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声音漫游:一周公共活动推荐

王越洲 Jady Liu 杨拓 沈健文
2020-05-09 17:07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在浪奔浪涌的青年节后,5月10日,母亲节将如约而至。节日能让这些我们尊敬的女性更开心么?希望在不是节日的日子里,她们也一样幸福。

近现场:上周回顾

人性的弱点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时,作家马家辉在看理想的B站直播中推荐了几本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书。其中一本是《人性的弱点》。这本耳熟能详的畅销书想来每个人都听过,一度我也以为是鸡汤类的成功学。当时马家辉的荐语大致意思是,里面的内容并不一定金科玉律,但每个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对于人生的成长摸索期会有一定的帮助。作为一个同样有很多困惑的年轻人,五一假期的午后,随手翻开这本书,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似消遣却又很有收获,半天就能阅读完。刚翻开前言就发现了它的内容并不如想象中在阐述人性有哪些弱点,这是一本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书,书的英文标题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如何赢得更多朋友及影响他人。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来最深刻的动机——渴望被重视。站在别人的立场试着去赞美,并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情绪和想法是被重视到了,很多难题也许就能更轻松地迎刃而解。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大多数情况下首先是处理人的问题,其次才是事吧。(杨拓)

重出江湖的街头康乐球

五一小长假,我在上海提篮桥地区发现了一个街头康乐球摊,几位球友戴着口罩切磋球技。据摊主介绍,这是疫情后他第一次把球台带出来和大家一起打球。康乐球打法规则类似于台球,起源已无从考证。1940年代,康乐球传入中国开埠较早的一些地区,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未能传开。1950年代,台球房陆续关闭,作为取代台球的一项运动,康乐球逐步开始流行起来,甚至在一些工厂、政府机关也都有配备球台。后因康乐球被少数人发展成“变相赌博”以及被冠以“封资修”而停滞发展了十余年,改革开放后康乐球运动虽被恢复,但因台球在大陆的再度兴起而被旁落。那天打球的几个球友说,杨浦虹口片区能打康乐球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这里,还有一个在四平路的一个台球房。(王越洲)

音乐的力量

音乐人小河从去年开始发起的"寻谣计划"在疫情期间一直没有中断,每周五晚在快手直播间与大家见面。"寻谣"寻的是童谣。对上海人而言,可能记忆中更多的是没什么旋律的“儿歌”,也算童谣一种。隔着屏幕,我曾听到直播间连线的嘉定音乐人把上海本地儿歌串着唱,勾起很多本以为忘了的回忆;有一位酷似小周杰伦的吉他教师说要介绍更多音乐人和学生一起来收集身边的童谣;还见到跟小河一起大清早去公园向爷爷奶奶收集童谣的志愿者,平时可能性格腼腆,一旦进入角色便义不容辞起来。5月1日晚,直播间上演了“西北专场”,还预告了高晓松发起的《相信未来》义演。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歌谣,总能穿过音箱和空气,打破寂静,消解孤独。音乐人和许多创作群体一样,市场活动会受到疫情影响,但他们的劳动没有停止,他们的劳动方式就是创作。(沈健文)

求告于无生命者

和朋友聊《纽约时报》网站定位的时候,他告诉我,英文网的使命是“我们追寻真相并帮助人们理解世界(We seek the truth and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world)”。于是我展开了思考:

关于“人们”,其构成是否也包含“外星人”、非人类生命与无生命者(我是指报道的可及性)?它们有知的权利吗?

关于“世界”,它是只包括地球吗?当我们把思考的范围从地球和人类延展,报道的立场是不是就会有偏颇于地球和人类的局限性?

关于“真相”,心理现实和平行现实的真相怎么追寻?尽管《纽约时报》设置了专门报道媒体的记者,但关于媒体报道对现实的扰动好像尚未提及。

我们如何考虑报道的必要性呢?

布罗茨基在《悲伤与理智》的两篇文章中涉及了无生命者/自然,他认为:(构成诗歌的)语言就是无生命者对有生命者传达的信息,也许是物质在借助人类的科学和艺术来表达自我。甚至,也许无生命者只是在有限生命的眼里才是无生命的,而有限成为无限的机遇或许就等同于有生命者成为无生命者。并且构成人类的物质与构成世界的物质并无不同,只是相同的内容获得了不同的形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的认知系统又该做出何种调整呢?(Jady Liu)

聚光灯:本周关注

出去走走|基于声音和社区生活

到此一游:此地吴人

《此地吴人》是一出隐身于市井的“剧场”。在这个“演出”里,观众、表演者和舞美(建筑)混入上海街道,常人甚至看不出蛛丝马迹。当观众戴上耳机,在声音的指引下,追寻苏州人小杨的脚步,来到1938的上海,途径曾经上海公共租界的主要街道,了解隐藏在建筑之后的故事。

本次与上海的稻草人旅行联合运营的这版《此地吴人》,在完整声音体验之外,也将跨越更大的街区,沿途隐藏的惊喜(还有神秘美味)也会更加丰富。

场次:5月23日-6月7日周六、日

详情请关注老妖精ssssss微信公众号

Jane’s Walk in Shanghai: 寻找消失的附近

Jane’s Walk是为纪念《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作者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每年在Jane出生月5月举办的城市漫步活动。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们“困”住,生活重新以“家”为圆心,附近的社区突然变得十分重要,甚至成为生活的全部。本年度Jane’s Walk in Shanghai第一波线上征集你独有的社区故事、描绘疫情期间社区生活的画作和由你带领的走街路线。

