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六亿:从绥芬河疫情思考我国现阶段医院感控的策略

2020-04-28 10: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六亿 SIFIC感染官微 来自专辑全球抗疫,SIFIC在行动!

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暴发,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防控形势不同,应对策略也略有不同,成功的经验,应该世界共享。SIFIC作为中国最大的感控-感染学术团体,发挥所长,打造一个国内、国际专家交换抗疫经验的全球抗疫平台,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全球抗疫,SIFIC在行动!

每周三、周六,SIFIC将组织在线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国际专家在线分享、交流与互动,形式多样,紧扣抗疫热点问题。

面对境外输入性病例,国内医院感控应采取什么策略?哈尔滨新冠肺炎院内感染事件后,多地将新冠病毒检测作为住院患者的必查项目,这一举措可否提升感染防控的能力和效率?随着全面复工复产复学,疫情防控将进入常态化,在此背景下,医院流程需要作出那些改变?

讲者:李六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 处长)

整理:朱越燕/刘水桂

审核:王玉兰

来源:SIFIC全球抗疫 我们在行动

国内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海外疫情多点爆发,输入性病例警报持续拉响。伴随着境外输入性病例带来的是本土病例反弹的风险。“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已成为目前国内疫情防控的关键策略,面对境外输入性病例,国内医院感控应采取什么策略?李六亿教授与大家分享的《从绥芬河疫情思考我国现阶段医院感控的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李教授的讲授会给我们感控人以思考与警示。

一、哈尔滨和绥芬河两起疫情简介

哈尔滨疫情:4月9日,黑龙江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感染3例,截止4月24日累计感染80人,其中确诊58人,无症状22人。经查传染源为3月19日一例美国输入病例。通过环境、亲友接触、聚餐共感染10人,后感染者中陈某因脑卒中先后在哈医大二院和一院就医,致使两院同病区70名患者、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医护人员被直接或间接感染,并出现“跨省”传播(辽宁与内蒙)。

牡丹江疫情:某医院3月31日开始收治境外输入病例,4月5日患者转出,4月8日发病,共导致发生确诊2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疫情,包括8例医院感染者,其中有转出医院的医一护被感染。

二、从疫情思考我国现阶段医院感控的策略

哈尔滨和绥芬河两起疫情有比较类似的情况,都是因为输入病例而造成本土病例的聚集,预防输入病例关联本土病例非常重要。目前黑龙江疫情控制重点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李六亿教授认为这两起疫情值得我们反思,也是提醒,从疫情事件中思考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出以下防控策略:

(一)要高度重视,建立感控文化:

1.三级组织机构:无论是顶层设计的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者,还是医院管理者、感染控制人员,以及广大的医务人员,都应该高度重视感控工作;医院领导应给出感控相应的资源,感染管理部门是承上启下、组织感控措施落实的部门,医务人员是具体落实者,三者缺一不可。

2.宣传培训:知信行,人人践行感控。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提高防控意识,尤其是当患者出现发热咳嗽时,医务人员是否有感染新冠病毒的意识,十分重要。

3.建筑布局、设施设备是基础或前提:三区两通道、手卫生设施、防护用品等。

4.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标准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做好经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疾病的额外防控措施。

5.要有院感防控应急预案,新发传染病包括不明原因发热一定是最高级别的防护,疑似患者应按照确诊患者进行防控。

6.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监测是眼睛,是哨所,院内感染首先是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发现的。

(二)做好预检分诊,做到四早:

1.预检分诊:要做好关口的前移与后移,所谓关口前移比如说通过预约挂号来分流患者,减少聚集的程度;后移是所有诊室出诊的医务人员都应该要有新冠疾病防控的意识。

2.流行病学史:所有患者要询问流行病学史。

3.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如流行病学史不明显,就要询问其周围是否有类似病人的发生。

4.有隔离空间和就地隔离理念。

5.四早(五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早防控)。早发现是首要的,只有早发现,才能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和早防控。

6.不要依赖发热门诊,新冠疾病患者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发热症状,也不是所有患者的首发症状都是发热,所以不要特别依赖发热门诊。

(三)普通病区和一般诊疗工作遵守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核心内容:视所有患者为感染性患者,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强调双向防护:患者、医务人员;陪护与探视者的管理。

除标准预防外,还要根据疾病的传播途经,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在两起疫情事件中,在新冠患者没有被确诊前住在普通病房,所有和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都采取的是标准预防,为什么有些医院有医务人员感染,而有些医院却没有感染?需要深入调查仔细分析,也许会找到对今后防控工作有重要价值的启发。

