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食为天》:新疆美食背后的传奇故事

2020-04-27 16: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王族

常见新疆人吃馕时,不吃菜,亦不喝汤,却吃得香吃的饱。

有谚语说:父母给你的是生命,小麦给你的是馕。馕在新疆是主食,人们早上吃馕,中午吃馕,到了晚上还是吃馕。因此便有了关于馕的另一句谚语:宁可一日无菜,决不可一日无馕。

新疆人把做馕叫“打馕”,叫虽然是那样叫,但在打馕却并不见激烈的动作。之所以郑重其事地用一个“打”字,是因为新疆人说话喜欢用动词,譬如说生气,会说肚子胀得很;说一个人笨,会说他的脑子不干活。新疆人把“做馕”说成“打馕”,是喜欢用动词的典型例证。

新疆大约有五十余种馕,常见的有油馕、肉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前些年出现了芝麻馕、葡萄干馕、核桃馕等,近年来又开发出了玫瑰花酱馕、辣皮子馕、苹果酱馕、黑加仑酱馕、红枣酱馕等,为了好看,在花样上做足了文章,有人亦为了制作方便,使用烤箱烤馕。吃馕多年的新疆人,还是喜欢吃从馕坑中打出的传统馕,这种馕除了芝麻和清油味外,主要以面食烤熟的香味吸引人。新疆人为此总结出一句话:吃这种馕吃了几十年,嘴熟悉,牙齿舒服,肚子踏实。

新疆人谈论馕,多以大小论之,譬如最大的馕,直径有四五十厘米,做一个需要两公斤左右的面粉;最小的馕,只有常见的茶杯口那么大;还有一种馕,厚度有近十厘米,但因为在中间有一个洞,吃时顺那个洞掰成小块,吃起来极为方便。

南疆的大多数人家都有馕坑,隔几日打一次馕供全家食用。巴扎(集市)上有专门卖馕的摊位,离巴扎近的人家,打了馕会端出去卖。在巴扎上卖馕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用馕坑专门打馕往外卖,打出的馕常常是一大堆;另一种是从家中打好馕后端到巴扎上去卖,其数量大多为一二十个,在巴扎上铺一个地毯即可待售。

新疆人喜欢吃馕,往往馕一打出就吃,其口感脆香,尤其是面食刚被烤熟的香味,让人喜形于色。有一人从馕铺子买了一个馕往回走,在半路忍不住尝了又尝,到家后低头一看,手里只剩下少半个馕。放凉的馕也有脆香之味,但人们还是喜欢吃热馕,即使是放凉的馕,也要烤热,吃起来味道不错。曾见一人生一堆火,用树枝挑着馕烤了一会儿,才掰开吃。我本以为馕烤过后会变硬,要了一小块尝过后,发现颇为温软,咀嚼的口感很是舒服。后来才知道,因为馕里面加了鸡蛋、牛奶、盐水、色拉油和蜂蜜,一烤便就变软。

有一天,我突然想看看打馕的全过程,便下楼在“阿布拉的馕”店铺旁边,看了约一个小时。打馕的程序并不复杂,一个小伙子把鸡蛋和牛奶倒进面粉中,加适量放了盐的水,五指分开搅动一会儿,然后加进去色拉油和蜂蜜,用力揉十余分钟便成为面团,然后用布子盖起来发酵,过了十余分钟,小伙子用手指在面团上戳出一个洞,发现其并未收缩拉紧,便一脸欣悦的神情。他通过这个洞,在检验面是否发酵好。很快,他将面团揪出拳头般大小的圆球,一个个摆好,然后用手逐一轻轻压扁,再迅速压圆,在圆圆的边沿捏出厚度,用馕戳子在上面拓出花纹,刷上一层色拉油,撒上芝麻,啪的一声甩进了馕坑。

虽然知道了打馕的方法,但我却感叹,我一辈子也打不出一个馕,因为我没有打馕的馕坑。这世间的事物,有很多仅仅是亲眼目睹过而已,要想亲手制作却很难。

我二十余年前在南疆,多次见人们把馕当做吉祥物。譬如,男方向女方提亲,见面礼除了衣料、盐、方块糖外,还必须有五个馕。在结婚仪式上,一位姑娘站在新郎和新娘中间,双手捧一个托盘,上面放一碗盐水,盐水里泡着两块小馕,新郎和新娘必须按照姑娘指示,抢吃那两块盐水馕,谁先抢到馕,象征谁最忠于爱情。

有一年前在库车县塔里木河乡,见一位老乡做出的馕很大,价格却仅为三元钱。我们买了一个在车上各捧一边掰着吃,最后仅吃掉其三分之一。那天我们是去看塔里木河的,在半路被一潭积水挡住,向周围的人询问水坑情况,他们说昨天有车从水坑过去了,无碍。结果我们的车一开进去便栽入深坑,他们大声哄笑着离去,我们这才明白他们闲得无聊,诱惑我们的车栽进去看热闹。

