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打开30多年前的上海电视,我发现了天荒地老
文/晏秋秋
去年下半年,某一个场合,遇到周润发。
发哥人很客气,笑容可掬。
天微雨,他独自一人步行,也不打伞。
席间有个摄影大咖,周润发向对方讨教摄影技术,
还一再称呼“老师”。
我说,发哥是一代上海人的电视记忆。
1985年,上海播放《上海滩》,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许文强对丁力说——
总有一天,你我二人的名字,会在上海滩响当当!
发哥哈哈大笑。他说,已经记不清了,
”35年前的事了!”
上海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电视记忆。
这种记忆——
是《上海滩》里的许文强和丁力,
是《卡西欧家庭演唱大奖赛》的巫慧敏、周冰倩和叶惠贤,
是《体育大看台》、《大世界》和《大舞台》,
是亲和力十足可惜早逝的英子主持的《快乐大转盘》,是“拷贝不走样”和“7878奖平方”的《智力大冲浪》,
是“轻轻松松参加比赛,欢欢喜喜不计成败”的《五星奖和成大擂台》,
是“你有权保持沉默”的《神探亨特》,
是“妈妈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花”的《成长的烦恼》,
是“珍珠奶茶真好喝”以及“超市是你家,东西随便拿”的《老娘舅》,
是一代上海小囡回忆杀的“我型我秀”……打开30多年前的上海电视,
我发现了天荒地老。
太空时代喝果珍。
当太空时代来了,
果珍这个品牌,早已湮没。
历史的翻篇,从来只在几个瞬间,
或江河翻腾,
或虫蚁挪步。
重温这些记忆,有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停下脚步,
喘一口气,
与往事干杯。
1
1985年,除了《上海滩》,
还有一档节目,
能使上海万人空巷。
她叫《卡西欧家庭演唱大奖赛》。
这是中国最早的海选节目,
以家庭为参赛单位。
决赛安排在大年夜黄金时段播出,
收视率曾达到94%。
是的,94%,
你没有看错。
那个时候,上海电视台只有八频道、廿频道。
大概是1989年的某一天吧,我住的弄堂,突然闹猛起来。
原来,有一户人家亲戚来访,
这个亲戚,曾拿过“卡西欧”的三等奖。
弄堂口大概站了50多人。
“三等奖”来了,大家集体鼓掌欢迎,
喊“卡西欧来了,卡西欧来了”,
就像欢迎一个大明星。
“卡西欧”让上海人记住了很多张面孔。
首先,就是主持人叶惠贤和陈燕华。
当时,叶惠贤到电话亭去打电话,
沿途的卡车司机都冲着他喊:卡西欧,卡西欧!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叶惠贤成为“上海面孔”。
甚至有人说,
不认识叶惠贤,就不是上海人。
“卡西欧”也打造出了两个平民歌星。一个叫周冰倩。
一个叫巫慧敏。
周冰倩从小学二胡,科班出身。
“卡西欧”改成个人赛后,
周冰倩报名参赛。
初赛过关了,复赛周冰倩的老师朱均雄去深圳出差,
专门买回一条时髦的绿裙子。
周冰倩就穿着那条裙子上台,参加复赛,
用了很多摩丝把头发弄成当时流行的鸡冠头,
唱《篱笆墙的影子》。
决赛时,周冰倩唱了《我想有个家》,
一举夺冠,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除了周冰倩,上海人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个巫慧敏。巫慧敏有个姐姐,爸爸叫巫洪宝,妈妈叫谢根娣。
初赛时,一家四口穿上了羊毛衫,
灯光一打,满头大汗。
还好,爸爸敲碗琴,女儿弹吉他,
全家合唱《卖汤圆》,一下子征服了观众。
此后,上海观众深深被“弹吉他的小姑娘”巫慧敏吸引了。
巫家门夺冠后,走在马路上,巫慧敏都会被围观,
她尝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
2
1986年,上海人认识了马拉多纳。
那一年的墨西哥世界杯,由央视转播。
但是,上海电视台破天荒地直播了两场央视没播的比赛。
其中一场,
是阿根廷VS英格兰的四分之一决赛。
在这场比赛中——
马拉多纳先用手,打进一球,
赛后自称“上帝之手”。
随后他又从中场带球,
连过5人,打入一球,
人称“上帝之脚”。
在马岛战争影响下的英阿之战中,
马拉多纳奉献了电视时代至今为止最经典的比赛,没有之一。
这一年,弄堂里两个大叔讨论。甲说,马拉多纳能踢场上10个位置,除了门将。
乙说,老马将也能踢。
两人争论起来,最终闹进了派出所。
派出所民警,教育了双方一番,
两人冷静下来,后悔不已,相互致歉。
待一切搞定,民警突然说:“马拉多纳为什么不能踢门将?他是全能的!”
