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没有考试给孩子压力,他们还会像之前一样努力学习吗?
懂你的 张怡筠情商教育
最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有小学开学。近日,甘肃省下发了新的教学通知,决定暂时取消对小学生的考试。知道不用考试后,学生们倒是快乐得不得了,但家长们却开始担心:没有考试给孩子压力,他们还会像之前一样努力学习吗?
嗯......这的确是个值得担心的问题。
作为爸妈,我们一直都习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孩子学习努不努力。现在这个标准没了,我们很难去评估孩子是否认真学习,自然就会慌得不行;
另外,很多爸妈一直教育孩子的,以期末考高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那如果现在没有“成绩”的存在了,孩子的学习动力似乎也跟着消失了。
但其实,在我看来,以考试来督促孩子学习,这种方式一直就不靠谱。
为什么这么说?
考试真正的意义,
99%的爸妈都弄错了
考试本身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能力评估,一个是查缺补漏。
对于中招、高考这类大型升学考试,考试更侧重在能力评估——通过考试可以在短时间内客观评估出一个人的学业能力水平,从而给予他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学校选择。
图片来源:unsplash.com然而,一般的期中期末考试,其意义更多是第二种——查缺补漏。
每学习一段时间后,孩子需要通过一次测验,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掌握了,哪些地方没有掌握,然后,针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补救,让自己变得更好。
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定律”,讲的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新知识,并把知识内化成能力的过程,就像是捡起一块块木板,然后用木板拼成木桶的过程。而每次考试,就是在往木桶里倒水。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他在经历人生重大意义的考试时,尽可能的多装水,考出好成绩。
而在此之前的每一次倒水,都只不过是为了检测目前的木桶,还缺哪些木板需要补齐。
对于孩子来说,重点在木桶,而不在水。孩子需要在意的,是能力提升,而非一个简单的分数。
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帮孩子修补木桶的工匠,
而非测量水位的评判者
父母成为评判者,过分强调考试分数有什么危害?
首先,由于亲子关系的特殊性,孩子本能会害怕令父母失望。
如果父母成为评判者,会让孩子面对普通考试就变得特别紧张,长期这样,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以致于在面临大考时,会习惯性紧张,很难放松,发挥失常的风险就会更高。
另外,以分数来评价孩子,考得不好就等于“学习不好”,会让孩子产生“我没有学习能力”的自我认知。
这种认知一旦固化,孩子就会产生“我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办法学好”的无助感,进而就丧失了学习动力。
图片来源:unsplash.com如何成为合格的修桶匠,
帮孩子做好他的木桶?
记住一句话:多问怎么办,少问为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要问孩子:“你为什么没有考好?”
不管你问的语气多么温柔,这都是一个带有指责性的问题,孩子要么会找各种借口解释,要么就会接收这种指责,并转变为内向的自我攻击。
你可以问孩子:这次做错的题,也许反映了我们有些部分还需要再学一下,你有什么打算吗?
这个问题才会让孩子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如何修补木桶,提升能力上。
图片来源:unsplash.com孩子最需要的,
是“补桶型”思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父母成为帮孩子修补木桶的工匠固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孩子自己也要建立起“补桶型思维”。
补桶型思维,即让孩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把桶补好,把能力提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型思维”。
如何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并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成长型思维”?
以考试考砸了这件事为例,著名心理学家、情商教育专家张怡筠博士在她的《小学生必学12堂心理成长课》中讲到,首先,要改变孩子的认知,对考试的意义,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把重点放在查缺补漏上;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面对考试失利之类的失败,要提升抗挫力,积极看待挫折,并从挫折中寻找进步的契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