1992年的一天,我们部队在叶城农场劳动,营长为了让战士们在中午吃饱,联系附近一户农民打馕,几袋面粉送过去后,对方称可以打一百个馕,但那天有一百一十人,于是又补一袋面粉,对方言之凿凿称打一百一十五个馕有多没少,让我们放心。营长为感谢那农民,说有一百一十个馕足够了,那多出的五个馕,送给他家的小巴郎(孩子)。那农民在中午送来了馕,一数是一百一十五个,他惊讶地说不对呀,打是打了一百一十五个,你们的营长说需要一百一十个,我就给我们家的巴郎子留了五个。营长估计他打了一百二十个馕,便说没关系,让他把多出的五个馕拿回去,但他一定要弄清楚,于是大家饿着肚子等他又数了一遍,结果还是一百一十五个。他再次惊慌地大叫,我已经给我的巴郎子留了五个馕,难道它们像长了腿一样跟到了这里吗?他还要再数一遍,营长把五个馕塞到他手里,一番好言相劝,他才一脸疑惑地离去。

南疆人多喜欢就着茶水吃馕,将馕掰开后伸入茶碗浸泡一下吃掉,然后喝一口茶。馕被浸泡后变得酥软,啃咬起来方便,也利于消化。将馕和烤羊肉串一起吃,是新疆人喜欢的一种吃法。将羊肉串在馕表面磕几下,让烤肉上的孜然、辣椒面、盐和胡椒粉等沾在馕上,可一口馕一口烤肉地吃,旁边的人能从食者的脸上看出有馕又有肉的喜悦。

不论哪种吃法,都必须先将馕掰开,掰馕是有学问且极富仪式感的,将右手掌做刀切状放在馕上,但并不用此手掌去切,只是压住馕即可,然后用左手向上掰馕的一边,便可将馕从中掰出一条直线,并让馕无比均匀地一分为二。如果要继续掰成小块,依此类推即可。这样掰出的馕既有厚的馕边,也有薄的馕块,吃起来口感多变,脆柔共享。

我1999年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修改书稿时,社长程步涛在一日中午,请几人到白石桥的一家“新疆饭馆”吃饭,大家闲聊等待上菜的间隙,我用“掌刀”法将一个馕掰成整齐的块状,受到大家一致好评,我亦发现当时已吃了近十年馕的我,己是馕中有我,我中有馕。

吃完离开时,我看见桌上有些馕渣子,便本能地伸手要将其收拢到一起,旁边的一位维吾尔族女服务员对我一笑,示意她收拾即可。她小心将馕渣子掬到掌心,放进了院中的鸽子笼中。

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此等情形,新疆人早就总结成了谚语:人吃剩的馕渣子,要留给鸟儿。

选自《食为天》

编辑推荐

古人对于美食,喜欢用谚语给予定论。谚语是*短的文学形式, 往往能抓住事物*显著的特点,精准地说出其要义。单就有关新 疆美食的谚语而言,可圈可点者不胜枚举。譬如“马是男儿的翅膀, 饭是人类的营养”“迷路时星星跟月亮一样亮,饥饿时面条跟酥油 一样香”“即便活到中午,也要准备晚餐”……人享用食物,欣喜 之余便要感慨一番,其言辞因为受地域影响,形成了带有当地人 民文化与生活特点的谚语,并对人起到引领或暗示的作用,人亦 会因此而产生相应的文化心理反应。其中,与食物有关的内容更 是如此。 我在新疆近三十年,一直受到美食的暗示、影响和引领,让我 先是成为一个饮食方面的模仿者,后又养成了顽固的味觉习惯。新 疆的美食背后多有奇事,人们品尝美食时,了解这些故事或历史, 一定会被感动,亦会受到启发。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新疆生活二十年所见过和品尝过的当地特色美食,包括*具新疆民族特点的烤羊肉、烤包子、手抓饭,以及各民族在游牧生活中就地取材的和发明创造的极富营养的食品。也包括新疆当地*受欢迎的水果、物产等。包括一些物种的来历,在历史上的记载,与历史、民族文化的关系等。作品语言平实,皆为作者亲身经历或品尝,非常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王族,原籍甘肃天水,现居乌鲁木齐,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第一页》《兽部落》《神的自留地》《食为天》;长篇散文《悬崖乐园》《狼界》《图瓦之书》;长篇小说《狼苍穹》《玛纳斯河》等。曾获在场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天山文艺奖等。有作品译为英、日、韩、法、俄、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序:模仿生活

    

