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副业刚需”误导的年轻人们
副业赚钱,正在将阶层进一步固化。
不知道什么时候,“副业刚需”这词儿火了,就好像现在一个人没有一项副业的话,就跟不上时代似得。
相信很多人脑子里都曾有过这样一个情景,工作之余有一份自己既感兴趣,又能赚钱的副业。
最好就是副业能清闲一点,不影响本职工作,还能有不错的收入。
可世上真的有这既不占时间,又能快速赚钱的美好副业吗?
我不知道,反正我没遇见过,而且我想问一下,既然有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还是副业呢?为什么不当成主业?
况且我相信,因为无论正业还是副业,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赚钱的。
1.刚需下的生存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人们乐于开拓副业。
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调查、国家统计局反馈,2020年一季度浙江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7%,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四季度均上升0.4个百分点。
全国1月至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6.2%和5.9%,浙江失业率低于全国。
在这次疫情之下,2020年3月23日,美联储直接宣布“无限量QE”,也就是无限量的印发美元。
而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相继使用货币加印、发钱、0利息等经济举措,这将直接导致货币贬值之势在全球蔓延。
所以说,不是副业是刚需,而是现有工作已经不能够支撑现有生活的质量,甚至已经不能支撑现有的生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保障现有的生活,或者如何生存,才是刚需。
假如我每天上班8小时,又有节假日,工作几年之后有车有房有存款,鬼才愿意搞什么副业呢。
2.社会贫富差距的加速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2010年,全球最有钱的388人,他们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一半贫穷人口 拥有的财富 总和;2014年,这个数字是 85 人,2015年,62人;2017年,只有8个人。
也就是说,一辆商务车,就能装下全球一半 贫穷人口的财富。
很多人都听说过越努力工作越穷的故事,这是真的吗?我只能说从数据来看这个事情有可能是真的。
因为21世纪的 后工业化 时代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高科技经济模式,也就是进入信息文明时代。
然而由于制约条件的变化,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体来说,经济增长都陷入了停滞,这是因为经济发生了质变和结构性的变化。
这就导致:工作更难找了,风险增加了,赚的钱也更少了。这一现象从2019年初见端倪,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有人说这是疫情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开工,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不是疫情导致的,疫情只是将这项加速了而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可以雇佣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机器开始接管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再加上学历已迅速贬值,这也意味着单纯增加工时已无法创造更多的财富,甚至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许多企业无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柯达、诺基亚可以一夜之间倒下;索尼、松下可以瞬间在市场上消失;家乐福、华堂商场可以说撤就撤。无论你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总有一种革新针对你,机器人要取代蓝领,人工智能要取代白领。
然而,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创造财富,所以只能相信所谓的“努力”,所谓的“副业刚需”。
随着资本收益远大于劳动收益,且劳动收益相对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搞副业,其实还是在走原来的老路子,所以才有越努力越贫穷的困境。
诚然,有一些人确实做副业赚了很多钱,但这些更多的是不可以复制照搬的。而成功的这些案例却有可能成为毒鸡汤,让更多的人相信努力会有回报。
更可怕的是,喝着毒鸡汤长大的年轻人们,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就无法去打破阻碍阶层跃迁的壁垒,永远只能在当前的阶层徘徊。
3.把握时代的浪潮
其实努力总会有回报这话不假,但是只有把自己放在对的地方,和对的人交往,才能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力,发挥一个人最大的价值。
如果把自己放在错误的环境中,即使再有能力,也有可能明珠暗投,甚至平平庸庸,一文不值。
社会正在进步,工作和协作模式也肯定会相应的升级,就比如现在的“新基建”: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作为普通人,可能觉得这些离自己很遥远。诚然,这次的新基建参与会比较难。
然而国家搞新基建并不是自己做着玩的,而是要解决一大批社会问题。不要觉得这些东西离自己很遥远,遥远的是自己根本不敢想象。
所以,在这里奉劝一些彷徨不定的年轻人们,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不要单纯的去为了副业而副业。
而是要冷静的看到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多去思考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和阶层固化的本质问题,多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去拥抱这个时代。
最后,多学习新知识,多吸收新思想,多尝试突破自己,努力是对的,但是要跟得上时代的节奏。
如果一个人不去积极地拥抱时代,而是还沿用一些过时的方式方法,那么这个人必定会被时代所遗弃,永远徘徊在社会的最底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