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公找各种借口不带娃?爸爸带娃,可重塑优化大脑
丁香妈妈编辑组 丁香妈妈
文字版▼
每次提到在家谁带娃这个话题,总有一大群老父亲战略性后退:
哎哎哎,带娃,我可不会啊!
我从来没带过,不敢啊,万一摔着娃怎么办?
妈妈们也是为这群老父亲操碎了心:
算了算了,他啥都不会,可别给我添乱了!
爸爸带娃,活着就行…
图片来源:giphy.com丁香妈妈在研读各种文献资料后却发现,爸爸带娃这件事儿,还真不是「活着就好别添乱」这么简单!
研究发现:经常带娃的老父亲,大脑竟然会发生改变!
01
爸爸真的不如妈妈会带娃?
2014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了一篇名为《父亲的大脑对育儿经历十分敏感》的实验研究。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实验对象是 89 名第一次养娃的父母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异性恋家庭,妈妈为主要带娃负责人;一类是男同性恋家庭,爸爸为主要带娃负责人。
也就是说,实验中共有三类父母,我们简称:
异性恋爸爸
异性恋妈妈
同性恋爸爸
研究人员记录下这些家庭的互动影像,并统计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默契程度,默契程度用亲子同步分数进行评价。
亲子同步分数高的宝爸宝妈,被认为拥有更为敏感的育儿直觉。他们可以更敏锐地捕捉到宝宝们发出的信号,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给宝宝提供更多的回应,从而满足宝宝不断变化的需求。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研究人员发现,三种家长中,异性恋妈妈和同性恋爸爸的亲子同步分数都很高,且远高于异性恋爸爸。
说到这儿咱们首先可以确定,即使没有女性的参与,男性通过不断练习、调整心态、适应角色,是可以拥有和妈妈一样的育儿敏锐度,是可以和宝宝形成满分的默契!
图片来源:giphy.com02
爸爸带娃,重塑爸爸的大脑
基于亲子同步分数的差异,实验人员又进一步探寻这些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不同的大脑工作机制。
研究人员给他们播放与宝贝们的互动视频,同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记录他们的脑成像,研究观看影片时大脑活动的皮层区域。
在观看互动视频的时候,亲子同步分数相对更低、不太会带娃的异性恋爸爸,他们的脑成像显示,大脑中只有颞下沟(STS)十分活跃,这个区域是和人的社交能力息息相关。
而同样状态下,异性恋妈妈们的大脑会启动杏仁核。杏仁核的激活意味着,妈妈对宝宝不同的情绪状态,更为敏感。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怀孕分娩对孕激素产生了影响,从而改变了妈妈们的大脑,让杏仁核趋于活跃。而爸爸们缺少这样的天然经历,自然就不像妈妈们那样,快速启动杏仁核,对宝宝的需求作出最快的反应。
图片来源:giphy.com说到这里,很多老父亲肯定立马来劲:
看吧!我就说带孩子这事儿我真不行,容易耽误娃。
大家伙儿先别急,实验还没完,我们接着再来看看男同性恋家庭中,爸爸们的大脑变化。
脑成像显示,同性恋爸爸们的颞下沟与杏仁核,都呈现出了非常活跃的状态!
总结一下就是:
带娃的妈妈,只有杏仁核被启动;
不带娃的爸爸,只有颞下沟被启动;
带娃的爸爸,居然两个神经组织都高度活跃了起来!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怀孕分娩,即使家中没有女性,只要用心带娃,老父亲也能拥有高度敏感的「育儿脑」,成为带娃的一把好手!
而且杏仁核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息息相关,一些和情绪异常有关的精神系统疾病,也与杏仁核有关,比如阿尔茨海默症、焦虑症。
老父亲们多多陪娃,不仅越带越熟练散发父爱光辉,还能重塑优化自己的大脑,可谓是一举两得!
03
爸爸带娃,微小陪伴大作用
图片来源:giphy.com当然啦,爸爸带娃,对孩子的好处自然也不止一点点。
比如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
一项关于父母和孩子的语言交流方式的研究中发现(McLaughlin et al., 1983),熟练的老母亲陪玩时使用的问句,宝宝只需给出回答 yes or no 就可以,比如「宝宝要不要玩这个玩具呀」?
但是不太会带娃的老父亲,则给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宝宝这个玩具怎么玩呀」?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地有更多的语言输出,并且要练习着互动、合作的社交技能。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老父亲的陪伴还能让孩子性格更开朗。
哈佛大学对 1 岁的小婴儿进行陌生人实验,发现:父子互动率高的宝宝,对于陌生人的恐惧感是最低的,对外界环境中的刺激物是最有兴趣的,同时也是最爱笑的。总是笑呵呵的宝宝,也更有探索精神,专注力更高(Spelke, et.al, 1973)。
图片来源:giphy.com我们都确信,即使没有男性的参与,妈妈们也能把育儿这件事做到最好。可是各位爸爸,千万不要再以「我不会、我不行」为借口,做甩手掌柜。
哪怕只是每天笨手笨脚给娃洗个澡呢!
韩国儿童神经科专家金泳熏,在《爸爸育儿,孩子更出色》一书中提到:
「研究表明,经常和爸爸洗澡的孩子,长大后社会交际能力强;否则其中 30% 长大后在交友方面出现严重障碍。而那些和爸爸每周洗 3~4 次澡的孩子,长大后出现这种问题的不到 3%。」
「给孩子洗澡不仅能消除爸爸对育儿的恐惧,还能产生对育儿的欲望。」
参考文献:
[1]Abraham, E., Hendler, T., Shapira-Lichter, I., Kanat-Maymon, Y., Zagoory-Sharon, O., & Feldman, R. (2014). Father's brain is sensitive to childcare experi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27), 9792-9797.
[2]Kagan, J.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infancy. New York: Wiley, 1971.
[3]Lamb, M. E., & Tamis-Lemonda, C. S. (2004). The role of the father.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4, 100-105.
[4]McLaughlin, B., White, D., McDevitt, T., & Raskin, R. (1983). Mothers' and fathers' speech to their young children: similar or different?.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0(1), 245-252.
[5]Pancsofar, N., Vernon-Feagans, L., & Family Life Project Investigators. (2010). Fathers’ early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families from low-income rural communiti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5(4), 450-463.
[6]Spelke, E., Zelazo, P., Kagan, J., & Kotelchuck, M. (1973). Father interaction and separation protes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1), 83.
[7]《爸爸育儿孩子更出色》金泳熏
本文经由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邓欣媚、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许梦然审核作者:冰玉 波士顿大学学前教育硕士
责编:老丁
主播:鳕鱼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