在上海滩,判断你是否“资深球迷”,有蛮多标准。
其中一个,就是你是否看过1986年的这场比赛直播。
当时我不到10岁,记不清什么了。
只记得院子里突然“轰”的一声,
看球的老少爷们都说“迭只球嗲”。
记得那时候,电视机基本上都是黑白的,
信号极差。
屏幕出现雪花时,往往要拍几下电视机。
拍重了,心疼,拍轻了,没效果。
实在不行,只能派一人“牺牲”,
到屋顶上去转天线。
转到一个角度,电视机清晰了,人就定在那里,
听下面看电视的人“现场直播”。
当时,《体育大看台》是上海电视台的王牌栏目,一度是年度收视亚军。
当时,《体育大看台》,穿着体操服蹦蹦跳跳的《大世界》,唱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的《大舞台》,
并称上海人喜欢的“三大”。
3
1993年,《快乐大转盘》开播。
“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
老百姓看这档节目,就是为了笑。
风靡上海滩时,《快乐大转盘》的声讯电话16888388,
打一个两块钱,
但永远打不进去。
抽奖环节,有个小丑,被绑在大转盘上转。
这是收视率最高的部分了。
我记得曹可凡主持过这个节目,还有一个叫什么权的男主持人。
英年早逝的英子。主持了《快乐大转盘》8年,
上海老百姓都说,
英子有亲和力。
是某一年的春节过后吧,
突然《新民晚报》报道,英子去世,得的是白血病。
第二天上海的公交车上,
大家都在讨论英子,说“太可惜了”。
我想,这是对英子最好的纪念了。
《智力大冲浪》大概比《快乐大转盘》晚一年开播。主持人先后是陈蓉、林栋甫、和晶、程雷等人。
林栋甫和何晶的小品,让人笑痛肚皮。
上海的阿姨妈妈们,为了程雷的婚事,真是操碎了心。
“我不知道你是谁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何必在乎我是谁?
Boys and Girls!
怎么样,有没有一点“回忆杀”?
《智力大冲浪》最轰动的一个策划,就是“7878奖平方”。
回答各类问题,就有机会赢得一套78平方米的房子。
这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节目最后,一个姓汤的小伙子,拿下冠军,
现在,此人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高管。
我还能想起的,是《智力大冲浪》另一个环节,
叫《拷贝不走样》。
让人塞着耳朵,靠嘴型一个一个传话。
“上海老娘舅”传到第7个人,
变成“穿拖鞋打油”,
笑得肚子痛。
哦,对了,还有一个《五星奖和成大擂台》。是和成,不是合成,
因为这个节目好像是和成卫浴赞助的。
主持人先说,“轻轻松松参加比赛,欢欢喜喜不计成败”,
然后是“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
4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滩曾出现一个新闻。
一场官司中,原告打了被告的律师,
理由是——伊帮坏人讲好闲话。
消息传出,居然还有不少老百姓认为,
情有可原。
一档美剧的引入,让这个话题自然终结。
1988年,上海电视台引进了一部神剧,
叫《神探亨特》。
这部剧中有句台词——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法庭证供。
很快,这句话成为流行词。
甚至弄堂口老婆质问老公“出花头”,
开场白也是这句。
引进美国电视剧的,是上海电视台“海外影视”栏目。
此前,上海人在电视上看了《鹰冠庄园》、《豪门恩怨》,
但一直到《神探亨特》,上海人才真正为美剧着迷。
扮演亨特的,叫弗雷德德雷尔,橄榄球运动员出身。
麦考尔扮演者叫斯蒂芬妮克莱默,
后来嫁给了专为《神探亨特》剧组开车的司机。
时至今日,有关亨特、麦考尔的消息,
总能引起上海人的集体怀旧。
前几年,一张麦考尔祝老搭档亨特生日快乐的照片,
就在互联网疯传。
《神探亨特》之后,就是《成长的烦恼》了。从1990年起,这个讲述一家五口故事的情景剧,
就风靡了上海滩。
在166集节目中,人们记住的,
总是那些让人捧腹的台词——
迈克对着镜子说:“OH,你长的真帅!”
妈妈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花。
半杯水的杯子是半满而不是半空。
波纳:昨天他还说是1/4,今天怎么说25%啦!
本恩:咱们玩个游戏,叫"闭嘴。
卡罗尔:你们感到是不是我穿得很性感?迈克:在罗马尼亚是!
