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许斌:父母与孩子相处,首先要学会“不装”

2020-05-09 13: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许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04年,许斌教授辞去美国的教职回到祖国并加入中欧,也因此得到了与妻女时常相伴的机会。许斌教授认为,现代思维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家庭第一”,当时他对此并没有深刻认知,却下意识地这样做了。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DEAL,即发现(Discover)、鼓励(Encourage)、接受(Accept)和爱(Love)。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也给了我们重新审视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良好契机。今天,在中欧FM118电台,我们与你一起分享许斌教授的家庭教育观。

中欧EMBA2014级校友顾斌

关于家庭教育,我时常有一个想法: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初步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但这只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我们依然需要观念的现代化。根据我的观察,我们的很多观念尤其是对子女的教育观念,依然比较“不现代”。

父母能否培养起教育子女的现代观念,事关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乃至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今天想分享是:父母如何树立现代思维,将孩子培养成幸福快乐的人。

为人父母不能“装”

什么是现代思维?我所理解的现代思维有几个要点:承认人性,尊重个体;让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现代思维的很多内容确实来自西方,但现代思维并不等同于西方思维。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有不少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颇为现代。拿墨家来说,其提倡“兼爱”,认为爱不分厚薄亲疏,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亲戚朋友,而应该爱普天下的人;同时墨家主张“非攻”,反对战争。这些都属于现代思维的范畴。道家有杨朱学派。虽然道家的标签是“不争”“无为而治”,但杨朱属道家的激进派,他主张“贵己”“为我”,即个人至上。杨朱曾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杨朱的这个观点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理念相当一致,两人都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会达到最大化。这个想法是很现代的。

与现代思维相对应的是传统思维,也就是很多中国家长所具备的思维,其主要表现是:强调等级;不提倡个性张扬和人性发挥;不重实践。

这里所说的传统思维和儒家学说有着密切关系。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孟子曾猛烈批判墨子和杨朱二人的学说,他认为墨家的“兼爱”是无父无君,不成体统;杨朱的“一毛不拔”是极端自私,有悖人伦。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统治中国的主流思想,也成为国人传统思维的主要源头。

需要说明的是,儒家思想中并非没有现代观念。宋代大儒朱熹提出人与圣人不同,人没有天生的性善,而是“善恶同体”,对人性的这种认识就很现代;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重视实践,反对空谈,这个求知态度也很现代。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压抑个性服从等级”,这是中国家长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

抱有传统思维的家长非常在乎作为父母的权威,非常在乎孩子给自己挣面子,因而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一个“装”字。这些家长平时不倾听孩子的声音,不关心孩子的学业,但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时,就会摆出一副大人的模样大声斥责;他们不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却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他们自己打牌喝酒,却口口声声告诫孩子要专心学习……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和孩子相处,首先要学会“不装”。父母要学会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人特质,倾听他的内心想法,接受他和别人的差异,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育子女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

我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家庭教育的经验很有限。我能分享的只是自己在与女儿相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今天我要谈的也不是如何考上“藤校”的“成功秘诀”。我和我太太都认为,在子女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抱有太强的功利心。我要分享的,是我们如何将天性内向、自信不足的女儿培养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勇于担当的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我的分享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0-6岁

给予女儿爱和陪伴,培养她的好奇心和专注力。

我和我太太是1992年结婚的。1995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获得了佛罗里达大学的教职。当时我心里只想着努力奋斗拿下终身教职(至少需要6年),我太太全力支持我,所以要孩子的事只能推后了。我的女儿2000年出生,有了女儿后我发现,她给我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拿下终身教职时的快乐。所以直到今天我依然会想,如果早一点要孩子,也许这辈子就不会只有一个孩子了。

从女儿来到世间的那天起,我和我太太的想法就是让她每天都过得开心。在美国当教授,研究压力很大,当然当教授的好处是可以自己支配时间,所以我会每天抽时间和女儿玩耍,陪她在家里的后院玩游戏,陪她在夜晚看星星。我和我太太的体会是,孩子小时候父母一定要多花时间去陪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感情,成为朋友。

在中国有一个常见现象,小孩子摔倒了,父母或爷爷奶奶会马上冲上去把他扶起来,帮他擦干净,不停地告诫他不能踩水坑或玩泥巴。而西方的家长则会认为,让孩子玩得脸上身上一塌糊涂才好。因为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和专注力就会被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并且发展出自己的个性。我们家几乎所有的假期就是陪孩子到处玩,去哪里不重要,陪伴很重要。孩子们长大后不会记得小时候玩过的地方,但那种玩时快乐的感觉,享受父母陪伴的感觉,会在他们人格形成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7-14岁

