雁塔留念” 大雁塔留影1963年 “解放军一家三口” 大雁塔合影1966年 大雁塔合影1969年元旦 大雁塔合影1969年 大雁塔留念1960年代 “一家三口” 大雁塔留影1960年代 “家庭影像” 大雁塔合影1970年 大雁塔留影“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
1970年 大雁塔留影“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
1970年 大雁塔合影“无限热爱毛主席”
1970年 大雁塔合影“无限热爱毛主席”
1970年 大雁塔留影“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1971年春节 大雁塔留影“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1972年 大雁塔合影“延安精神 永放光荣”
1973年五一 大雁塔合影1975年 大雁塔留影1975年 大雁塔合影1976年 大雁塔留影1978年春节 “家庭照片” 大雁塔留影 1979年 大雁塔合影1980年 “妈妈和妹妹一起” 大雁塔合影1982年 大雁塔合影 提供者:deaddao1982年 百花奖最佳戏曲《白蛇传》剧组 大雁塔合影1983年 大雁塔留影1984年 陕师大附中初八七级六班 大雁塔下毕业留念照1985年 大雁塔合影1980年代 “一家三口” 大雁塔留影1991年 “小学第一次春游-春晓园” 大雁塔合影提供者:大圣
1994年 大雁塔留影 提供者:耿‘S1990年代 大雁塔留影— 小雁塔 —
1921年 小雁塔合影1959年 小雁塔合影1961年 陕西公学支部同志 小雁塔合影1960年代 小雁塔留影1979年 西安市善本古籍编目工作组 小雁塔合影1970年代 小雁塔留影1980年代 小雁塔合影1980年代 “与友人” 小雁塔留影— 钟楼 —
1959年10月27日 钟楼留影 及背面字迹1960年 五一劳动节 钟楼留影1962年 西安钟楼留影1962年4月13日 钟楼留影 及背面字迹1966年 钟楼留影1960年代初 “家庭留影” 钟楼“我们也要造人造卫星”
1960年代 钟楼留影1960年代 钟楼留影1960年代 “家庭记忆” 钟楼留影1960年代 “吃冰棍儿” 钟楼留影1971年 钟楼合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二周年”
1975年 钟楼留影1978年 “知青” 钟楼合影1979年 钟楼留影 及背面字迹1970年代 钟楼留影1970年代 钟楼留影1970年代 “与友人” 钟楼合影1980年 钟楼留影1980年 钟楼留影1982年 钟楼留影1985年 钟楼合影—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确定主题并公布。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英国格拉斯哥市河边博物馆(The Riverside Museum)的策展人Heather在接受关于“将’日常‘引入博物馆”的采访时,有一些表达,或许可以作为这个主题的注解:“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也就是绝大多数潜在的博物馆访客,不是著名的艺术家或发明家之类的人,而是在工作、奋斗、生活的个人,在爱与被爱的普通人。收集代表这些人的物品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告诉大家,我们对文化和生活的贡献是重要和有价值的。对于百年后的人们来说,他们将通过这些物件了解历史中的我们:这些人大多数人是怎么样的,少数人又是怎么样的。这是一场知识的互相交换。人们觉得被重视和被尊重,这很重要,博物馆需要让人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平等。”
收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点滴,就是保藏记忆。一个城市的历史,是把城市当作“家”的人们的生活史,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成长,是整个时代变迁的源头。和爸妈,爷爷奶奶一起翻一翻家里的相册吧,一定能从其中发现什么有趣的、感动的、难忘的、快要忘记的故事。我们一起,给老照片擦擦灰,一起整理回忆。
“家庭相册”
老照片线上征集
征集内容
家庭相册中的地标合影
包含地标建筑:钟楼/鼓楼/大雁塔/小雁塔
拍照时间:1960年-2000年
参与方式
-向公众号后台发送图片
-发送微博@local本地
-注明拍摄时间和人物
-有故事更好
截止时间
5月16日中午12:00
大家的照片将成为我们的藏品,5.18日在线上呈现。
一起期待吧!
*本文图片多来自网络,部分由个人提供
文字版权归Local本地所有
原标题:《相册里翻出来的城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