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有两部剧集是反复播放的。一部是国内拍的,叫《西游记》。
一部是国外拍的,叫《成长的烦恼》。
《成长的烦恼》,带来的是美国中产家庭的场景。
上海的观众们第一次发现,
原来父母更像是孩子的朋友,而非长辈。
时至今日,《成长的烦恼》主题曲,
仍能被许多人熟练哼唱。
一边唱,一边就想起了爸爸杰森、妈妈麦琪、哥哥迈克尔、姐姐卡罗尔和弟弟本。
5
前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段视频。
上海滑稽戏演员毛猛达,担任一场演唱会的嘉宾,
独自讲了15分钟的脱口秀。
我看了3遍,笑了3遍,
笑得肚皮痛。
尤其是毛猛达搓阿庆:“姚明是上海的高度,刘翔是上海的速度,阿庆是上海的戆度……”
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娘舅》是一代上海人的记忆。
1995年开播,一直播了12年。
最经典的台词有两句,都是阿庆的。
一句是“珍珠奶茶真好喝”。
另一句是:“超市是你家,东西随便拿”。
这是上海人自己的情景剧。
讲上海话的《老娘舅》,收视率最高超过了23%。
每一个人看的时候,都会觉得,
自己家的小区,就有一个阿庆,有一个阿德,有一个杜老倌,有一个老娘舅。
李九松扮演老娘舅,总是遇到烦心事,
右手挠头(头发没几根),嘴里长叹:唉。
后期,老娘舅很少出现在电视剧里,
阿德阿庆老是讲:“伊到乡下老家住一个半月”。
毛猛达演阿德哥,正义感强,咖啡吧大堂经理,但是吃咖啡从来不“吞进吐出”。
陈国庆扮演阿庆,典型小市民,
喜欢占便宜而常常偷鸡不成蚀把米。
后来和阿德合伙,开德庆婚介所。
本来,《老娘舅》是一周两集,
来改版变成一天一集。
改版之后,就有点粗制滥造了。
我的老邻居,一对老夫妻,
对此深表不满。
阿婆曾气呼呼地说:“老娘舅么,看不到。其他人么,离婚复婚再离婚再复婚,变成‘相约星期六’了。”
6
然后,就是“我型我秀”了。
这是电视时代,上海观众的一次狂欢,
是如今70后、80后的回忆勾魂杀,
是中国最早的选秀节目,
也是互联网时代来临前,电视媒体最高峰的引力场。
“我型我秀”一共举办了6届,
从2004年一直到2009年。
历届冠军分别为张杰、刘维、王啸坤、OP组合(刘雅瑟、吴斌、马海生、高阳)、唐汉霄、余超颖。
除此之外,粉丝们还很熟悉戚薇、薛之谦、袁成杰、赵英俊,师洋。
张杰是第一届型秀的冠军,可惜后来被经纪公司雪藏,
不得不再去参加《快乐男声》,
还和谢娜走到了一起。
薛之谦在型秀的面试,手机突然响起,连评委都笑了。
后来他唱了《认真的雪》,
还和君君组成“谦君一发”(这个名字真是土味洋气),
慢慢走红,又慢慢被遗忘。
直到这几年,薛之谦再度爆红。
戚薇在型秀的形象,是个“作女”。长得很漂亮,而常被粉丝吐槽才艺一般。
现在她参加不少影视剧,
也算是闯荡出来了。
刘维是第二届的冠军,随后迅速消失。2016年,他参加《中国好歌曲》,
唱了一首狂拍评委马屁的《因为你是范晓萱》。
王啸坤唱《如果还有明天》,是真的震撼。
他真的真的可惜了。
吴斌和马海生是“勤能补拙”的典型,马海生能唱海豚音,但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
2006年“我型我秀”的人气冠军,是喜欢搞怪、毒舌的师洋。
在讲究温良恭俭让的电视屏幕上,师洋这样的选手是破天荒的,
甚至有媒体几年之后称他为“伪娘鼻祖”。
个人觉得,真正让粉丝“深陷”的,俞思远。印象中,他好像是申花青年队的球员,
那种痞劲很能吸引一些女粉丝。
应该说,“我型我秀”是真正影响了上海一代年轻人的节目。“秀”的精神,对当时的上海年轻人来说,
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是谁抢走了我的麦克风,
没关系,我还有我的喉咙。
是谁看扁了我没有观众,
我自己,第一个被感动。
7
电视时代,上海没有智能手机。
上海人在电视上,看到了过去和未来,看到了现在。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其中,酝酿着时代的变化。
这是不折不扣的“上海往视”。
时至今日,“上海往视”,就像是牙签筒里的,最后一根牙签。
它的几百个伙伴,
在每一次的翻覆之中,
纷纷从洞眼掉落。
只有它,逃过了几百次浩劫。
终于,只剩它了。
四顾无人,这是它的幸运,还是它的不幸?
英俊的皮囊,早已抛离。
只剩下一颗大心脏,才会明白,只有变才是不变的。
是时,八面来风。
我怀念那个时代。
尽管我知道,现在也只能怀念而已。
图片来源:蹦迪班长 微上海 新娱乐在线 影像上海 上海百分百 茶语小憩 宇峰实战技术
编辑:张勤愚 小黑炭
原标题:《打开30多年前的上海电视,我发现了天荒地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