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决定与新冠病毒共存,公布“新生活模式”
原创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静说日本
日本政府决定延长“紧急状态”实施期限,至5月31日结束。
在首相官邸举行的记者会上,安倍首相向国民作了这样的解释:
虽然这几天的新增感染者数已经降到高峰期的三分之一,但是,依然还有200人左右被确诊感染。所以,现在还不能说是已经达到了减少许多的程度。
安倍表示,由于感染者被确诊之后,住院治疗的时间往往会超过半个月,因此,虽然感染者在减少,但是住院人员却没有减少,反而是在不断地增加,这就导致医疗现场的资源紧张,很容易引发医疗崩溃。所以,是不是可以解除“紧急状态”,并不完全是看每天的新增人数,而是要看医疗现场的承受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让医疗现场解除紧张状态,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虽然安倍也暗示,如果疫情得到很大遏制的话,不排除提前解除“紧急状态”的可能性。但是,他还是提醒国民,要做好与新型冠状病毒长期作战的准备。过去一个多月间,日本一直在走一条与别国不一样的抗疫之路,即:不封城不封路,在维持基本的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下,依靠企业与个人的自我约束力(自肃),实施全体国民共同参与的抗疫行动,在不造成医疗崩溃的基础上,实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平稳落地。
一个多月下来,1亿3000万人口的日本,全国的感染人数为1万5000余人 ,死亡555人。相比较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一些国家,日本的人口总数比他们多2-3倍,但是,感染者总数和死亡人数,比他们少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与美国相比,日本的人口虽然只是美国的40%,但是,美国感染者数已经达到了114万人,死亡6万6760人(4日为止),日美之间感染者与死亡者数相差百倍。
所以,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有多少日本国民骂安倍,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这一场世界规模的抗疫战争中,还是属于“优等生”。因为这一战绩的取得,日本是在工厂没有关闭,只是部分店铺停业,国民都还可以自由活动,大家有事还可以上班的“软封”背景下取得的。
那么,今后如何来保证日本继续成为“优等生”,确保疫情不出现第三波?
4日,日本政府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向国民提出了一个“新生活模式”,呼吁大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遵循这一个模式来生活与工作。
我们来看看,这一“新生活模式”,到底有哪些内容?基本要点有三:第一,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第二,戴口罩;第三,勤洗手。
具体要求:
人与人之间保持2米距离。
游玩的话,尽可能选择在室外。
说话时,尽可能避免正面。
回家后要立即洗手洗脸与换衣服。
碰触到别人的手,要尽快清洗。
买东西的话,尽量网购,电子结算。
去超市等购物时,最好1个人,而且要选择人少时。
尽量不要去触摸商品的样品。
搭乘公共交通,最好不要说话。
尽可能利用自行车和徒步上班。
交换名片最好用电子名片。
开会时尽量采用视频会议。
必须碰面开会时,要控制人数并戴口罩,保持开窗通风。
尽可能在家工作或错峰上下班。
请不要去病毒流行的地区,也不要从病毒流行地区去外地。
尽量不要回老家探亲和去旅游,也尽量控制出差。
出现症状时,认真做好去了哪里与谁见过面等记录。
吃饭时不要面对面,最好是并排坐。
吃饭时尽量不要使用大碗大盆,实行分餐制。
吃饭时尽量少聊天,多吃菜。
尽量不要参加多人数的聚餐。
回避“密闭空间、密集人流、亲密接触”。
每天早上自测体温,加强健康管理。
冲洗厕所时,要先把盖子盖上。
狭窄的空间里呆的时间不要太长。
散步与跑步时尽量人数要少,与对方相遇时,尽量错开距离。
日本制订出来的这些“新生活模式”内容,倒也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参考。
日本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会长尾身茂说,这一场疫情,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我们不可能彻底消灭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完全开发并正式投入使用,也至少需要1年半的时间。既然我们做不到彻底消灭敌人,那么我们就要学会与病毒、与敌人共存。而“新生活模式“,并非是现在我们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所应该遵守的生活新规则,也将是今后我们生活中需要改变、需要适应的新生活指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冠状病毒长时间和平相处。
他还表示,我们适应了这样的新生活模式,并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新的行为规则与标准,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新型冠状病毒这样的疫情,我们就有经验和手段来有效遏制它,并阻止其爆发和蔓延。从安倍首相和尾身会长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在这一场抗疫战争中,不仅想打一场低消耗的胜仗,更想通过这一场战争,建立起一种社会生活的新秩序新规则。
这就是日本的抗疫战略,或者说,是日本的野望。
原标题:《日本决定与新冠病毒共存!公布“新生活模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