加强陪护和探视者的管理,在两起疫情事件中也非常重要,陪护起了很重要的传播作用,陪护感染率很高。

李教授回顾武汉新冠病毒感染,很深的体会是陪护感染和探视者感染都很高,这些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除了加强患者管理和医务人员防护外,如何加强陪护和探视者的管理,成为新冠疾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措施,需要动脑筋,想办法,提升防控能力。

3.标准预防措施还包括手卫生、咳嗽礼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预防锐器伤、消毒隔离等。

(四)ICU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调预防插管相关医院感染

普通病房遵守标准预防,而ICU(重症监护室)各种侵袭性操作比较多,ICU患者感染的预防不可忽视。对于一些重症、尤其危重症患者,除了常规的感染防控措施以外,需要加强预防插管相关的感染,以及预防多重耐菌的感染。李六亿教授在武汉抗疫后期,对于因新冠病毒病感染死亡的病例,每例都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重症患者一定不要忘了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比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插管、导尿管等,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预防多重耐菌的感染。

(五)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

1.建立医务人员的健康档案,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的监测;

2.不鼓励带病坚持工作;

3.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

4.配备合格、方便可及的防护用品;

5.加强培训,正确选择与使用防护用品;

6.分级防护,科学防控,根据暴露风险采取分级防护,既要预防防护不足,也要防止过度防护。

7.对于医务人员防护加强监督与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总结分析,持续质量改进,保证医务人员安全。

小结

目前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其他省份,疫情防控工作重点都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止输入病例导致本土病例发生,所以要加强患者管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比如关门开窗、勤洗手、病情允许时戴口罩,做好咳嗽礼仪等。加强陪护管理,陪护固定,不能随便窜病房或窜病区。做好“四早”,尤其是早发现;

加强新冠防控的培训:人人都掌握新冠防控知识,加强防控意识,做到科学防控,既要预防过度,同时也要预防麻痹,目前我国防护过度较多,防护不足较少,而防护不当的情况比较多见,比如戴口罩时鼻子露在外面。预防麻痹思想,疫情时间长了大家防控意识松懈,有些措施落实不到位。

预防普通患者与新冠肺炎患者在诊疗工作中的交叉,牡丹江疫情案例就是因为某医院既收治新冠患者,又收治普通患者;而在诊疗过程中仪器设备和诊疗措施难以分开,例如CT、超声等检查,还有候诊侯检的空间,如何在诊疗过程中将这两类人员分开非常重要。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做好手卫生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的发生。

李教授让大家牢记记住习总书记要求:“慎终如始”,是做好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使命和责任。

专家互动

胡必杰教授:黑龙江发生的新冠肺炎院感事件原因,是患者没有及时进行核酸检测,还是医院医务人员没有做好院感防控?以后的工作是需要加强核酸检测还是院感防控?

李六亿教授:黑龙江发生的新冠肺炎院感事件爆发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是黑龙江医院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患者没有及时进行核酸检测;第二是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防控意识不足。患者已经有临床症状,患者从哈尔滨市第二医院转至哈医大一附院,这2家医院都没有及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第三是感染控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国家卫健委文件要求加强陪护患者的管理,陪护人员要固定,但医院对陪护管理不到位,一个患者有多个陪护人员,造成交叉感染风险增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陪护人员严格管理,陪护人员行踪轨迹需要向医院报告,陪护人员严格固定,如果陪护不能固定人员,医院可以取消患者陪护,患者的护理工作由医院解决。这样会减少医院与外界交叉感染的风险。

牡丹江和绥芬河事件还在进一步深入调查当中,二家医院采取防护措施是一样的,而防控效果不一样,需要深入思考。发生3名医务人员感染的医院,患者的主管医生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然而晚上值班医生和只为患者测量一次血压的医生感染了新冠肺炎,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风险点在哪里。

对于该事件,需要进一步调查二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否都佩戴口罩,患者是否佩戴口罩?以及口罩佩戴是否正确?对患者咳嗽礼仪、手卫生等健康教育是否到位?

胡必杰教授:医护人员戴口罩跟患者戴口罩相比,患者戴口罩是否更重要些?患者或家属未戴口罩是否会成为感染漏洞?

李六亿教授:病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可以防止病毒传播。在支援武汉期间,患者的佩戴口罩的依从性都很高。今后的工作需要加强患者佩戴口罩的管理。

原标题:《直播精华丨李六亿:从绥芬河疫情思考我国现阶段医院感控的策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