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Q4财报“疫”外姗姗来迟,优信二手车还能否造血长兴?

2020-04-27 19: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北京时间4月27日,优信二手车对外发布了新一季度的财报。受疫情影响,优信二手车这份财报也是姗姗来迟。根据股价表现来看,优信二手车在1季度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下跌的趋势,股价大部分时间一直维持在2美元以下。从市场情绪来看,优信二手书越来越不受投资者的期待。

根据财报业绩来看,优信二手车这份“难产”的财报表现仍然不是很抢眼,尽管在营收上实现同比增长,但目前仍然是处于亏损阶段,短期内也许还是难以扭亏为盈。在财报发布后,优信二手车的盘后股价下跌不少。

在发布新财报之前,优信二手车将B2B二手车网上拍卖业务卖给58同城,亏本只卖到1.05亿美元的价格,专注于做全国购的优信二手车还有翻身的机会吗?这份新发布的财报又揭露了优信二手车面临的哪些危机?

营收同比增长61.2% 毛利润同比增长108.8%

财报内容显示,第四季度,游戏总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61.2%;2C全国购交易车辆达到28000辆,同比增长26.5%,创单季度历史新高;2C交易收入3.88亿(单位:人民币,下同),同比大增64.6%;毛利润为2.76亿元,同比增长108.8%。

2019年,2C全国购成交量达到97000辆,同比增长153.8%;全年总收入为15.8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0.9%;2C业务收入13.47亿元,同比增长264.5%;2019年全年持续经营业务亏损为12.92亿元,较上年同期24.88亿元大幅度缩减近50%。

对比上个季度的财报业绩,优信二手车在营收上环比增长不少,但净亏损方面环比还是有所收窄。优信第三季度总营收达到4.61亿元,同比增长33%;亏损同比收窄40%,环比上一季度也下降了19%。

根据这份财报来看,优信二手车的整体表现仍然不是很理想,这或许也是其股价一直低迷不振的重要原因。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二手车电商平台,优信二手车似乎只是赶了个早,并未在资本市场用故事吸引到更多投资者。回归到财报业绩本身,为何优信二手车在本季度的表现仍然让外界担忧?

2C业务占总营收比重83.3% 二手车平台跟进全国购竞争加剧

在本季度,优信在2C全国购交易车辆达到28000辆,同比增长26.5%;2C交易收入3.88亿,同比大增64.6%,占总营收比重83.3%。

在上个季度,优信二手车就宣告将B2B拍卖业务卖给58同城,目前这一决定也已经尘埃落定。目前,优信二手车发展的重心也是集中在全国购业务上。

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转型期”,新车增速放缓,二手车交易如火如荼,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主力。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927.35万辆,同比增长3.89%,交易金额达5880.28亿元。正是因为全国二手车业务发展势头还是不错,这或许也成为优信二手车集中精力发展全国购的重要原因。

只是虽说优信二手车的全国购数据表现不错,但要想维持稳定增长并不是很容易,将公司重点都押宝在全国购业务上也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现阶段优信二手车内外都面临一定的压力。

一、优信二手车服务频频遭遇消费者投诉,平台信誉遭质疑

目前,二手车电商的资源和关注度向获客方面倾斜,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业务模式的完善却被忽略,诚信缺失和效率低下问题依然存在,这也成为不少二手车电商平台的通病。网上有不少关于消费者投诉优信二手车的新闻,这种负面新闻还是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优信平台的信任。优信二手车欺骗消费者,变相收取手续费,遭投诉。

对于电商汽车平台来说,消费者的售后反馈很重要,很显然优信二手车还不够重视这一环节。小编在黑猫投诉上一搜索,有关优信二手车的投诉就不少,并且满意度也并不高。其中,消费者的投诉问题主要是集中在服务、抬高车价、各种名目的贷款等方面。一旦不够重视提高消费者在服务上的满意程度,只集中于完成售前交易,后续要想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付出的成本会更高,这也成为消费者担忧二手车电商平台是否靠谱的重要原因。

