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沿丨浅议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
随着科技全球化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做出了基本相同的战略选择,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近20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绩,涌现了如华为、腾讯、大疆等领先的科技公司。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科技创新当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以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从研发质量来看,目前中国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静下心来看,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界竞争的大格局里比较,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鲜少有我们原创性的理论。1从创新效果看,我国虽然专利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2。
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于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使得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不足。
深层原因激发创新主体动力活力是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牛鼻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创新主体的支持逐步从体制内向体制外覆盖,从单个环节向整个创新链拓展,从公共科研机构为中心向以企业为中心转变。在日益完善的政策支撑下,我国创新主体的体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以体制内数量庞大的科研机构为绝对主导,向以高科技企业为主、多类型主体协同转变据统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我国创新主体的动力活力还不够强。3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目前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只有30%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科研成果转化率仍在10%左右的水平,创新主体的动力活力还面临很多瓶颈和制约。
1.科技管理体制未与时俱进。无论是从国家各级科研管理机构、还是传统科研事业单位,都体现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管理人员受路径依赖影响,仍然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创新驱动阶段的年轻一代研发人员,科技创新服务市场需求的效率不高。同时,科技成果评价错误导向,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这些指标却容易人为提高。
2.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不足。笔者近几年服务过不少的科研机构,在调研时多数科研负责人均提到到内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入不够,市场化的专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也稀缺,新产品新技术走向市场的渠道不畅,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受到制约。部分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面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自行成立类似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并且也不断地向美国、英国等国家取经,但效果不太理想。
3.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目前,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更多侧重的是支持,而对知识产权和创新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剽窃侵权行为没有受到相应惩罚;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存在周期长、赔偿低、效果差、举证难等问题,创新主体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应用的价值获得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了抑制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4笔者2018年提供咨询服务的北京某科研单位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公司新近研发出的一项成果,被一位离职的员工窃取并带入所服务的新单位,在业务上与我们形成了竞争,目前正在打官司,很费精力。”
4.科研人员物质激励不到位。客观来看,尽管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物质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是受限于科研单位的事业单位运行体制和行政化管理体制,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收入和应有的大国地位有着一定的距离。“一年收入还不及某些学校硕士毕业生的市场平均薪酬”,北京地区某高校科研人员说。这种“低收入”直接带来了科研的“逆淘汰”,那些最聪明、最有创新力的学生要么选择其他行业去获取高收入,要么选择在其他国家从事科研。
5.科研人员原创力欠缺。科技部长万纲曾提到,“原创力不是靠人指挥能指挥出来的,要靠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也要靠科学家的淡泊名利,十年磨一剑。”但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对于创新的鼓励不足。例如,我国的教育体系往往强调“标准答案”或者“权威参考答案”,受十多年标准答案式教育影响,禁锢了潜在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导致很难对权威学说和流行观点进行质疑,或者做出原创性的一些观点。5“前几年的研发支出跟外部企业相比偏低,并不表明我们没有科研费用投入,我们有钱但是不清楚往哪儿投,没有找到研发方向 。”国内某大型水电企业领导人这样描述公司研发创新困境。
解决之道未来十年,高科技对中国经济增长极其重要。在经过GDP高速发展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过去大量研究表明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紧密联系,因此高科技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基于核心知识产权的高价值经济体转型的关键。6这就要求,如果我们要鼓励创新,一个重点就是对于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土壤进行大力改善。
1.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科研治理能力。通过学习考察、加强培训、内外交流等方式,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创新主体结构,从以体制内数量庞大的科研机构为绝对主导,向以高科技企业为主、多类型主体协同转变;完善政策配套,形成有利于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
2.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健全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不仅仅是定量评价,也要注重定性评价。不仅仅考察期刊论文数量,也需要考察科研产出、科研工作与当前科研背景及政策导向的适应性、国内外的学术辐射影响力、科研活动活跃度和价值化程度等方面内容。
3.引入商业化组织推动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借鉴美国、英国等研究机构实践,成立商业化组织, 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对成果转化活动进行个性化支持。
4.实施产学研协同共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国家、省、市各层级都需要重视集群的发展,出台相应政策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精准合作,引导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商会、制造商、供应商和服务商等不同主体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区域构建创新网络集群。
5.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激发创新动力。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产权激励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性制度基础,缺少产权激励就无法形成多方激励相容的格局,需要加快探索发明人拥有科技成果所有权”模式。
6.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配置高端创新资源。可借鉴新加坡设立“联系新加坡”网络做法,通过游学、研讨会、求职宣讲会和博览会等形式,在全球配置高端创新资源,充实人才库、构建人才网络。
7. 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各级教育机构尤其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校应当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优化教授评聘和晋升、学生入学、专业设置等内容,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也要引导科研人员客观认识科技创新的规律,科研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日复一复的坚持 ,短则3、4年,长则8、9年才能有颠覆性的创新成果,科研人员需要做好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
来源:商业新纪元,转载自战略前沿技术
欢迎关注
科普辽宁
原标题:《前沿丨浅议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