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80后”院士王家耀的9条青春启示

2020-05-07 03: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可快速关注我们

科技是“国之利器”,一代院士作为中国高科技顶尖人才,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他们将毕生力量奉献给科学,将青春年华投身到祖国的科技事业。我们特别采访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请他为我们讲述青年时代的故事,寄语新时代青年。

王家耀,湖北武汉人,1936年5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获总参首届“人梯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个女生从北京连线郑州的王家耀院士。

疫情期间采用了微信视频采访,寒暄中,王院士神采奕奕,笑意盈盈。四月底,夏日将近,微风渐暖,窗外的大树开始浓荫密盖起来。枝叶摇曳间,阳光被打成细碎的金子洒进屋内。访谈中,王院士的声音从手机那端热情地流淌过来,一点一点讲述那一人分饰多角的流金岁月:

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科学家,带领团队研究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幅计算机绘制的地形图,主持筹建和开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本科专业,开启了中国地图新时代;他的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是教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人才;他是“作家”,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他是军人,从1956年入伍,至今已有67年的军旅生涯;他是学生,从幼儿之时到朝杖之年,学不能止,学亦不止。庚子鼠年,王家耀院士已经84岁了。五四青年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名“80后”院士,为我们带来哪些人生经验分享。

01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和现在的青年相比,我14岁的时候新中国才成立不久。“听到我们介绍国家规定的五四青年节放假的年龄标准是14至18岁,王家耀院士爽朗地笑了起来,温和而热情。回忆起年少那段艰难的青春岁月,他直言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学生时代的王家耀院士

1936年5月15日,王家耀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一个农民家庭。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亡之际,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的他,小学只读了2年。尽管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就当时的国情来看,正如王家耀院士所言:“在农村不读书就要受人欺负,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读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 边干农活边学习,是王院士儿时就习以为常的事。最终,通过努力,他从汉阳县新民中学考上一所不错的高中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迈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一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学时代的王院士,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两位伯乐,分别是他初、高中的班主任。“中学时代的成长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段时光为我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上。这是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

王家耀院士说:“那时,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人民教师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我渴望当一名教师,这个坚定的思想便来源于这时。”所谓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大抵就是如此。1956年8月1日,王家耀如愿被解放军测绘学院录取,走进了他心目中的象牙塔。

02

劳动是一种特殊的锻炼

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成果,而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知道美好东西的来之不易,才会倍加珍惜劳动成果。

儿时的王家耀,常常边做农活边读书。中学时代的他,曾在暑假期间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在大堤上挖土、抬土,干得不亦乐乎。

大学时代的王家耀,参与建设北京十三陵水库做劳动,负责挖土、推土等工作。(注:十三陵水库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1958年号召修建、于当年6月30日胜利建成的一座以防洪、发电、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此外,每年都还安排有助民劳动,如割麦子等。

这些高强度的劳动,给王家耀上了一堂堂特殊的“课”。他说道:“这些劳动使我深受教育。事实上,劳动是一种特殊的锻炼,它不仅锻炼人的身体素质,还会潜移默化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磨练了人的意志品质,也让我和劳动人民的心贴的更近,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03

3个笔记本写满5年大学精华

王家耀院士说,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条件不是特别好,有时候教材都没有,大学时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他认为,“上了大学后,光靠个人思想好,没有专业本领是不行的,没有真本领就无法为国家做事。因此在这个阶段,大量的目标明确的自学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自学?王院士通过亲身经历给出了一个建议:最实用的学习方法是利用好“3个笔记本”。第一个笔记本是课堂笔记。在那个没有教材、只有参考书的年代,课堂笔记必不可少。

第二个笔记本是复习笔记。课后,王家耀经常到图书馆自习,通过看参考书来温习课上内容,自己再做一本笔记,对比老师讲的与参考书上说的,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做好记录并标注。

第三个笔记本则是针对考试时专用的复习笔记。

“5年的大学时光,通过做这3本厚厚的笔记,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善于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厚积薄发。从开始时什么都不懂,到通过老师讲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最终你要将学到的精华提取出来,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所以,学生要学习好,这个不断收获、感悟的过程必不可少。”王家耀院士说。

除了对自己的学习严格要求外,1959-1961年,身为团支部书记的王院士还组织同学们做课题研究,设计编制用于军事指挥员学习、工作的军事地理图集——《军官地图集》,作为大学学习期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项目。问及做这份图集的动力,王院士说:“当时看到国外有这样的图集,非常好,国内完全是空白,虽然很难,但这样的图集军队非常需要,就特别想做。”由于一些原因,这部图集被耽搁出版了,直到1992年得以面世。它在理论指导、设计思想、内容选题、结构体系、技术工艺、装帧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军事特色,是一部创世的杰作。

1987年,王家耀院士参加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学术大会

04

积极面对人生的每个转折点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经历着巨大震荡和变化。“1961年,我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这期间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事情,对于我来说,如何对待这些问题,怎么处理好,非常重要。这段时光对我后来人生的成长影响也非常大。”王家耀说。

