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谈雄欣:《八五通讯》编辑历程
文 | 谈雄欣
看着“八五通讯”四个刚劲有力的红色草体大字,我的眼眶湿润了。到2017年底,距我厂《八五通讯》创刊已经整整38年了。忆当年,时任八五钢厂党委政治部主任倪国钧同志在厂部向我交待了一项重要任务——创办我厂厂报《八五通讯》。春节一过,我就从八五钢厂01炼钢车间被调往厂宣传科主持工作。
从上海去安徽皖南小三线的“东方红”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祖国的春天。位于安徽省贵池县梅街的八五钢厂的八千职工和家属抓革命、促生产,热情高涨,大家都决心为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小三线厂属上海老厂包建包产,工厂生产的原辅料和各类生活物资,全靠上海市683运输车队和厂车千里迢迢从上海运来。因厂区离上海实在太远,车间生产勉强维持,职工生活艰难困苦,厂内八个车间、二十二个部门的近八千人分散在七个山沟(大家戏称“夹皮沟”)中,方圆近十里。职工信息交流不畅,生活单调枯燥。
党委明确,厂宣传科负责此项工作,要努力把《八五通讯》办成一个方向正确,内容生动的厂报。接过任务以后,宣传科开始紧张筹备,组成了《八五通讯》编辑组,并作了主编、责任编辑和记者的岗位分工。编辑组负责文稿采写、编辑和出版,厂办印刷所和收发室负责印刷和发放。同时,厂内建立了《八五通讯》通讯员网络和稿费制度,通讯员由各车间、部门的党支部(总支)、团支部(总支)、工会的成员担任,宣传科负责定期召开通讯员会议,对通讯员进行工作布置、信息沟通和必要的培训和辅导。
《通讯》(即《八五通讯》)业务正式开展了。编辑组设在宣传科,宣传科内主持工作的副科长和科长(由我和后来的陈敏章、张掌宝等)先后任《通讯》主编,业务主管(杨水根、左伯、施纯星等人)先后任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负责通讯稿件的采编、修改、审核和排版,主编负责组织每期的版面设计、对头版重要文章的采写和审核,以及版面和重要文章的终审。其中,对涉及党委和厂领导的重要报告经主编审核后,还由政治部主任,必要时经书记或厂长亲自阅改后定稿。
《通讯》的出版流程是:先设计版面,确定稿件内容,并进行采写、收集和修改;然后审核和定稿,并誊写稿件和排版(包括插花);责任编辑将排版图和誊写稿送至厂办印刷所,印刷所工人进行测字、排版、打“小样”;印刷所将“小样”交编辑组审样;通过以后,责任编辑将“小样”审核稿交给印刷所,印刷所工人上机印刷(包括色彩套印),并对成品剪切、包装,完成以后交付给编辑组;编辑组将《通讯》按车间封装,交厂办收发室;收发室负责发放;各车间、部门通讯员到厂收发室领取以后回车间、部门分发到班组。
八五钢厂共有22个车间、部门,约600多个班组,《通讯》印刷量每期约800份,免费发行,发放范围是:厂内各班组以上单位和各科室和上海办事处的干部、骨干;厂外发放到小三线各相关工厂、后方基地管理局、上海市《解放日报》(公交组)、《青年报》等单位。《通讯》的出版周期是每旬一期;经费(包括稿费)由厂部统一拨款,纳入生产成本。
作为小三线工厂的厂报,其办报风格当时未确定过。但鉴于“要准备打仗”的形势和厂领导提出的把准方向,生动活泼的要求,可归纳为:“严肃,开放”,就是可理解成,既不迷失方向,又家长里短,无话不谈。
八五钢厂员工改造电视发射天线
《八五通讯》从1979年7月1日正式创刊直到1986年12月全国小三线调整,八五钢厂整体消化回到上钢五厂为止,历程七年半,共办272期,文章字数约150万。文章中,大事、小事一大櫓,头版文章基本都是国家大事、方针政策和厂部精神,二版则是职工耳闻目染的且喜闻乐见的小消息。
在办报的过程中,我们被八千职工、家属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作风所感动,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不间断的报道。他们响应党的“三线建设要抓紧,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克服困难,1970年前后从大上海来到穷山沟,一干就是17年;他们不愧是上海工人阶级的优秀成员,真正是我国三线建设队伍中的“好人、好马、好刀枪”。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有印象的文章主要有:
一、报道向全国招收女青年为钢厂媳妇的消息,把八五钢厂的特殊案例推向了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这件小三线钢厂男青年的难事是当时全厂父老乡亲的大事。面对厂团委在上海《青年报》、《解放日报》等媒体刊登招收信息,厂党委为青年婚恋辅导培训等活动,我们《八五通讯》长达二三年的不间断报道男女青年婚恋动态。当时青年怎么想呢?1981年2月3日出版的《八五通讯》第58期,刊登了署名汤李永的“诗歌”中写道:“我拿着姑娘的相片,为何双手微微颤抖?是喜讯还是忧愁?啊!是爱情的暖流涌上心头。”又写道:“啊,新时代的红娘,弗起月老良缘袖,引来了……引来了……令人心跳脸红的红彩球。……山风呵为何这般温暖柔和?溪水呵为何这般欢畅悦耳?大概是你们,是你们带来了,我生命中充满春意的芳柳。”
二、不间断地报道钢厂“抓革命、促生产”的大事以及点滴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几乎每期头版头条都会以“本报讯”抬头,报道厂部或党委的重要工作和王作文、庞耀昌厂长、陈锁锁书记等厂领导的讲话精神。其中,有厂职工代表大会报道、厂年初开局、年终总结报道、厂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厂党员轮训班报道等内容。同时,《八五通讯》专栏集中介绍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五讲四美”、“五好一和睦家庭”等内容,介绍党的决议、邓小平文选的学习体会,介绍普法、计划生育、职工技术考核、为四化立功竞赛等知识,介绍工资调整政策及职工工资调整的体会等内容。在报道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方面,《八五通讯》大量记录了职工狠抓生产、提高质量、刻苦学习、文明礼貌的事例。其中,有02车间上海市劳模王明盛,厂子弟小学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魏芳老师,03车间机修工长、革新迷郭福昌,以及08车间青工吴志根好学不倦,刻苦钻研外文,在科普译文竞赛中获英文翻译二等奖的事迹报道。在大量的好人好事中,有拾到290元“大罗马”手表归还失主的02青工小顾,有从粪坑里捞起皮夹子送交失主的职工农场团支部副书记虞红鸿;1981年10月28日,01车间行车女青年杨吉婷临危不惧,冷静操作,避免了一起钢包倾翻的严重设备事故;1982年7月18日,基建科29名职工冒生命危险抗洪抢险,保住正在紧张施工的八五大桥的英雄事迹。这一桩桩发生在职工身边的事例,激励了人们的斗志,稳定了人们的情绪。
三、生动报道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鲜事。有些事确实记忆犹新:07机动部运行工段领导带头戒烟,在当时引起的小轰动;厂卫生科医生背起药箱进山沟,主动开展巡回医疗活动;01扬州籍老工人霍正久在浴室为大家扦脚……特别有几件事:厂工会电视修理室同志和基建科、机动部同志共同努力,钻山爬坡,苦战数月,成功架设八五钢厂第一台电视差转机,群众拍手称赞(见1981年1月2日《八五通讯》第55期报道文章)。1983年10月,他们又用8天时间,历经辛苦,自力更生安装了另一台50瓦差转机,进一步改善了电视效果(见1984年2月29日《八五通讯》第167期报道文章);《上海科技书店又来售书啦!》这已是1975年以来的第七次了。这两天售出的科技、文艺、连环画、家庭生活和中外名著、经典作品竟达一万四千余册(见1980年5月10日《八五通讯》第30期报道文章);02车间因“反革命”被判七年牢狱的姚**,平反后结了婚,孤独者寻找到了新归宿(见1980年1月15日《八五通讯》第20期报道文章);《01车间的阿才惨死猎枪口》(见1982年3月12日《八五通讯》第95期报道文章),说的是亲如兄弟的张阿才和关**,周日进山狩猎,归途中走在前面的关某不慎绊了一跤,扛着的装满弹药的猎枪震动走火,子弹朝后射出正中阿才中上腹,可怜阿才再也没有醒来……为此,《八五通讯》发评论《警惕啊!狩猎者》。
摆弄照相机的人和围观者
四、着重报道了小三线调整,八五钢厂整体联营消化到上海第五钢铁厂的信息。实际上,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八五钢厂的企业整顿工作从1983年就已开始。《八五通讯》围绕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整顿等内容刊登了大量的信息。我记忆中,上海市副市长朱宗葆、上海市国防工办主任李晓航等领导1985年7月6日来厂的那天晚上,朱副市长的人在厂招待所,但他的手机大哥大却忙个不停,市里的工作拖累着他,但他仍深切关注我厂的工作,特别是了解了我厂企业整顿和调整的情况。
