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后一批,园区太湖渔民退捕上岸!

2020-05-05 20: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天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夏”

这一天

在天文学上是告别春天

迎来夏日的转折点

也就是在这个时节

园区最后一批太湖渔民退捕上岸了!

江南之地,亦是鱼米之乡

地处金鸡湖与独墅湖

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

园区娄葑街道金益社区居民的先辈们

以湖为生,打渔农耕

世代在此生活

创造了自身的渔耕文化

近期,随着太湖捕捞退捕工作的落实

园区最后一批太湖渔民也退捕上岸了

他们勤劳质朴、智慧致富的生活经历

将会一直留在园区渔耕文化的长河里

永不褪色

风浪里坚守 吃苦耐劳谋幸福

水宿烟雨、桨声灯影

这些平常人眼中的“诗与远方”

却是老渔民朱祥男真实生活的朴素日常

渔船、桅帆、渔网、鱼叉

是他扬帆江湖的“全副武装”

也是他相伴最久的“老伙计”

作为园区最后一批太湖渔民之一

几十年里

老朱的工作范围遍及周边各个水域

不善言辞的老人,在讲述熟悉的过往中打开了话匣子,被风霜浸染的古铜色脸庞,也变得生动起来。

最早在附近的金鸡湖、独墅湖、澄湖、淀山湖、阳澄湖捕鱼,后来因为水产养殖,我们就迁到了太湖捕捞。

捉鱼人、船上人都是辛苦的。早捕凌晨4点开船,撒网、捕捞、收网,到下午1、2点返航;晚捕则要黄昏就下网,凌晨收网,才能赶上早市。现在年纪大了,晚捕吃不消了。

鱼米之乡

想要丰衣足食,也需勤劳肯干

老人用寥寥几句

朴实地描述着渔民最真实的日常

虽然辛苦,但对生于渔船,长于渔船,长年在河湖中讨生活的老朱来说,船与水还是他最大的安心与满足,是他的幸福之源。对于如今退休上岸,老朱说:

会有不舍,但是我们这批老渔民都快70了,现在生活好,捕鱼更多的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一种习惯和兴趣。国家号召退捕,我们愿意配合。政府政策好,有补贴,渔民退休待遇也跟普通居民一样,我很满足。

突围中转型 智慧致富勇作为

金益社区的前身是二一四村、金湖村

这里大小河流纵横交叉

水沟渠道星罗棋布

居民们大都从事渔业生产活动

辅以“水八仙”种植等农事生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曾经代代相传的劳作方式

渐渐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热爱捕鱼的老朱选择坚守,有的人则选择突围。1967年围垦时,闲置的渔船有的被用于运输泥料,还有小部分就开始了运输业。

这部分从事运输业的渔民,一开始是松散、自发经营,后来成立了二一四运输站,由集体接洽,将当地的蔬菜、水果运送到周边城市。

曾经“靠水吃水”的渔民

也在历史的大考中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赢得了创造幸福生活的主动权

1979年国家政策开放,二一四运输站进一步发展壮大,入驻了苏州火车站货运场,船只也增加到100多只,实现了水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的衔接,运输的物产也由最初的水产、鲜货慢慢转化为化工厂原料、产品,运输收入随之增加。

1987年,运输站再次直面时代的考验,升级为村级汽车运输站进行转型,如今,其运输业务遍布全国。

创新中传承 渔耕文化代代传

披星戴月把网撒

水上去浪里来

披星戴月把网撒

大鱼小鱼才上网

明早上街换米粮

在金益社区渔耕文化园的墙上,这首琅琅上口的渔歌,生动描摹出渔民生活的艰辛,也传递着渔民们吃苦耐劳、智慧致富的精神。

今年,国家全面推进落实太湖捕捞退捕工作,随着老朱这批园区最后的太湖渔民的隐退,金益社区正式告别了渔耕的历史。金益社区负责人的介绍也道出了渔耕文化园的建设初衷。

园区的开发建设,社区的城市化,曾经的乡村面貌已经无处可寻。传承,如何让现在的孩子们了解祖辈的生活,传承祖辈的精神,这道新考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早在2012年,金益社区就开始了渔耕文化园的筹建。在前期的实物采集、资料收集等过程中,朱祥男等老渔民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带着工作人员出船拍摄影像照片,有的亲手制作渔具捐赠,有的送来压箱底的渔服渔饰,有的口述补充缺失的资料。社区也请来知名设计团队,倾情打造“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文化馆。

2014年,集图文展陈、实物欣赏、新媒体互动等形式于一体,还原先辈生活风貌、展现社区改革变迁的渔耕文化园正式开园。读一读展板上的人文历史、摸一摸等比例缩小的渔船渔网、碰一碰手工制作的虾篓鱼叉,渔家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为丰富活动内容,社区还将渔歌等形式引入文化园,在去年年底的一次青少年活动中,船娘摇橹放歌的环节引得小朋友多次要求“再来一遍”。

如今,每2周一次定期开展的未成年人活动

已经成为金益社区传承教育的一项品牌活动

留住乡音,记住乡情

用渔耕文化锁住乡土情结

让勤劳质朴、开拓创新的精神

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

原标题:《最后一批,园区太湖渔民退捕上岸!》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