1964年,王家耀被派去河北涿州农村参加“四清”运动,世事变幻,从湖北农村出来又回到了河北农村,而且这一去就是2年。他白天与农民一起劳动,晚上抓紧时间组织农村干部学习。尽管日子过得辛苦,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2年期间,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到很多人身上的优点。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农村“四清”工作队奉令撤回。

1967年,王家耀被派到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三轮车社蹬三轮,这一去又是2年。每天早出晚归,蹬着装有1千多斤甚至2千斤重货物的三轮车北到昌平、南到长辛店、东边到通州、西边到门头沟。2年的劳动时光,对于王院士来说,并不是时间的浪费,更多的是向工人学习的宝贵经验。

“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转折点,当你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个转折点时,即使行走在荆棘中,却也依然能收获另一番宝贵的人生财富,当然每个转折点上你要有正确的选择。”王家耀院士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态度,将他的人生经历诠释出不同的魅力。

05

活到老学到老

“我现在还有几本书在写”,王家耀院士说。从第一本书出版至今,他已经前前后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十余部,可谓著作等身,其中3部先后获得了全国高校测绘类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还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在他众多著作中,其中有2本较为特殊——分别是1972年和1975年主编的《地貌及其综合》和《制图综合》。这两本书的内容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独有的思想体系。在《地貌及其综合》一书中,王家耀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基本的哲学观点,分析地貌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因、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等高线表达和综合,形成了“地貌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基于基本动因的基本地貌形态(外在表现)-基本地貌形态的等高线表达和综合”这样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思路。在《制图综合》一书中,首先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提出制作地图为什么要进行制图综合的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图综合。

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之快。执教这60年来,王家耀院士经常阅读俄文、英文专业期刊和专著、国际会议论文集,国内中文专业期刊每期必读,对中文专著也是尽量翻阅,同时还长期养成阅读“剪报”的习惯,至今已亲手积累“剪报”千余份,其中包括当今科技动态、“互联网+”与大数据、智慧城市、军事思想和装备等各类知识。

近年来,王家耀院士不仅研究理论技术,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地图学与GIS发展,还在推进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实实在在投入到智慧苏州、智慧济源等的建设当中。在今年疫情期间,王家耀院士还在关注如何应用时空大数据技术来防控疫情。最近,他还在关注时空大数据平台理论、技术体制与应用概念模型等研究课题。

2013年,王家耀院士在广东省测绘学会组织的全省测绘科技研修班做报告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仍需要全方位地学习,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走在学科发展的前面。对我来说也是人生一大乐事!”王家耀院士说。

王家耀院士在俄罗斯参加ICC2007

06

最后再送给青年人4点人生感悟

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归根结底要靠青年人。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王家耀院士则是提携后学的领头雁、引路人,他秉承着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引导着青年一代创新发展,建功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智慧。

从教60多年来,王家耀院士从指导硕士研究生,到培养博士研究生,再到培养博士后和“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当中,许多成为了领导或学科带头人,遍布地方政府、院校科研单位和军队陆海空院校、研究所、测绘导航一线保障部队等单位。

王家耀院士与他的学生们

王家耀院士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凝练成4点,送给新时代青年人:

其一,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国家和党的“大事业”当中,才能创造更大价值。个人的成长是不可能离开团队的,没有团队难成大事,特别是现代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与实验。个人与团队,犹如小溪与大海,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

其二,三分聪明七分勤奋。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天才,我们不应该把聪明当作资本,把智商看作是学习成绩好与差的关键。青年人一定要勤奋,只有勤奋,你才能在机遇来临时,从容不迫地把握好它。一个人一辈子会面临很多机遇,勤奋是你能不能抓得住机遇的关键。

其三,登高望远、脚踏实地、尊重科学、开拓创新。唯有“高”方致“远”,唯“立足当下”才能“奋力拼搏”。任何科学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要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勇于创新大胆干,更要尊重科学不蛮干。

其四,珍惜时间,提高效率。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都拥有24小时,关键是这24小时怎么用。“我5年大学只回了2次家,其余时间基本均在图书馆度过;疫情期间,我仍坚持写书,目前已写约20万字。时间是挤出来的,在写书的同时,为了身体着想,我每日还要走1万步。高效利用时间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专心,专注做一件事时,效率会更高。”

一个地图符号,指引一位青年为祖国丈量山河;一幅计算机绘制的地图,引领一代宗师开启了中国地图新时代。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六十年树木,六十载风,六十载雨,上百位栋梁。他戎马一生、赤胆忠心,锐探前沿,亘古恒今,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八十余载奉献,矢志不移。没错,王家耀就是这样一位“80后”院士。

2018年,王家耀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大楼前

来源:超图集团

原标题:《“80后”院士王家耀的9条青春启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