征集截止时间:2020年5月16日16:00

详情请关注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微信公众号

上海城市考古:河滨寻城记东线

关键词:上海的母亲河不是黄浦江/“闸”的源远流长/面粉大王、江湖大亨、房产巨头/八百壮士最后的归宿/上海总商会的新生

时间:5月10日 14:00-16:00

起始地点:地铁1号线新闸路站1号口

详情及报名请关注上海城市考古微信公众号

纽约消失的声音|Missing Sounds of New York

纽约公共图书馆编制了一份沉浸式播放列表,旨在为那些渴望熟悉都市喧嚣、远离社会的大众带来纽约的经典之声。这些来自地铁站、早高峰的街道、出租车、图书馆、城市公园的声音,曾是纽约这座城市的日常,而今却无法企及。

详情请关注项目官网

参与式:持续记录

北京·展览|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

疫情终将过去,但记忆应当永存。本次展览面向公众征集了5000余件疫情期间拍摄的各种与“窗口”有关的影像。经过三轮评审后选出200余件影像作品,分为“空间的窗口”“相识的界面”“探寻的通道”“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四类主题进行展出。目前线下展厅尚未开放,可至清华艺博-数字展厅线上观展。

展期:2020年4月26日-5月26日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详情请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非虚构写作大赛|时代潮涌,你我都是“当事人”

在大赛向所有人发出叙事的邀请:写下你最在乎的故事,厘清自我形成的脉络,记录你所处的这个时代。本次大赛邀请到著名作家、现于四川大学任教的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作家袁凌、导演忻钰坤、编剧雷志龙共同担任大赛评审。

截止时间:2020年8月31日

投稿邮箱:tougao@zhenshigushijihua.com

详情请关注真实故事计划微信公众号

作品征集|一个生长的病毒展览,请求支援!

在疫情危机下,未来策展何为?我们提供一个展览的试验场、工具、游戏,需要你与它一起自生长。可供线上展示的包括但不限于科技艺术、智慧城市、危机设计、数据可视化等创新方向的作品,也可以和此次疫情的感触相关,作品的呈现方式不限。展览会以交互探索的形式呈现来探索疫情带给人类世界的链式反应,以及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反应机制。

作品征集时间:今日起至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投稿方式及展览更多详情请见INOUT疫蝶效应微信公众号

放轻松:心灵呼吸

线上展览|2020纽约弗里兹艺博会

5月8日至15日,您将可以通过展会数字门户访问。贝浩登、里森等众多国际重要画廊参展。

详情请访问Frieze线上展厅注册观看

上海·展览|两个距离很近的当代艺术展

耿旖旎《虚拟力量》

艺术家耿旖旎于上海的最新展览,探索了“虚拟力量”在一个日益疏远的世界中的时效谜题。在耿旖旎最新系列画作中,她探索动物世界,并将其作为一种强权政治和大自然神圣本质的隐喻。在这里,她赋予了许多哺乳动物人性,她将人类带回最初的动物自我之中,而非强制将它们纳入人类麾下。

开幕:5月9日 3-6点

时间:5月9日-7月12日

地点:BANK 实体画廊空间,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底楼

详情请关注MABSOCIETY微信公众号

蔡泽滨:旧地重游佩雷尔街2号

展览《旧地重游佩雷尔街2号”(A Revisit at 2 bis rue Perrel)》标题“旧地重游佩雷尔街2号”取自于维克多·布劳纳(Victor Brauner,1903-1966)的同名画作,包含艺术家蔡泽滨最新创作的架上作品、小幅画作和装置作品,延续了艺术家长期以来对创作中象征性、想象及真实之间关系的迷恋。

时间:2020年5月12日 - 7月11日

地址: 胶囊上海, 中国上海徐汇区安福路275弄16号1楼

详情请关注CapsuleShanghai微信公众号

香港·展览丨一园六季

展览的起始点之一为跨越现代艺术沟壑,或与之平行发展的制图及造物传统。“一园六季”探讨的是如何于同一框架下认知这些活跃于当今、多元的审美观及宇宙观,包括由尼泊尔宗教绘画,到东亚的水墨画,再到太平洋地区的树皮布艺等被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边缘化的视觉语言。与此同时,展览亦将视野扩阔至这些传统语境之外,去展示一些被官方内部殖民主义占领的社群内艺术的形态及媒介。

时间:2020年5月16日 - 8月30日

地点: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鲗鱼涌英皇道677号,荣华工业大厦地舖及22楼

长沙·放映丨 “A24” 与主题放映

五月,目田书店推出A24的4部影片放映以及专题放映。A24是美国一家年轻人创办的年轻的独立电影公司,选片“以导演为导向,以内容、构思和原创性为基础”,口味也相当年轻。相比其他发行商,他们会从片子制作前期就与导演保持密切交流。注重新人导演的培育。出品的恐怖片是招牌之一。

详情请关注目田书店微信公众号

线上·放映丨“离群的焦点”线上单元

5月6日至15日 每晚21:00,以下五部作品将在实验影像中心微信小程序平台同时开始播放1次:《金太与银次》(84min)、《鲸鱼浴场》(7min)、《水花》(9min)、《美丽暧昧的日本,以及我们自己》(19min)、《夜马》(19min),每名用户可以凭“离群的焦点”通行证获得播放权限。

详情请关注VCD影促會微信公众号

其他推荐:海报集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