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如何疗愈”——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举办线上对谈
疫情期间,由于缺乏户外场所及室内文化场所的游览,也使不少人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4月25日,油罐艺术中心举办了线上公益对谈“艺术的疗愈”,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心理上,意在关注艺术的核心与心理世界相连,唤起情绪,释放情绪。相关学者与艺术家围绕着“艺术的疗愈”展开对话,他们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也可以起到艺术治疗的作用。
美术治疗是20世纪中期诞生于美国、由美术活动衍生而来的一种艺术疗法,是一种以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为治疗媒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实施,通过开展美术创作、作品分享等活动来达到心理诊断及治疗目的的心理疗法。
大卫.爱德华兹在《美术治疗》一书中写道:“一幅画或一件物品除了它自身所拥有的美学特质外,对于其创作者而言,可能还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意义这种观点在今天几乎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看一个孩子画画,或是在一个特别枯燥的会议中发现自己在信手涂鸦,或者是面对一位看起来痛苦的来访者呈现给我们的一堆图画时,我们知道这些图形是有意义的,即使我们并不总是知道怎样去“解读”或理解它们。我们之所以为这些创品赋予意义,并认真看待美术的治疗潜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秘密花园近年来,一本填色图书《秘密花园》就成为了出版界的黑马,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风潮,成为了人们舒缓压力的首选方式。在国内的医疗体系中,“团体绘画治疗”是艺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让患者在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卸下防御,将其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团体会一起探索患者的问题,使患者不仅通过图画,而且还借助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促进早日康复。
2017年度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心灵的交换”成果作品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针对儿童有效的治疗特点,艺术治疗也开始得到了相应的关注。2018年4月的世界自闭症日上,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就举办了一场名为“你可知我的感受”自闭日公益体验,展出自闭症公益组织带来的自闭症儿童画展。除了展现自闭症孩子的作品外,还试图让更多的人走入自闭症儿童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孤独、无助与敏感。同样的,2017年,江苏省美术馆则举办了“心灵的交换”美术治疗成果作品展巡展,呈现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独立完成的作品,现场不做标签的区分,呈现孩子们同样的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2018年,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的自闭症孩子作品此次油罐艺术中心的线上公益对谈由艺术媒体人刘化童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整合艺术治疗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孟沛欣及艺术家刘建华围绕着“艺术的疗愈”展开对话。
线上对谈在对谈中,孟沛欣谈及了自身在近二十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艺术疗愈体系,是以不同艺术方式为介质,为疗愈心理,理解人性,帮助个体充分地开发潜能的有效的途径。整合艺术疗愈可以帮助唤起个体情绪,揭示和处理其情绪困扰。它借助象征化的艺术方式,通过音乐、绘画、舞动、戏剧等创造性活动的直接体验,帮助当事人越过思维判断的盲区,得以洞察心灵,弥合情绪创伤,整合发展身心灵。
孟沛欣表示,“艺术治疗在国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深入到社区的,深入到普通人在大街上的对话。在国内尽管起步比较晚,但中国人对诗歌,对绘画、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的基因里,就富含着这样的一种期待。平时聊天时,我们经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聊一些诗歌一样的语言。那些断裂的东西,需要连上,连的方式,是社会和每个普通大众都有关系的,让他们知道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孟沛欣整合艺术治疗而刘建华则从艺术家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艺术疗愈的普遍意义产生质疑。他表示,“都是有个性的,艺术疗愈没有一个普遍的意义,因为我觉得人有个体的差异。现实中有些人有比较强的心理抵抗能力,他能够借助自我疗愈来解决心理问题;有一些人在这方面则比较脆弱。所以我个人觉得艺术疗愈比较有意思,但是没有一个普遍的意义在里面。”
在他看来,有些艺术家可以用自己的艺术代入到疗愈的作用中去,他可以在自己的艺术工作环境中感受到愉悦的氛围,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有艺术家在艺术工作的过程中带来烦恼,带来一些完全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有艺术家,甚至有心理问题。
刘建华表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情绪可能有正负的转换,可能有不同的情绪带出。“每个艺术家可能需要把自己非常敏锐的,哪怕是脆弱的东西,涵盖在他的艺术语言中去呈现。这些都是可以让观众去感受到的。有时候在画廊、美术馆看到作品时,可能这个作品给你带来的是另外一种你未参与过的感受,包括一种压抑感、脆弱感。在看到这种情绪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带入到这种空间中去思考一些东西。”
刘建华,《颜色 Color》, 瓷Porcelain对此,孟沛欣回应道,艺术的广普性是对于人性来说的。“问题是成长的发起点,更指向一个广阔的,只有艺术能帮助我们达到的,艺术中给人心相对接的空间,使我们达到了意识的提升。”
“重要的是沟通。”在谈及艺术治疗时,孟沛欣这样表示。“当真正的沟通发生时,才叫疗愈,治疗师的职业才能彰显。我憧憬着更多的艺术家把创作这个过程用另外一套语言来组织起来——艺术家有自己的视觉语言,如果能用心理的语言来对接,这里的心理不是指专业是的心理,而是针对于个体的。例如,你们喜欢某个作品的负能量,那么我们来聊一聊这个部分起到的宣泄作用、自我认知提升的作用、社会交往技巧等等。”
“他们可以去画画。如果他们不愿意画,可以给他们看名作,跟他们的某个阶段相应。他们能画就画,能舞就舞,然后因为我做整合,舞蹈、绘画、音乐,包括即兴,我们叫 movement improvisation,也叫舞动疗法。真正的交流发生在有共同经历的人。没有共同经历,没有共同的经验,谈不上真正的交流,更谈不上疗愈,而艺术提供了这个可能性。”
孟沛欣整合艺术治疗现场,团体壁画同时, 孟沛欣谈及了自身对艺术家的理解。“艺术家就是用它纯粹的艺术语言,在跟世界连接,在提出人类的最基本问题。艺术家如果用功利的、以成就作为动力来推动他的艺术创作的时候,我觉得他已经偏离了艺术家的基本核心。”
对此,刘建华表示,“艺术家的目的就是很单纯为了创作作品,那在创作的过程中很明显的又有表达,作品创作出来之后肯定也是有功能性的。这个功能性可能是有社会功能,也有视觉、愉悦、精神价值等等,带给观众的其实是有一种互动的,观众在里面可能开始是旁观者,最后进入了特定设定的空间里、系统里去进行感受。不同的时期对作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就我们今天如果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你要看宋代绘画,山水,古代可能是笔墨,或者人文气,或者文化道理。我们到今天经过了那么多代以后,可能笔墨还是很重要,它的形式,它的美,它的修养,它内在的文化内涵的一个价值,还有它对时空的一种表达。”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在对谈活动上,两位嘉宾一致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相对的也起到了帮助大家进行治疗的作用。孟沛欣表示,艺术是非常广普,非常有意思的。而空间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当一个个案来到一个空间——参观博物馆时,这种情况下他得到的信息是全方位的,他也越有空间感,其意识的提升则越有可能性。
“艺术治疗是无限的展开,是对内心无限的打开潜能的无限发挥。所以艺术教育就指向这里,让他们由二维变三维,哪怕变了个2.5维,我们都觉得他有了成长的空间。他有可能性,他能反观自己,就像艺术家那样,不断地咀嚼着自己的苦味,不断地去体味着别人的痛苦,所以他才能画出来带有公共意识的东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