二、二手车平台跟进全国购业务,整个二手车行业竞争加剧

近几年,二手车平台都将精力投入在两块业务上:在线下开店,为卖家提供可以看车的场所,以此提高成交量。另一方面,为了打破二手车异地交易壁垒,推出“全国购”模式。目前已有不少二手车平台跟进全国购业务,可以预见到的是该业务竞争加剧,尤其是瓜子二手车也在加速推进全国购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二手车全国购比拼的是车源、车况、价格、售后,这也是决定一个二手车电商平台突围的关键。国内二手车电商已基本跑通本地化购车模式,比如瓜子二手车也逐渐积累了从收车、验车、卖车到汽车后市场、二手车金融的一整套成熟的运营经验,为全国购业务的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在优信二手车还未有明显优势的前提下,未来想继续在全国购业务上实现更大突破难度还是不小。

断臂求生试图缩减亏损 持续亏损惹投资者质疑盈利能力

在本季度,优信二手车持续业务每股稀释亏损0.45元人民币,非公认会计原则调整后的每股持续经营净亏损为0.65元人民币。自上市以来,优信二手车一直都是处于亏损阶段,这也越发让投资者质疑该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为了挽回亏损,优信不得不断臂求生。今年3月,优信二手车将B2B二手车拍卖业务卖给58同城获得1.05亿美元现金;2019年7月,优信将助贷业务卖给58金融旗下的Golden Pacer,获得1亿美元现金。2020年1月,优信又将旗下事故车拍卖业务以3.3亿元出售给博车网,并承诺5年内不再从事事故车拍卖业务。

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来看,优信二手车只能靠卖业务来换取资金,从而来维系它在全国购业务的发展,为何优信二手车会处于持续亏损?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优信二手车自身无法造血,一直以烧钱换市场的二手车电商平台,从C2B、B2B到C2C进行过不少尝试,但不论哪种模式,共同的痛点是客单价低、利润低,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虽说优信二手书有尝试不少新业务,但都未能给它带来很健康稳定的现金流来源。

除了未能找到可行的盈利途径,支出成本大也是造成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本季度,优信二车手在成本支出不低,二手车交易环节的复杂更是提升了成本。众所周知,二手车电商普遍采用大规模广告营销战,为了提高品牌影响力,让更多用户选择优信二手车平台购车,在营销成本上的支出还是难以缩减。

疫情期间汽车行业按下暂停键 政策利好优信二手车能否抓住风口?

在发布这份财报之前,国内在2月份面临新冠肺炎的严峻考验,这或许也是优信二手车延迟发财报的重要原因。1季度,优信二手车的股价整体表现都不是很好,基本上都是处于下跌趋势。

而在疫情影响下,国内汽车行业销量大缩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1月份中国汽车销量仅为194.1万辆,环比下降26.98%,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同样的二手车行业的销量也不尽如人意,这自然也会影响到优信二手车在1季度的财报业绩表现,尤其是现在优信二手车的业务集中在全国购业务上,疫情期间用户购二手车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国家也采取不少措施来促进汽车行业的回温,这些措施还是有效的带动了汽车销量。4 月 9 日,商务部表示,将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其中二手车行业盼望已久的限迁政策有望全面取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3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约为142.2w辆和143w辆,环比增长分别为399.2%和361.4%。

2019 年二手车跨区转籍的比例比 2015 年提升了8. 7 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取消限迁政策,可以促使更多二手车入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供求增加也能让消费者用更低的成本购买到好车,还能促进新车消费。同时二手车增值税率从2%降至0.5%,有利于新车经销商通过开展二手车交易业务,将极大提高置换率,进而拉动新车销售,全面激活汽车市场内生动力。

目前,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还相对滞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占保有量比重相对偏低,整体来看未来二手车市场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空间。

目前,优信二手车将B2B二手车拍卖业务卖给58同城之后,业务重点也是集中在全国购业务上。后续能否整合好资源,抓住汽车行业利好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国购业务的发展,也许是影响优信二手车业绩增长的关键。

结语

作为国内首家赴美上市的二手车电商平台,优信在上市初期也曾获得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有国外二手车巨头CarGurus在前,这对于优信来说还是有潜力借国内二手车增长潜力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只是上市一年多的时间,优信并未在营收上给投资者带来足够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一直处于亏损,这也加剧了投资者对它盈利能力的质疑。

在这次疫情影响之下,不可否认对优信二手车一季度的财报带来一定影响,很有可能营收会同比下滑,亏损也会加剧,这让优信的处境越发艰难。随着优信将希望全押在全国购业务上,后续肯定发展重点也是集中在该业务,如何实现营收增长突破,进一步缩减亏损恐是挽留投资者的重要策略。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