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发现女儿的天赋所在。

2004年,我回国加入了中欧。今天看来,加入中欧对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我们在美国举目无亲,以前没觉得什么,但有了女儿后倍感孤单无援,所以我太太希望全家回国生活。而我则希望在美国继续做学术。在内心痛苦挣扎了一年后,我最终还是决定回国工作,这样就能每天和太太女儿在一起了。现代思维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家庭第一”,而我那时候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回国后,随着女儿到了学龄期,我和太太又有了争执:到底是让女儿上传统的中国学校还是上国际学校?当时我认为中国学校教学严格,基础打得扎实,而我太太则认为国际学校更有利于女儿的个性发展。最后,我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得知他弟弟的小孩在国内成绩很好,各门功课基础扎实,但去了美国念大学却遭遇“文化休克”,由于对西方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一直不能融进同学圈。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和我太太就发现她文科特质强于理科特质,以后很可能会在文科方向上发展。因为以后大概率去国外念大学,如果小时候缺乏文化方面的积累,长大后要弥补会很吃力,所以我终于和太太的想法一致了。我女儿的整个小学和中学12年都是在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念书。从结果来看,当初的择校决策非常正确,文科确实成了我女儿的强项,一进大学就在校刊上屡屡发文,暑假在中欧英文媒体组实习,写稿编稿也都游刃有余。

需要指出的是,我女儿的例子并不能说明西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好。选择哪种教育模式,主要看孩子的个人特质。父母不能贪慕虚荣或随大流,看到别人将孩子送去国外留学,就要自己的孩子也必须走这条路,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我有一对夫妇朋友,也是美国回来的,很自然地将孩子送进了国际学校。但他们的孩子就是不适应国际学校的自由氛围。一年之后他们将孩子转到传统的中国学校,没想到孩子特别适应,老师严格要求,孩子如鱼得水,成绩突飞猛进,每天都很开心。所以,西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哪个好,还是要看哪个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这能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开拓眼界,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事情。当然,不能强迫孩子。和很多孩子一样,我女儿也是先学钢琴,但练琴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她因为在这方面确实缺乏天分,练不到位,所以就让她放弃了钢琴。后来女儿在学校的音乐课上学拉中提琴,虽然可以对付,但进步很慢,后来也放弃了。但女儿在绘画和辩论上很有天赋,所以我们一直创造条件让她在这两个方面充分发展。女儿初中开始就参加辩论赛并拿奖,在高中时她发起创建了一个辩论俱乐部,自任教练,乐此不疲。

“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天赋不同,父母要为他们创造尝试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天赋所在,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容错空间。

15-18岁

青春期和高中的双重压力,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进入高中后,孩子的课业变得繁重,每天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压力很大。再加上进入了青春叛逆期,所以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很多中国家长经常以“我是为了你好”为借口,强迫孩子服从安排,这通常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和女儿沟通时,我太太就很讲究方法。例如面对A和B两个选项时,我太太心里希望女儿选A,但会先和她分析讨论这两个选项的利弊,在讨论中不经意地说B貌似更好。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不会大人指哪里去哪里,极可能和大人反着走。我太太的方法就是引导女儿自己去独立分析后选A。如果一开始就大谈选A的好处,在心理上想迫使她选A,那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和支持孩子。女儿一直对数学很畏惧,所以我和我太太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功夫,我们会把她的数学书先看了一遍,找出解题的方法,然后陪她一题一题地练习,不断鼓励,帮助她建立解题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陪伴,孩子就会明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他,这样以后孩子在人生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也知道父母永远是坚强后盾。

家庭教育如何达成“DEAL”?

关于如何用现代思维来教育孩子,我用一个英文单词DEAL来概括。在英语世界,如果达成协议,双方会说“DEAL”。那么家长和孩子之间如何达成DEAL呢?我认为就是组成DEAL这个单词的四个英文字母:D代表发现(Discover),E代表鼓励(Encourage),A代表接受(Accept),L代表爱(Love)。

第一,发现孩子的天性和特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脾性和特长。为人父母的一大职责就是去观察孩子,了解他的特点,并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没有可遵循的固定模板,需要父母不断去摸索,第一步就是去认识自己的孩子。

第二,鼓励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经济学强调预期的作用,管理好预期是政府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管理好自己对子女的预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有的父母,孩子考了90分,一看隔壁孩子考了95分,马上就批评自家孩子,这是不可取的,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孩子,帮助他树立信心,这样他才会建立起积极的自我驱动力。

第三,接受孩子的平凡。很多中国父母不肯接受自己平凡的孩子,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如同学,他们就非常抓狂。可是,如果孩子真的已经尽力了,父母又何必心怀执念、一味强求呢?要知道,孩子不是为父母而活,他有自己的人生。接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平庸,努力发掘他的擅长之处,帮助他树立起良好的观念,让他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快乐地过一辈子,这不是很好吗?

第四,爱你的孩子。如果一对父母处处对孩子不满意,时时呵责孩子,与其说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倒不如说是因为不够爱,觉得孩子“给自己丢脸”。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最终会失去爱的能力,失去进取心,凡事畏首畏尾,甚至心理扭曲。所以在子女教育中,全心全意地爱孩子,这是一切的根本。

经过4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大量财富,父母在孩子身上的物质投入之多与以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光有物质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父母们更需要学习如何在精神上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建立子女教育的现代观念,给予孩子爱、陪伴、鼓励和支持,孩子才能成长为乐观自信、快乐幸福的人。

编辑 | 岳顶军 梁赛楠

责任编辑 | 雷娜

在你看来,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原标题:《许斌教授:父母与孩子相处,首先要学会“不装” | FM118》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