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双料”记者许研敏:视频与访谈,喜欢和体验
文 | 吴敏霞 微信编辑 | 谢婵
“那天风和日丽,海面很平静也很漂亮,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你会感觉生命非常渺小”。
许研敏回想起自己登上泰国军方的军舰到达失事地点的情景,这样说。
2018年7月,当时在报道泰国少年足球队被困洞穴救援事件的许研敏,接到泰国普吉岛沉船事件的消息后,立即从清莱出发,第一时间到达普吉岛沉船搜救现场。
许研敏和同事应用跨媒体技术,国内外协调联动,进行九小时直播,第一时间为千万观众带来搜救的最新进展。他也因此荣获新京报2018年度视频直播金奖,同时,他参与的泰国少年足球队被困洞穴救援系列报道也获视频直播优秀奖。
许研敏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毕业后在苏州电视台做了一年记者,尔后在北京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过。2016年8月,他正式进入新京报“我们视频”,成为一名视频记者。
“视频记者应该在整个视频生产环节中具备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不管是采访、出镜表达、拍摄、剪辑,还是编导等,同时要对整个流程有一定认知”。
从2016年8月份到2019年4月份,许研敏几乎一直在做社会新闻。报道过豫章书院事件、李锦莲“毒糖杀人”案、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等。
在豫章书院事件中极少有愿意面对镜头的家庭,许研敏和同事一早便拟定好采访对象,赶早去争取,最终完成了《豫章书院学生家长:如果书院没出事,我还会把孩子送进去》的深度视频报道。“「快」非常重要,这个家庭后来一概拒绝采访了”,他说。
在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中,许研敏也是在部门联动下快速跟进,让当事人首次在视频中回应热点。“简单说,不能输”。
在这三年中,他在国内外七十多个地方留下足迹。他去往老挝阿速坡省水电站溃坝灾区现场,也直播过台湾老兵回老家四川探亲的场景,出镜报道过九寨沟地震等大型事件,也会因为小的选题而收获幸福感。
即使常常遭遇“无力感”,他仍然很乐观,“如果你喜欢你的工作,那就理解、接受然后努力去做,相信它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2019年,许研敏“转型”做了“我们视频”旗下《出圈》栏目的访谈主持人。谈及转变,他说,“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从原来的侧重于“事”到现在的侧重于“人”。他采访了袁隆平、张伟丽、郑云龙和阿云嘎、热依扎等人,在面对面的接触中进一步触及人性最真的温度,以另一种方式收获了与人交谈的满足,体验不同的人生。“我其实更喜欢人物访谈”,他说。
“喜欢”,似乎一直是许研敏口中的高频词。
“我做一个工作其实不太需要动力和坚持,是因为喜欢才做。如果明天或者后天发现我不喜欢了,那我就不做了”
「如果非要说是什么动力让我坚持的话,那就是喜欢」
“象牙塔”VS“新闻界”
a.两者差距
吴敏霞:你觉得“象牙塔”和“新闻界”的最大差别在哪里?
许研敏:首先学生时对职业的神圣化、理想化程度会多一些,但从业之后自然会更加务实。
而且你从业之后会越来越发现,新闻记者是一个极其依赖经验的职业,我们在学校里会学习很多课程,但真正工作之后可能发现未必如此。
其次在学校很多时候只能从文本上理解,“他失去了孩子,他很悲苦”,当你看到实实在在的人,看到失去小孩的母亲坐在那里,脸上完全没有表情的时候,那时你就会对人情世故、对人性有更直接和更深刻的体验。
还有一个道理可能比较浅显,我们做学生时比较容易黑白分明,但当我们接触到真实的人之后,会发现这种二元的区别几乎是永远不适用的,从来没有一个完全的好人或者一个完全的坏人,你会见识到人和社会的复杂。
吴敏霞:如果对于新记者来说,您觉得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或者阻碍是什么?
许研敏:我觉得对职业过于理想化的理解在现实中可能会受挫,少谈点理想,多谈点专业比较重要。每天谈理想并不会帮助你,而如果每天钻研怎么把标题写好,怎么更好地突破线索,日复一日去做专业,你的理想也许才能最大化。
吴敏霞:你觉得新闻学子面对书本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应该如何提前做准备?
许研敏:这个问题不是新闻行业特有的,这种焦虑几乎存在于所有行业中。所以第一就是明白:这没有什么好焦虑的,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在工作中碰壁就不会特别沮丧。
第二是自己做准备。我们首先可能会想到的是实习和实践,但我个人其实不是特别建议在大学很早开始实习,尤其是新闻这个行业。大学阶段实在应该多阅读、多长知识,读书是使人变聪明的最快办法,实践不是一件特别特别需要着急的事情。(对,当然谈恋爱也很重要)
其次,做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有活跃的思维。不管感兴趣什么,专注并研究一个问题,多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多思考,这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b.“无力感”
吴敏霞:中青报冰点主编从玉华曾说:“刚刚入行的时候,我们从学校吃饱了‘铁肩担道义’这类‘糖丸’,带着‘拯救地球’的使命感。但是做记者越久,这种‘什么都没改变’的无力感越强烈。”在你的新闻从业生涯中,是否也有过“什么都没改变”的瞬间?
