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返校学习的不适应?
原创 张利华 儿少心理
随着国内防疫形势的逐步好转、孩子们的返校之日渐近,家长们此刻的心情可能还有点小复杂。既庆幸终于盼到了“小神兽归笼之日”可以松口气了,又担心孩子在家学习期间抓得不够紧,返校后学习会掉队,想要在返校前的最后阶段再帮孩子把功课恶补一下。
居家上网课已有两个多月了,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家庭学习”,孩子返回学校或多或少会有些不适应。首先,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孩子的“学校学习”做好准备;然后,才能帮助孩子克服返校学习的不适应。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64/403/988.jpg)
Hello,My baby
下面,就从“架势”和“门道”两个方面,来和家长们聊聊“家庭充电时刻”。
我们先从“架势”说起,“家庭充电时刻”是一家人定期围坐在一起,就一些话题开展讨论的一种活动,呈现出来的形式很像开会。大家知道,开会是一个高效的沟通方式,被各种组织及企业广泛使用,规范化的流程是会议的关键。家庭如果借用规范化的会议管理方法,运用于 “家庭充电时刻”活动,可以将这一活动高质量地移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
“家庭充电时刻”活动的规范化,体现在活动的规则和活动的形式两个方面:
明确的活动规则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64/403/991.jpg)
明确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64/403/993.jpg)
Okay,Parents
在简单介绍完“架势”之后,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谈谈“家庭充电时刻”活动的“门道”——充电。
家庭是避风港也是充电站。贯穿于“家庭充电时刻”活动中的尊重、平等氛围,使家庭成员间感受到相互的支持,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充电的幸福感。
“家庭充电时刻”活动要达到充电的效果,家长必须牢牢把握好“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以及“和孩子共同成长”这两个关键技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01 营造温馨的氛围
只有在放松的氛围中,大家才能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放上舒缓的背景音乐、点上香薰蜡烛、备上各自喜欢的饮料……这样温馨的场景将会深深地印记在孩子的脑海里、记忆中。当然,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喜好、要求、期盼等愿望去营造合适的氛围。
02 积极倾听,乐于接纳
家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做到积极倾听、乐于接纳,尤其是在孩子分享自己上周做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或者自己出现烦恼的情绪时,家长要在认真倾听后给予恰当的回应,具体倾听的方法可以参阅“儿童心理”公众号的“非常时期给家长支招(二)”。
03 遵守规则,锻炼孩子的社会技能
首先,遵守“家庭充电时刻”活动规则,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家庭要做到既定的活动规则不能随意改变,最容易被改变的规则是家庭会议时间和频次,活动开展的方式和内容。
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孩子学做主持人组织家庭活动,就是很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机会。
04 尊重和平等,亲子共成长
家长们在“家庭充电时刻”活动时,要学会尊重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和孩子平等进行交流。真诚地和孩子谈论自己,包括分享在工作和生活中干了什么糗事,做了什么有成就感的事,遇到了什么麻烦,如何克服困难等,邀请孩子发表自己的任何看法或评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传达家庭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对自己和孩子的肯定,达到亲子共同成长。
05 培育感恩,感受美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感恩之心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家庭充电时刻”活动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感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分享一周来特别要感谢的人和要评论的事。家长要向孩子示范,如何感恩和感谢。感谢的对象可以是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也可以是给自己带来小确幸的陌生人。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开展好“家庭充电时刻”活动,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而且能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相互的支持、产生归属感,达到充电的效果。
家长朋友们,何不赶紧利用目前孩子居家学习、大人外面应酬较少、一家人聚在一起时间较多的机会,把这个招式练起来呢?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64/403/994.jpg)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_next/static/media/pp_report.644295c3.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caixun.cd299678.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104x44_tianzi_white@2x.b88d1296.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rebang.f9ee1ca1.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bjjx.667644a5.png)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