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首届“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宗福先获一等奖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20-05-09 12:0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海文坛拥有深厚的纪实文学传统。为接续这种传统,倡导作家关注并书写当下社会生活,推动现实生活题材的纪实文学创作,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纪实》电子刊与永业集团所属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公司联合举办的首届“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日前揭晓,并于5月8日下午颁出,宗福先凭借对其作品《于无声处》的回望获得了一等奖。

宗福先(中)凭借对其话剧《于无声处》创作历程的回顾,获得了本届大赛一等奖。

写作就是要顺从民心、尊重民意

首届“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的评奖范围是《上海纪实》电子刊创刊5年来刊发的现实题材纪实文学作品,以及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间收到的征文来稿。征文期间收到自发来稿1000多篇计500多万字。19名评委投票评出30名获奖者。

就获奖作品而言,大赛评委会主任、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相当质量、水平和意义的奖项。“题材特别丰富,几乎涵盖现实生活的各类人物和领域。”赵丽宏表示,每部作品都别具个性,很难分出高下,但宗福先的作品尤为突出,获得一等奖实至名归。

宗福先的《于无声处》于1978年创作完成,果如一声惊雷,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巨大的浪潮,与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一同开启了新时期文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反响,宗福先表示,并不是戏编得有多好,演得有多精彩,而是我们的戏演在了一个重要的时刻,“它不属于我们,而属于光荣的1978年,属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宗福先由此得出 “创作经验”:写作,尤其是他写的这类题材,一定要顺从民心、尊重民意,这会给作家良知,给作家勇气,照亮作家前行的路。

《上海纪实》成为培育人才的园地

上海文坛拥有深厚的纪实文学传统,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化大师夏衍创作了传世之作《包身工》;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以黄宗英、叶永烈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全国影响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上海作协原党组书记、《上海纪实》创办人汪澜看到整个大环境下纪实文学的式微,尤其是缺少专门的纪实文学刊物。没有园地,就没有人才。

“经过80年代报告文学的红火后,现在只有60后还在写,70后很少,80后、90后几乎没有。断层很明显。”汪澜说道。

于是《上海纪实》电子刊应运而生。经过五年的经营,《上海纪实》已被誉为国内纪实文学电子刊第一品牌,其鲜明的定位和内容特色日渐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关注和认可。在这个过程中,让汪澜尤感欣慰的是看到一大批新人加入到纪实文学当中来,本次大赛的获奖者王萌萌、沈轶伦就是其中的翘楚。

80后王萌萌的《生命的承诺和坚守》是关于“大地妈妈”易解放的纪实文学作品。为写这篇报告文学,王萌萌专门去了内蒙古沙漠,与易解放住在一起,一起去沙漠种树,在现场一边体验,一边采访。同时,王萌萌本人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志愿者。2015年,她与易解放一起被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中国妇联等四部委授予“最美志愿者”称号,“最美”采访“最美”的结晶,成就了这篇纪实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这个创作理念在很多新潮时髦的观念下,可能已经无法捕获年轻一辈的写作者了,但王萌萌依然深信不疑。新冠疫情期间,她也采访了很多一线抗疫人员,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当下,展现青年写作者的责任当担。

新冠疫情时期,真实比虚饰更具力量

本次大赛的征稿和评审工作完成于新冠疫情之前,并没有表现疫情的题材。在大赛评委、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看来,在疫情事情以及可以预见的后新冠疫情时代,纪实文学将展现更加强大的力量。

“这次疫情当中,我们看到,很多花哨的文学,远不如纪实性文学来得更强有力。”疫情期间,杨扬每天刷微信,他特别反感那些“花里胡哨”的诗歌,“一看就扔掉”。学院里也在拍戏,他就提醒,千万不要搞什么“新冠文艺”,一定是要把疫情之下,人的真实状态和情感反映出来。

《上海纪实》于此期间也已经连续发表了37篇有关疫情的纪实作品。汪澜看到,疫情之下,那些宏大叙事和过度煽情都失去了市场,反而是日记体等纪实性的东西获得了巨大的共鸣,而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当然,个体性的书写纪录会存在各种偏差,但她认为,当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多角度、多维度,以“我见我想”形成疫情之下整体的社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实文学永远在场,而我们这个时代尤其需要纪实文学。”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

民心民意给了我良知和勇气——回望四十年前话剧《于无声处》的创作、演出

作者:宗福先

二等奖

谁持彩练当空舞

作者:俞亮鑫

张国樑:“阳光动迁”首倡者

作者:孙建伟

周瑞金:宁做痛苦的清醒者

作者:张志萍

“小联合国”秘书长

作者:李动

寄声浮云往不还——且熟且陌五角场

作者:龚静

一座城市的合唱——上海业余合唱现状描述

作者:孙小琪

生命的承诺和坚守—— “大地妈妈”易解放的植树造林之路

作者:王萌萌

崩盘

作者:天谛

牛、黄皮和鼻公

作者:汤朔梅

三等奖

与“凤凰”共舞——“十二生肖”的巴黎首秀

作者:吴越

国家公诉人—上海检察机关深入生活札记

作者:孙未

王开老照片面世记

作者:张晓然

壮哉“第一飞”——C919首飞机组纪实

作者:桂国强

我与提篮桥监狱

作者:钱勤发

愿生者死者两相安—亲历上海临终关怀事业

作者:刘红炜

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上海轨交13号线淮海中路站周边居民搬离避险

作者:何秋生

巧克力的滋味

作者:沈轶伦

走进黑色思维区

作者:刘湘如

“反扒大王”的秘笈

作者:林 楣

优秀奖

环球航行寻常梦——记首艘中国出发的86天环球邮轮

作者:徐新霞

生命之种

作者:童孟侯

表达、彰显、传承——聊聊上海京剧票友票房票戏

作者:江妙春

街上商店微型调查

作者:刘立中

阿拉喝上了长江水

作者:袁念琪

长兴——长兴

作者:沈飞龙

用爱与专业伴你夕阳从容——记复馨社工师事务所

作者:朱 凌

此情绵绵——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归国记

作者:胡 敏

杨德广:绿色校长的绿色人生

作者:翁敏华

老刑警队长

作者:戴 民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