许研敏:无力感不是瞬间的,尤其做社会新闻比较多的话,几乎天天会有。这是这个职业的常态,自己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建设。
吴敏霞:对于新记者和新闻学子来说,你建议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无力感”?
许研敏:有时候我们把记者的工作看得过于特殊,或者过于伟大。当然新闻工作确实有其特殊性,但记者还是宏大的社会里面的一个角色。如果用平常心看待,落差感可能没有那么大。
我们还有一个坏毛病,有时候会过度渲染自己的无力感和焦虑,对职业做出悲情化的叙述。事实上哪个行业不辛苦的,少谈点理想、多谈点专业比较好,这样子也会比较开心。
吴敏霞:如果新记者刚入行有“无力感”,应该如何调节?
许研敏:这种无力感有时候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我们外在的环境,另一方面是我们个体的感受。所以首先要有心理基础,不要神圣化或者悲情化我们自己的职业,要平常心去对待。如果你喜欢这个行当,就理解、接受大环境,然后去做,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好好打磨自己的专业,改变自己也争取改变环境。
2018年7月 老挝阿速坡省水电站溃坝灾区。
视频记者与视频直播
a.视频记者
吴敏霞:你觉得做视频记者,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或能力是?
许研敏:基本上有三点。首先是做记者,新闻基础业务要过关,对新闻价值有准确的判断,有足够的新闻敏感,具备基础的采访、突破能力等。
第二是视频的基础能力,具体就是视频的叙事能力和画面的审美能力。视频叙事和文字叙事是完全两码事,尤其对于有叙事性的东西。
第三,视频是一种团队工作,记者应该在视频的整个生产环节中具备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不管是采访、出镜表达、拍摄、剪辑,还是编导等,同时还应该对整个流程有一定认知,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
吴敏霞:如果在视频直播中,最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能力?
许研敏:首先还是记者的基础业务能力,其次是适合视频新闻的表达能力,适合移动互联网小屏传播的网感和话语方式。这个不同于很多娱乐化的秀场直播,也异于传统的电视直播报道,它注重互动感和交流感,有更强的对象感。
第三,视频直播的生产方式也不一样,记者需要通过网友的直播互动和信息需求调整自己的直播方向。
吴敏霞:对于新记者的职业规划而言,你是否建议他们往视频方向发展?
许研敏:不建议。虽然说视频现在似乎很火,但我觉得具体到个人而言其实是不存在的。记者的基本要求是相通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就好。当然也可以考虑一下所谓趋势,但那不是最重要的。
b.视频直播
吴敏霞:在直播中你遇到过哪些突发情况?应该怎么灵活处理呢?
许研敏:这个很多,我简单说两点。最多的突发情况就是直播中出现了不应该出现或者不宜传播的画面,因为直播一般会有几秒到数十秒不等的延迟,最直接的就是前方记者自己插播声音或直接关掉,或者后方导播及时反应。第二个经常会遇到的突发情况是画面中突然出现了和主题无关的人物,他说了很多和主题无关的话,此时就需要你强有力而有礼貌地打断他,并且引回主题上来。
吴敏霞:如果在直播中遇到长时间比较静态的画面,应该怎么处理呢?
许研敏:首先我想说明,不要为直播而直播,画面静态还要选择直播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种情况:选题确实很重大;画面有变化;或许因为这种重大或者其他原因,观众有观看需求。
如果在具体直播中遇到静态画面的情况,大概可以采取三种方法:第一要掌握清楚背景信息,包括最新进展,反复进行播报。第二就是看图说话,静止图片其实是有很多信息可以挖掘的,可以通过画面延展出去,当然也需要有背景知识的积累。第三,面对静态画面记者可能要继续突破,寻找更多信息。与传统报道不同,记者可以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观众看,增加观众对于信息挖掘的参与感。
吴敏霞:如果是新手上路,你觉得在视频直播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许研敏:其实新人最大的困难可能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是一个常遇到的问题,但不必惊慌,我们的一个原则是:一定不要为直播而直播,不要找一堆空话套话来讲,不要惧怕沉默,一定要言之有物。有时候静静地给观众看就是很好的选择。
吴敏霞:新手应该如何尽量避免视频直播中的失误?
