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将焦距推进到「家庭与记忆」| 旁白:首届三影堂学员作品展

2020-05-03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荣幸举办《旁白:首届三影堂学员作品展》。三影堂教育计划作为主要部门之一,自2012年启动以来担负着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凭借名师工作坊、古典工艺课程、海外游学计划、青少年教育、线上摄影教育五大核心教学模块,致力于打造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先锋人才成长基地。

旁白——首届三影堂学员作品展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开放时间:4月30日 - 5月5日

10:00-18:00(周一正常开放)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A

免费入场

参观须知:请观众在参观前点击阅读原文填写个人信息,入馆配合接受体温测量,并出示 “北京健康宝”本人健康状态页面和有效证件,核实未见异常方可登记入馆,入馆参观需全程佩戴口罩;如有体温异常、咳嗽等异常情况的观众谢绝入馆,敬请谅解。

本次展览内容根据学员的创作实践分为 “人造景观”、“ 凝视的风景” 和 “家庭与记忆” 三个部分。

家庭与记忆

“家庭与记忆”将焦距推进到自身与周遭,通过摄影语言表达一系列生发于自身的内心活动,将曾经的记忆与当下的情境相结合。

创作者:方苑郦、李戈、张树楠、卢野蒙

特邀导师

具本昌

艺术家

(韩国)

方苑郦

《慈悲山》

这是一个关于家庭、记忆、亲密关系中的爱与失落的个人探索,通过对家庭场景的操纵与拍摄、检视文本与图像关系的方式来展示家庭生活的微妙张力、经验的复杂性和隐含其中的松散自我意识。

我试图通过中画幅相机,从经验上整合父母的性格是如何在岁月中逐渐被改变、丰富并塑造的,最后发现家庭肖像其实是某种延伸意义上的“自画像”,是个人历史与集体历史的汇合处。摄影其实是一种很灵活的媒介,为这个未完待续的家庭叙事留出了继续生长的空间。

方苑郦,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其作品主要通过静态影像和视频,在家庭叙事实践的基础上对个人身份认同和新闻传播策略提出挑战性观点。

《慈悲山》系列,方苑郦

导师点评

当我看到你拍摄的作品,很容易与你产生共鸣。你对光线的把控与捕捉人物情绪有很高的敏感度。画面中的“慢”情绪与日常物件直接的反映出你想表达的内容。你应该继续的拍摄并且选择性的进行编辑,这样作品会更完整。在一段相对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去完成,因为随着时间的流动,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心境都在变化,这样就不容易的获得像最初那般具有连续性的情感。

展览现场

李戈

《无处安放的乡愁》

——从河北乐亭到科尔沁的乌奴各尺

我们家族的故乡对于我来说是父母口中描述出来的充满画面感的记忆,它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和想象之中。我自己的故乡其实是我们一家四口人不同出生地的共同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式的故乡是不同地域合成体,现在这些分散在北方不同的城市和乡村和我早已远离,慢慢的消失不见。现实把曾经貌似完整的记忆搅得支离破碎,我们很怀疑曾经记忆中的故乡是否是真实的、存在过的?物“逝”人非……

材料说明:选用玻璃板蓝晒的原因是打破过去照片纸张的观看习惯,用一种背光的模式透过蓝色的玻璃板观看,会有一种怀旧的电影视觉观感,以表达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怀念。

李戈,1978年出生于吉林省,现居住生活在北京。

《无处安放的乡愁》系列,李戈

导师点评

选择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作是一个好的切入点,选择用玻璃蓝晒表达自己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风格,也很好的传递蓝色表达的忧郁、复古,这跟你想要表达的“乡愁”结合的很好。但是5张图片确实比较不容易让观者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你的作品,非常期待。

展览现场

张树楠

《It’s okay》

17年底,我经历了一次入院,从最初悬而未决的等待,到艰难地恢复,生命一点点地剥落,又一点点地被拾起,这是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我对于生命、死亡、痛苦和爱的看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希望通过这些影像,将面临困境时人内心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具象化,探索个体生命与人生现实产生碰撞时,存在意义与价值。

张树楠,教师,摄影师,现工作生活于天津。作品主要关注生命与个体的存在和体验。作品曾在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上海现代民生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等地展出。

《It’s okay》系列,张树楠

导师点评

你对图像、物体有非常好的感知力。你不断的观察日常生活之物将我们带入你的世界。你的个体经验很好的反应在你的作品里,你的创作动力来自你的世界、生活,跟随自己的“动机” 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我看见这些”无声的语言“,我愿意与你敞开心扉。我很好奇你的下一个作品,希望看到更多你的创作。

展览现场

卢野蒙

《秘密》

三年之内,我去了两次日本。

我拍摄了我感兴趣的场景、事件和面孔,这些图像似乎隐藏在我的记忆中,大量的日本艺术片和黑帮电影给了我很多灵感。

我用新闻摄影和风景摄影的方法来获取图像,然后用拼贴、历史档案、电影化、圆点设置等影像学手段,结合东方美学,重新设置图像,或者回到历史记忆或保持神秘。

卢野蒙,北京人 ,高中学习绘画,大学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人民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2010年,他开始关注当代艺术,重新阅读当代艺术史、前卫电影史和后现代哲学。带着问题进入当下的空间语境中,探索图像文本与历史、记忆、身体的关系。同时,对图像形成的机制也有兴趣。

《秘密》系列,卢野蒙

导师点评

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作品很有趣,我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图像,但是不太容易理解摄影师的意图。观众会更想了解为什么你使用后期、为什么把生活与风景结合。你在阐述中提到你经常去日本,如果能够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经常去日本,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我想了解更多你关于这个作品的想法,继续加油。

展览现场

Q

在三影堂学习期间,你收获了什么?

方苑郦:三影堂教育项目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的机会,包括他们在研究什么方向,工作方式是怎样的。这些都是非常宝贵且直观的经验,与自己看书、从网上看艺术家的作品等体验有本质区别。

李戈:用在三影堂学到的知识和自身擅长的创作方式相结合,让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张树楠:我参加的是三影堂的宝丽来移膜工作坊,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次体验。收获了移膜作品,在以后的创作中如果有需要的话或许会用到这种表现方法。

卢野蒙:在三影堂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对我个人影像探索的一次理论梳理,很认同董冰峰老师的学术观点,尤其对于影像机制的理解比以往更深入了。

展览画册

(非售卖)

相关链接

旁白:首届三影堂学员作品展

突破传统风景的「人造景观」

当主观视角介入「凝视的风景」

【三影堂教育计划】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要部门之一。担负着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凭借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的优秀品质和丰富资源,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先锋人才成长基地。

阅读原文

原标题:《将焦距推进到「家庭与记忆」| 旁白:首届三影堂学员作品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