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像古代工笔画活了过来,这一版《大话西游》美哭了网友
“从前、过去,过去了,再不来。红红落叶长埋尘土内……”
熟悉的旋律缓缓流淌,古琴、古筝、笛箫、琵琶合鸣,手碟、巫毒鼓、大鼓、小打间杂其中,一支中国“古乐队”就这样演绎出跨越千年的爱恨情仇、贪嗔痴怪——那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大话西游》。
宣纸丝帛般的极简背景,高度还原的唐代装束,7位席地而坐的乐手……自得琴社器乐改编版《大话西游》,宛然一幅精致的古代工笔画,在现代“活”了过来。
这是自得琴社受网易游戏《大话西游》之邀,以其经典BGM为素材重新编曲创作的情怀之作。从《芦苇荡》起,至《一生所爱》终,《渔村》《傲来国》《斧头帮》《大雁塔》《孔庙》等游戏场景配乐均被融入其中。
自4月18日发布,这段7分钟的音乐迅速戳中了影迷和玩家的心,不少人瞬间泪目,直呼“勾起我的青春记忆!”“听得整个人都飘起来了!”
《大话西游》器乐改编在自得琴社艺术总监唐彬眼里,更像一个情怀之作,是一个致敬经典的串烧。
整个作品的创作周期约20天。根据合作方提供的音乐素材,唐彬从几十首曲子里选了几首符合自己口味和审美的BGM,为了让串烧更和谐,又重新创作了几段旋律糅入其中。
想让这么多单曲拼在一起、达到平衡并不容易。
《芦苇荡》是作曲家赵季平为电影《大话西游》创作的洞箫曲。原曲以箫和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在改编的过程中,唐彬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把古琴作为主旋律,配以古筝的和声,这也是他对这首经典作品的致敬。
7位乐手负责 8件乐器,古琴、古筝、笛箫、琵琶、手碟、巫毒鼓、大鼓、小打一字排开,它们都是自得琴社的常用乐器。
视频中央,一会拍大鼓、一会敲巫毒鼓的袁玉十分吸睛。她的身体在一次次的敲击中有节奏地律动,提沉吞吐、抑扬顿挫,颇有古典身韵的表现力。
“这次拍摄对她的要求挺高的。以前我从来没有要一个人同时敲大鼓和巫毒鼓,而且以前的巫毒鼓都是男生来敲,所以这个节奏型她练习了很久,最后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唐彬说。
视频里极具古意的妆容、造型,由琴社长期合作的“装束复原”团队负责。这一次,他们复原了唐朝太宗时期的造型,女性的印花衫子、纱罗裙、纱帔子,男性的缺胯袍、袴裤、皂靴、幞头,都有鲜明的大唐风味。
“自得琴社做过很多唐装复原的作品,他们盛唐国风的内核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诠释,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最终出来的作品我们也非常满意。”谈起为何要找自得琴社合作,网易游戏的营销人员说。
这是自得琴社第一次与商业平台“跨界”合作,与热门IP、商业产品的结合,让他们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一定会有取舍,要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兴趣为核心,也会坚持作品风格的独立性,创作真正优质的内容。”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说。
“古画”系列让民乐破圈火到国外
自得琴社是一支深扎在上海的团队。
琴社成立于2014年,现有全职成员12名,以“80后”“90后”年轻人为主。
琴社大部分成员没有民乐学习的专业背景,以兴趣为媒,但邀请的“外援”里,有不少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短短几年时间,琴社完成了从兴趣团体到商业化团队的转型,古琴网络教学、商业演出、跨界合作、古琴制作……忙得不亦乐乎。
《大话西游》并不是自得琴社第一次尝试“古画复原”风格的音乐视频。
2019年5月至今,自得琴社自主策划拍摄了十余支“古画”短片,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风格,拥有了一批忠粉,“古画”版《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多啦A梦之歌》都曾火遍网络。
《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新浪微博33.5万粉丝、B站51.3万粉丝、YouTube 41.8万订阅量,从国内火到海外的自得琴社完成了多次中国民乐的“破圈”,把越来越多“圈外人”带进中国民乐的世界,用他们别具一格的作品改变着大众对于民乐“小众”“单调”的印象。
“中国人骨子里都是喜欢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我们只是用更新颖、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了。”朱里钺说。
“古画”短片看起来只有短短几分钟,出片前后的耗时却很长。
“化妆、做造型就要耗费整个白天,真正拍摄有时不到20分钟,剪辑和后期需要一天,再加上前期的录音、筹备,最快也要15-20天才能完成一支视频。”唐彬介绍。
尽管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都较大,自得琴社的视频产出量并不低,并且仍在持续出新。就在《大话西游》发布后没几天,他们又用“古画”短片的形式发布了两首原创新曲《大夏》《旅途》,而原创,是他们最大的兴趣所在。
“不需要刻意去坚持。以前我们自己花钱拍,入不敷出,现在能和商业平台合作,做喜欢的事还能获得收益,这简直太快乐了。”
唐彬笑说,做“古画复原”系列,对他们来说是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这样的视频能够体现中国民乐蕴含的精致、优雅、华丽、和谐,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而对这个系列在国内外造成的巨大传播效果,唐彬坦言,“已经超出我们的意料了。”
《大话西游》结束后,在一串biubiu声中,一扇飞碟飘来,射出一道光,把打手碟的乐手吸走了,这个彩蛋把不少人逗乐了。在《多啦A梦之歌》里,为了呼应猫的主题,一位乐手戴上了猫耳和猫尾,专职撸猫,画面里还蹿出来几只不同花色的真猫,把喜欢猫的人萌翻了融化了……
这些设计,都是主创团队在音乐和画面之外的巧思。未来,自得琴社计划在视频里添加更多元素,尝试加入故事情节,做出更有趣的作品。
《多啦A梦之歌》过分追求流量的红利不会长久
从最初的古琴课程视频到如今的“古画复原”系列,琴社作品受到的关注度、琴社各平台的粉丝量都在稳定增长,琴社成员也渐渐从志同道合的伙伴,变成了具有内在凝聚力的“一家人”。
“我们是三观契合的同一类人,向往自由,对作品有要求,不喜欢虚伪和迎合,并且都发自内心热爱国家,想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朱里钺笑说,琴社内部平等,不喜限制和压抑,鼓励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
无论做了多少尝试和突破,无论活用了多少有趣的乐器,古琴始终是凝聚起自得琴社的核心。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乐器。我们之所以叫‘琴社’,就是因为我们是一群弹古琴的人,所以古琴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抛弃的,弘扬古琴艺术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唐彬说。
近两年,随着琴社知名度提高,朱里钺隐约感受到了他们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在这个时代传承和推介中国古典文化,如何做好一个文化传播者,是他越来越多思考的问题。
“真的要沉下心来做内容,过分追求网络流量的红利是不会长久的。”
朱里钺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把重心放在内容的创作上,会有更加专业的团队、更多专业的人来提高整个环境的门槛,用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来做真正好的作品。
“我爱中国的文化和音乐,希望中国人保护好他们的历史不会断代!”“向全世界的华人致敬。请守护好你们的传统和文化。”在海外社交平台YouTube,各国网友如此评价自得琴社及其作品。
“国外网友的喜爱是非常纯粹的,他们就是被音乐本身和精美的画面吸引了,这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认可,让我们特别高兴。”朱里钺说,“真正好的、美的东西,大家都会喜欢。真正的文化传播,就是要把这样的作品带给世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