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哑目连的前生今世
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哑目连”表演场景雕像
哑目连作为一种具有宗教和民间信仰的传统戏剧,连年上演。虽无唱词,动作却灵活传神,诙谐百变寄托了民众对安和、敬孝、良善、因果的情感。由于历史和现代审美的变迁,哑目连在发展中历经曲折。目连戏在安徽、浙江、湖南、江苏、江西、福建、四川、广东、云南等省均有分布,种类之多,声腔之繁,难以胜数。浙江旧时目连戏流行甚广。
公元三世纪,西晋初年,《佛说盂兰盆经》传入中国,讲的是目连为了救地狱中罪孽深重的母亲,聚十方僧众之力使其解脱的故事。而后,南朝佛教大兴流布,盂兰盆节也随之广为传播。初唐,佛家用梵呗、唱导的方式将庄严、雍重的经文传扬开来,后演化成以唱为主,曲白相生的「变文」,使目连救母这一故事在当时家喻户晓。南宋初年,目连戏以杂剧的形态变为戏文,在宋、元、明、清四朝始终与宗教祭祀以及原始民俗相结合,目连戏的文本不断被修饰和丰富,但是目连「救母」的主干却始终未变。
《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场景
中国民间百姓为了镇邪求福,在特定场合组织哑目连表演。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国乡间儒释道和谐共处、相互影响的信仰,还有每个时代人民的质朴愿望。时至今日,在上虞乡间,每逢农历七月半或家族白事,都会以戏曲做法事,以期超度亡魂,庇佑平安,可见其深刻的民间价值。
目连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鼻祖”、“舞台上的活化石”,同时也承担着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研究、传承和发展的重任。随着哑目连在公众视野再次惊艳登场,这一古老戏种将穿越千年历史,在上虞这片文化沃土上重新焕发生机,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时过境迁,哑目连从最初”敬神”的宗教仪式剧,演变为「娱神」”娱人”劝孝劝善的戏剧表演,由「古代信仰」演变成「舞台展演」,自「世家传承」至「外姓师徒」。流传到现在,蕴含着农耕文明的神灵信仰的哑目连,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淡出世俗舞台,但其中蕴含的宗教、历史、风俗、伦理等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戏曲故事目连救母场景图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哑目连演出的舞台和演出的观众越来越少,老艺人也逐渐逝去,年轻一代民间艺人还没能担当起传承的重任。目前,对于哑目连的保护和传承成为重要议题,上虞对哑目连的传承发展施行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复排传统戏剧“哑目连”成为关键。
浙江工业大学主创团队基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初衷,对“哑目连”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视频记录的方式呈现“哑目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展现其艺术传承、民俗文化和道德信仰的价值,挖掘“哑目连”在历史文化中的流布和演变,与现代日常生活的隐喻和关联,探寻“哑目连”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宣传和普及民间信仰文化,使现代人加深对传统戏剧文化的了解和包容,使地方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