许研敏:首先要用平常心看待,当然除了重大的政治安全失误以外,普通的技术性失误是可以接受的,这有时也恰恰是直播的魅力之一。最重要的是在失误之后诚恳面对,及时纠正,甚至还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发挥。
2019年8月 《出圈》专访陈志朋。
人物访谈
a.采访前
吴敏霞:文字采访和视频采访有哪些不同?
许研敏:文字采访可能更注重获取信息本身,解决未知的问题,而对于采访现场的环境和地理要求没有视频采访那么高。
但对于视频采访来说,采访中的对话,甚至微表情和动作,都会直接成为最后的视频内容。所以有时候重要的不是答案和信息,而是我们对话的状态和表现。这些都需要采访者提前做功课,才能在采访中呈现想传达给观众的内容。
吴敏霞:请问应该如何准备视频采访呢?
许研敏:第一步就是尽量搜集所有的相关资料,了解这个人,然后根据你的理解,找一个你感兴趣的、有关注度或者有公共价值的点,确定一个主题。
第二,视频采访经常需要在心里推演对方可能的回答,想好要做怎么样的回应和评论。因为对话本身就会成为内容。
吴敏霞:在对郑云龙和阿云嘎的采访中,很多粉丝觉得你问的问题专业、深入又自然。请问你在准备阶段是如何寻找独特的采访角度,想出深入的问题呢?
许研敏: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独特的采访角度,最重要的是,能否用自己的方式带领观众认识访谈者,或者说能通过访谈把自己的理解带给观众。这和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一样的,本质上取决于你自己是不是一个有内容、有看法、有特色的访谈者。
吴敏霞: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应该如何突破呢?
许研敏:这个概括一点就是靠真诚的态度和功夫,说一句正确的废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持不懈。
动之以情就是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和“正”的立场,尤其当采访对象在事件中是一个被监督或者相对负面的形象,更要让对方觉得你的采访是出于职业思维,没有恶意。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利益得失用合适的方式讲给他听,但当然要坚持我们的基本原则。
b.采访中
吴敏霞:如何在访谈中快速和被采访者建立信任呢?
许研敏:首先是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其次是你被别人感受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一般会在聊一个问题的时候,会花几分钟分享自己的故事。虽然这些最后不会被剪进成片里,但会获得更多信任。
第二点非常重要,刚开始时不要直接进入采访,一定要有一个“暖场”的时间。第一印象很重要,这直接影响了接下来整个的聊天状态。
吴敏霞: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暖场”沟通呢?
许研敏:这个需要提前做功课,可以从细节说起,让对方能够感觉到你的真诚和尊重。比如采访对象今天穿的衣服,曾经在某个采访中表示过喜欢什么发型这些都可以。
吴敏霞:我们注意到在采访中,(郑云龙和阿云嘎)两个人互动地很开心。如果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采访思路走下去,那么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思路?
许研敏:当然要坚持自己的思路。但要注意技巧,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和场合选用合适的方式,或者顺着他的话说,然后自然地引到自己的话题上来。态度一定要真诚,尽量不要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我一般在采访的“暖场”聊天中,去感受对方的性格,决定大概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交流。
吴敏霞:在视频呈现的角度上,你觉得应该更加偏向于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还是说是公众希望呈现的画面?
许研敏:这是不同产品属性的问题,如果做社会新闻的报道,当然应该坚持公共立场,尽可能避免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如果是软性的人物访谈,我觉得个性的看法是珍贵的,基于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本心,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就好。不必求同,也不必刻意求异。
想知道“双料”记者许研敏的真实记者生活如何?
快来康康这十个“快问快答”吧~
Q1你成为记者已经有多长时间?
四年。
Q2由于工作原因,你最晚几点睡觉,最早几点起床?
最晚凌晨三点睡觉,或者不睡。
Q3工作时手机里最常使用的三种功能是?
微信、记事本、录音。
Q4工作特别忙碌时,最常选择什么来填饱肚子?
我一般会去吃饭。因为我觉得吃饭比工作重要。
Q5你因为工作做过最奇葩的一件事情是?
在突破新闻的时候蛮多的,曾经我和同事采访一个凶杀案,我们伪装成凶手的同学去他们家,我和他的亲人聊天拖住他们,我的同事进入凶手的卧室寻找他的生活痕迹。
Q6工作中最具幸福感的时刻是?
自己能够帮助到别人的时候,或者体验到和自己想象中迥异的人生经验的时候。
Q7如果有一天你不做记者了,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发现了其他更加喜欢的工作。还有就是,当我不工作了。
Q8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从业前后对记者的认知
从业前我的认知关键词应该是理想和侠义,从业后我觉得是理性和良心。
Q9您希望以后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媒体人或者什么样的记者?
“记者”这个名词可能受到某种污名化或者贬值,但在我心中,这个职业就是有神圣性和特殊性的。我希望我成为一个可以配得上我心里叫记者这两个字的记者。
Q10最想对刚入行的自己说的一句话
慢慢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