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虚拟的世界没有人情味吗?丨多层精神需求
原创 白鹿 张昕 Dr昕理学
最近后台有一位读者说,他的一位亲戚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义愤填膺地转发了一段话:
“这次疫情影响极大,各行各业都在守望互助!奋斗在各个领域的同胞,都值得我们尊敬!但是,有一类行业却在蹭这次疫情的热点,那就是线上行业!有趁机卖网课的,声称‘停课不停学’!有借机炒作搞直播的!有整天拍视频想当网红的!你看看有哪家小孩现在不是每天捧个电脑或者ipad?
做老师做家长的,从来没有搞过网课,有几个弄得起来?有些教师年纪都不小了,这些新玩意儿你让他们怎么搞?而学生呢,有几个在家里真能老老实实学习的?再说了,那些农村学生呢?贫困学生呢?家里没有电脑的呢?
还有大人们也是的,整天捧着手机刷视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没有了。回想我们以前,多少好玩的东西?小孩跳皮筋、踢键子、抽陀螺,大人打麻将、跳舞,走亲访友……那种人情味儿,手机和电脑能给你吗?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面对面的传道授业!而不是化作一段干巴巴的视频!人际交往的本质,是那些声情并茂的互动,有血有肉的人情味儿!这些岂是现在这些冷冰冰的机器能替代的?
要我说,这些线上行业,从头到尾就是一场作秀!真的是害人不浅!蹭疫情热度!吃人血馒头!”
然后这些观点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获得了一致赞同,这位读者问我怎么看。
嗯……作为一名又在上网课、又在做直播,又在拍视频的网红,我……
个人觉得,家长搞不定网课,被家里的神兽“逼疯”,看不惯孩子整天捧着手机电脑ipad,怀念你来我往的人际交互……这些心情我都非常理解;疫情期间,大家对于线上生活方式的依赖程度加深,也都是事实。但是因此得出“线上产业蹭疫情热度害人不浅”的结论,实在是有点过于狭隘了。
首先我想反驳这段话中几个毫无逻辑的论点:
他说“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面对面授课”——我不禁想问,凭什么?教育的本质从来都是知识的传递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面对面”还是“背对背”,没有一毛钱关系。
至于有些教师不会用这些新技术,这是事实。但对不起,这不是网课的问题,是老师自己的问题。虽然年纪是会成为一定的阻碍,但是你从事这个职业,就是要克服这些障碍。而且50多岁的年龄在发展心理学上来看并没有老到完全失去学习能力(我60多岁的父亲和岳父玩这些新技术手段都是六到飞起)。
至于贫困学生、边远地区学生家中没有电脑,这个也确实是个问题。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绝不是给大家发一张“均贫卡”,让所有学生都不用电脑、不上网课就可以解决的。
现实世界中的人际连接确实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但是非常时期,线上人际连接的补充替代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都应该从其内容内涵,而非形式和载体来认定。只看到“捧着手机电脑ipad”就本能排斥,完全没有逻辑。
其实,现在并非是某个行业在蹭疫情的热点,反而是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直播、网课、电商、数字化的文娱创作、线上支付、无接触的外卖快递……等等等等,我们才可以在疫情蔓延之下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维护人际沟通和连接,保持身心舒畅,让这几个月的隔离时光不至于那么难熬,社会运转也不至于陷入瘫痪。
可以说,正是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实现了弯道超车。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隔离”对于防疫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人类的需求不仅仅是活着、吃饱穿暖就够的。即便是不得不隔离在家,精神需求(包括自尊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社交和人际连接需求)并不会因此而减灭。
那么,从需求的角度来说,线上产业就满足了人的多层精神需求。
首先,在现在要避免人群聚集,无法开学的情况下,网课确实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学习,可以说是将来谋生的技能手段之一,可以归结到最基本的需求里了。除此之外,安全需求(不落进度)和社会需求(与老师同学的接触、集体的归属)也都得到了满足。另外,还有一些社会人士自行学习网课,满足的就不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了,而是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次,新兴的直播等数字产业,也能满足一部分人的自尊需求。
比如,放眼看去现在这么多直播平台,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这些手段获得别人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个体的尊重需求。
然后,线上娱乐活动,对于个体在疫情期间抵抗消极情绪、缓解压力有重要作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整天对着电脑上各地不断变化的确诊人数,感觉人都快要崩溃了。而我们现在又无法去电影院、餐厅、卡拉ok这些地方去释放压力,那么使用线上娱乐手段——刷刷搞笑视频、或者拍拍搞笑视频,人都好像重启了一样,不再那么消极了。其实这就是在情绪调节中常用的一种注意力转移的方法。
最后,在疫情隔离期间,社交需求满足更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在刚开始“封城”的时候,有一项调查显示,个体在疫情中最担心的5件事情中,隔离的孤独就榜上有名,甚至在一些年龄组中比死亡更靠前。
而线上产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样的焦虑,提升了人们的社会连接性,足不出户也可以和亲戚朋友联系在一起。比如,无法复工复学时,我们连个视频会议,就能和同事、同学交流;
比如,幼儿园小学一再延迟开学,神兽在家无处安放时,育儿视频博主教给我们亲子互动的游戏,和孩子在家一起玩。
比如,朋友无法相聚时,相约群聊,在各自在家中去虚拟世界里相会。还有,这位长辈非常看不上的“网课”和“直播”,正是很多人进行人际交流的方式之一。我不知道他有没有上过网课或看过直播,这些在线学习或娱乐的方式,都是可以实时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并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
上述的这些场景,一样都是有说有笑,有玩有闹,怎么会没有人情味呢?
当然,我绝不是在说,线下现实的人际连接就不重要了,就可以被线上方式取代了——因为线下人际连接对于降低焦虑、抑郁水平的作用,是其他方式目前还无法替代的。但是,在线下社交受到限制时,这些线上交际方式带来的交流沟通作用,是实现人际连接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方式。
一方面,它帮助了社交恐惧或社交障碍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交际和沟通的补偿渠道。
另一方面,在这个特殊的“隔离”时期,它既起到了人际连接的作用,满足了精神娱乐的需求,弥补了不能走亲访友的遗憾,又减少了人员流动,避免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这么一想,我顿时感到手中的手机更加鲜艳了!)
当然,作为一名80后,我也很怀念过去那些悠长悠长的暑假,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虫子,游野泳,掏鸟蛋的时光。然而,一种人有一种人的娱乐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实在没有必要去踩一捧一。你觉得打麻将抽陀螺有意思,那我求求你把网线接上吧,现在有很多言之有物的网课、直播和视频,意义和收获可不比那打麻将抽陀螺差。还有,我强调过很多次了——很多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是载体和形式的问题,后者只是替前者背了锅。
就拿这位读者长辈提及的那些问题来说,他说的问题是问题吗?确实是问题。
但问题不在于网课,在于他不会操作,在于他的孩子不好好听;
问题不在于电脑ipad,在于他的小孩“每天”且“一天到晚”玩;
问题不在于网络视频,在于他的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缺少人情味;
这些问题需要去追根溯源,但如果追溯到线上产业头上,追溯到数字化的技术上来,是永远也得不到答案的。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