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娃坠床7小时后颅内出血,如何防止这种意外?
原创 科学家庭育儿
昨天,群里的一位新手妈妈,给我们讲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娃咚的一声就从床上掉下来了,我魂儿都快吓没了。赶紧送到医院检查,还好没大碍,不然我得愧疚一辈子。
真想不明白,一眨眼的工夫,怎么就滚下床了。”
宝宝坠床的情况很常见,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从床上掉下来的经历。
但是,科大大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跟宝爸宝妈强调一下:
千万千万不要小看孩子摔下床这件事,每年都有宝宝摔下床差点没命的事件! ��
来源:青岛早报/齐鲁晚报/看看新闻宝宝坠床后第一时间该怎么做?
哪些错误万万犯不得?
宝宝健康守护天使——科大大本人,就要赶紧来给大家支招:面对猝不及防的坠床,如何应对最正确!
细心的宝爸宝妈们快快收藏!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1
停!坠床后这个动作,能要命!
宝宝坠床后,相信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把娃抱起来,看看伤到哪儿了。
科大大却要说:“停!千万不能抱!”
这是因为,坠床后很多损伤都是极为隐匿的,我们很难从外表判断出娃伤在哪儿。
如果宝宝在坠床过程中伤到了头部或颈椎,那么贸然移动宝宝的身体可能会带来二次伤害。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不抱起来,家长怎么做呢?
先用10秒观察!
如果周围没有危险的尖锐物,家长需要用至少10秒的时间,观察下面这三件事。
① 落地后宝宝有没有哭
如果坠床后宝宝“哇”的一下放声大哭,说明宝宝意识清醒,先不要太过紧张。
② 观察宝宝的落地姿势
看清楚宝宝是头、肩膀、臀部还是手腕先着地,这对于检查宝宝伤情以及之后就医描述病情很重要!
如果宝宝是四肢着地,要先等他稍微平静些,再拿个小玩具在他眼前晃一晃。
鼓励孩子自主运动,观察宝宝手部、肢体有无活动受限的情况。
同时用手摸一摸宝宝的四肢和躯干,如果发现碰到哪个地方哭得特别厉害,千万不要大意,有可能是发生了骨折!
以下2种情况最好及时就医 ☟
➱ 怀疑宝宝骨折时。
➱ 宝宝从高于90厘米的地方摔倒地板上,且头部着地。
这时千万不要随便挪动宝宝的身体,及时拨打「120」,等待专业人员的救助。
③ 观察宝宝有无局部损伤
如果宝宝没有以上问题,那么要进一步检查局部皮肤有无出血、红肿、淤青等。
如果有,建议这样处理 ☟
➩ 看清出血部位,按压止血。
➩ 72小时内,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每次15分钟,目的是减少皮下出血。
➩ 72小时后,再进行热敷,帮助积液吸收。
在起包、红肿部位抹香油、按揉等方法都是不妥当的,会加重出血和组织液渗出。
检查后如果没有大碍,家长可以把娃抱起来进行安抚。
怎么抱呢?在宝宝脖子伸直的前提下,一手抬起头部,一手抬起屁股,轻柔将宝宝抱起。
贴心科大大提醒:虽然坠床整个过程的时间很短,但宝宝很容易因惊吓而产生情绪激动、睡眠障碍等问题。
所以坠床后的几天里,家长最好对娃进行陪睡,多多安抚与陪伴。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2
敲重点!这5种情况快去医院!
有惊无险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放松警惕,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带娃去医院,不要自己处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① 意识不清
宝宝落地后不哭不闹,对家长的呼唤没有反应,或逐渐陷入反应迟钝,昏睡不醒、肢体松软无力等状态。
② 头部受损
头部有出血、红肿,前囟门澎出、头骨向内凹陷等症状。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③ 眼部变化
用小玩具引导宝宝活动眼球,出现眼神呆滞或发现两个瞳孔大小不一,要尽快送医。
大一点的孩子会抱怨看不清,或看东西重影。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④ 体表变化
耳鼻出血或流出淡黄色、无色透明液体。
⑤ 情绪变化
长时间的大哭大闹,情绪不安。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3
紧急48小时,警惕颅内出血!
如果宝宝以上问题都没有,我们仍然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因为真正可怕的是颅脑损伤!比如颅内出血和脑震荡等,都是发生在外伤后48小时内!
如果坠床后不进行后续观察,很容易耽误最佳送医时间!
下面这条新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来源:鄞州新闻网报道中写:
“宝宝从家里的床上掉下来,因伤后孩子神志清楚,家长没有重视。
7个小时后,孩子嗜睡又呕吐,家长才赶紧送医院。
急诊CT检查提示脑部硬膜外出血,医生紧急做了颅内血肿清除术。”
所以宝宝坠床后即便外表观察没有大碍,家长也要在48小时内观察娃的状态,出现以下情况,也是要及时就医 ☟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宝爸宝妈说:我们也不想让他摔下来,可宝宝天生好动,想让他在床上老老实实躺着,是永远不可能的。
那么,生活中怎样能防止宝宝坠床呢?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下面这张图,家长可以长按保存哦 ☟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最后,科大大还要再唠叨一句:春夏是宝宝坠床的高发期。宝爸宝妈现在开始就要积极做预防哦!
另外,坠床后,宝爸宝妈千万不要互相指责,宝宝是父母的心尖尖,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发生。
我们常说,“虚惊一场“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词。
今天的内容,希望所有家长都能认真掌握,但永远用不上。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本文涉及的相关知识已由专家审核:
田祯: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门诊、集体儿童保健管理、健康教育工作20年。擅长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指导、常见病与传染病防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