知味停车,闻香下马。

 古人对于美食,喜欢用谚语给予定论。谚语是最短的文学形式,往往抓住事物最显著的特点,精准说出其要义。单就有关新疆美食的谚语而言,可圈可点者不胜枚举。譬如“马是男儿的翅膀,饭是人类的营养。”“迷路时星星跟月亮一样亮,饥饿时面条跟酥油一样香。”“即便活到中午,也要准备晚餐。”人享用食物,欣喜之余便要感慨一番,其感慨言辞因为受地域影响,说出即是谚语。如此这般,食物便会对人起到引领或暗示,人亦会有文化心理反应。

我在新疆近三十年,一直被美食暗示、影响和引领,让我先是成为一个饮食模仿者,后便养成顽固的味觉习惯。新疆的美食后面大多有奇事,人们品尝美食时会被感动,亦会受到启发。

有几件事是例证。

我当兵到新疆的第一个月,跟一名老兵去叶城县取包裹,闻到一股烤羊肉味道,先前在老家不吃羊肉的我,呼吸便有些不适。偏偏老兵在中午请我吃烤羊肉串和拌面,我不得要领地举着烤羊肉串的钎子,一块一块咬着吃,后来吃拌面时以为那一小碗拌菜(记得是辣子炒羊肉)是下饭菜,便一口面一口菜地吃。老兵用陕西话对我说,你娃命中注定到了新疆,不会吃新疆饭也要模仿吃,不然咋在新疆待下去?他说的“模仿”二字,从此成为我生活的开始,一周后我从部队翻墙出去,在一家饭馆学老兵的样子,把拌菜拌进拉条子吃了一份拌面。

另一事,有一年在阿勒泰的白哈巴,我跟一人去牧场,他说咱们今天只带三把东西,就把中午饭解决了。到了牧场我才知道他说的三把东西,是一把刀子,一把盐和一把火柴,皆可放在口袋里携带。他宰了一只小羊,在溪水中洗净后切成块状,然后生火烤出了大块羊肉。我们二人在牧场上边吃边聊,他说羊有四条腿走动,人有这三把东西,到了哪里都不会挨饿。吃完后我想,我目睹并品尝到的,是他对古老生存的模仿,但他制作出的食物,却让游牧文化彰明较著。

还有一事,南疆的农民劳动到中午,将馕和葡萄带到水渠边,将馕扔向上游,然后开始洗葡萄,等把葡萄洗干净后,被泡软的馕已漂到面前,他们便葡萄就馕吃了起来。因食物而生出的智慧,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等到后来有了机会,我便模仿他们吃了一次馕和葡萄,觉得自己接近了一种从容的生活。

更有食物创造奇迹,让这块土地变得颇具神性的故事。库车的小白杏味道之甜,口感之舒爽,无不让人惊叹:库车小白杏,一颗一口蜜。每年小白杏成熟后,人们要等到有一颗小白杏自行落下,将其吃掉后才开始釆摘。人们吃完那颗自小白杏后会留下杏核,据说那样的杏核种出的杏树,会结出更甜的小白杏。有一年,一个人突然哑声说不出话,久治不好转后便为难了。一天,院中的杏树落下第一颗小白杏,一老者让那人吃下那颗小白杏,居然复又开口说话了。那是一次无意识的模仿,但结果却颇为美妙,让人觉得犹如是神在布道。

仅仅这几个例子,不足以说出人们的模仿之道。

模仿的目的,是找到生存之道。游牧文化孕育出美食的同时,亦影响人们模仿诸多古老的生存方式。这么多年以来,我经由模仿吃法已适应了新疆美食,其烧烤、炖煮、爆炒等等,无一不做,无一不吃。别处的美食,虽然人人都会吃,但未必人人都会做,唯独新疆美食是例外,但凡会吃者,经过模仿后便必然会做,且以男性为多。我在新疆见到烤羊肉串的都是男人,从未见过女人在烤肉槽子前出现。

美食蕴含文化,亦蕴含力量,人被养育和改变,其话语、语气、言辞、观念和行为,都会体现出新疆特色。譬如在草原但凡说喝个茶,一定是指奶茶;再譬如说吃个肉,一定是指羊肉。吃新疆食物时间长了,人的长相也会发生模仿般的变化,有一朋友在新疆生活五十年,长相变得很像少数民族,有人打听人时用哈萨克语向他问话,他向对方解释自己不是哈萨克族,对方疑惑半天也不相信。

有很多新疆食物,至今仍保持着就地取材,就地制作的古老方法。譬如罗布人从塔里木河中打出鱼后,在岸边生火烤熟便吃,他们说那样的味道最好。再譬如烤全羊,在草原和牧场上有之,在大城市的宴会厅也可见到。烤全羊始终不变,唯一变化的是,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场地。模仿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并且在平静中隐藏着激情。

哈萨克族有一句谚语:天天骑的马不乱跑,顿顿吃的饭不会忘。一块土地辽远宽广,模仿的人或饱口福,或饱眼福。民以食为天,幸福与欢乐皆来自食物,并且滋生出智慧。而一方天地的馈赠、尊重和回报,历来都层出不穷,应接不暇。

 

《食为天》王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