在这之后,《八五通讯》开始刊登三线调整信息。1986年1月1日第235期《八五通讯》,整刊详细报道了上海冶金局、上钢五厂领导莅临八五厂慰问指导的消息。《八五通讯》刊登冶金局局党委书记包信宝的讲话:“八五钢厂与上钢五厂的整体联营消化,是调整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次战略大转移。这次调整,是改革的成果,是拨乱反正的成果,也是党的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和胜利。”同时,《八五通讯》及时报道我厂党委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唱好联营、生产、交接三台戏,保证整体联营消化的顺利进行”的指导思想传递到每个职工(见1986年1月18日《八五通讯》第237期报道文章)。
《八五通讯》把职工中的激动、感恩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有题“酬衷愿—宝章”写道:“皖南山区,十七年,钢城儿女眉难展。车轮生烟,拼着全力同心干,白首黄口难顾全。此中情,寄语长空雁,向东飞!红头文,传佳音;出深山,回上海,万眼热泪挥。五钢城头,虎军二万征战酣。归海蛟龙来参战,八五精神再考验,酬衷愿!”(见1986年1月18日《八五通讯》第237期报道文章)。这段时间,摘登慰问团领导讲话的厂报《八五通讯》超过了历史发行量,职工争相传阅,不少人将其珍藏,作为我厂历史的转折点的纪念。
整体消化回上钢五厂后,编辑组和通讯员们基本上按原车间的岗位对口五厂的车间和岗位,大多数同志仍在团、工会和党的宣传工作岗位上。如原01炼钢车间严国兴回到五厂一电炉车间任工会干部,后调任车间办公室主任;原03轧钢车间吴莱申回五厂轧钢车间任工会干部;原宣传科《八五通讯》编辑左伯、施纯星回五厂后在宣传处《五钢报》任编辑、记者。原八五厂厂办印刷所的几位师傅,如老刘、两个小张,回五厂后也全部调进五厂印刷所干起了老本行。他们都在上钢五厂继续为党的宣传工作努力。本人因企业整顿工作需要,1983年由宣传科调到厂整顿办、厂办,回五厂先后调到企管处、全质办和质量保证处工作。
弹指一挥间。自1979年7月1日创刊到86年12月30日终刊,《八五通讯》走过了7年半历程。至2020年初,《八五通讯》已度过了41个年头。这几天,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梅街那间两层的八五钢厂的办公楼。这幢楼坐北朝南,门前一条公路两头直通贵池县城和深山梅村。2017年春节前夕,我曾经回到这幢办公楼前,还清晰地看到二层的墙面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白色大字。我们宣传科就在楼中间的二楼,印刷所在楼左边的一楼,《八五通讯》编辑组在那里整整工作了近八年,汇就了洋洋一百五十万大字。其中,有多少同事与我一起工作,默默无闻地俯首疾书,趴着“格子”,书写着、赞美着我们文章中的主人公。
突然想起,《八五通讯》终刊(1986年12月31日《八五通讯》第271-273期)上,有一篇署名谈雄欣的文章《也为爬格子者美言几句》,我在此从中摘下几句,作为纪念:“他们是生活的创造者,……他们又是生活的者,……值得美言的是,他们更是美好生活的工匠”。
此时此刻,我要由衷地感谢昔日《八五通讯》编辑组的同事刘自强、陈敏章、杨水根、左伯、陈德道、张掌宝、曹自英、施纯星、《八五通讯》报头设计者吴昌富,以及后来的同事,感谢全力支持我们的厂团委的王汶菁、史志定、祁伟勤、韩秀荣、陈辉,感谢我的直接领导倪国钓,感谢我们各车间的宣传干部和勤奋的通讯员。
《八五通讯》编读往来
*作者系上海小三线原八五钢厂宣传科主持工作的副科长
本文部分内容,曾经收入徐有威、陈东林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四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现收入徐有威主编《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 第一辑) 》,该书即将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内容为全国最大的小三线企业的上海原八五钢厂出版的企业报《八五通讯》 (1979-1986年)和《八五团讯》(1976-1984年)。感谢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