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通过提问与孩子积极沟通

2020-04-28 14: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蠹鱼阅读 北京开卷

作为家长,我们都羡慕一种孩子,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2月6日,好爸爸黄磊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给自己的大女儿黄多多庆生,今年多多就已经有14岁了,不得不说时间过得真的是很快呢!

黄磊的女儿黄多多,第1次参加钢琴大赛,就拿了5个一等奖,平时在黄磊的微博上,我们还能看到黄多多用英文写剧本,在舞台上表演话剧,上国际演讲舞台。

从8岁登上《爸爸去哪儿》的节目时,多多就以学习好,情商高,逐步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每次这个女孩对着黄磊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发现她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很强,而黄磊也总是以客观公正的回答帮助女儿持续思考。

据悉,孩子在2岁到5岁之间会提出大约4万个问题,而且3岁以上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要求大人解释某个问题的原因,而不仅仅是获得答案。孩子的好奇、好问,喜欢刨根问底,不满足一知半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方式,看到或想到未知领域,善于发现并提问正是思维活动的起点。

“在天上的是月亮吗?

“冬天为什么这么早就黑了?”

“我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要去学校上学呢?”

可以说,孩子的提问,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问不到的。很多家长都非常享受孩子对自己的提问,因为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

曾经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主动提出问题的孩子往往比不敢主动提出问题的孩子更加善于思考。如果孩子提问能力不足,他们就会失去很多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最后影响自身发展。

但是有一天,你可能会突然发现,曾经爱提问的孩子突然不问了,他也不爱和你沟通了,他开始不再和你商量生活中的小事,尤其是逐渐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时不时还用“我和你之间有代沟”结束彼此之间的谈话。

有时候,你和孩子之间的问题,都是由一个不经意的提问开始的。

我们需要与孩子共情于“共识”

同样还是《爸爸去哪儿》,19年的节目虽然播放范围不大,但杨烁父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却早早直接挂上了微博热搜。

节目开始时,杨雨辰平易近人,与其他小孩玩得很好,不拘谨,显得活泼可爱。但跟杨烁相处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模样了。对待杨雨辰,杨烁从来都是责怪,从很多小细节就能看得出来。

像是杨烁带着儿子从车上一下来,就开始对杨雨辰实施严格的军事管理,因为儿子衣服拉链没拉,斥责他把衣服穿好,走路必须脚尖超前、速度要跟上自己,甚至因为没有走好让儿子重新跑回去再走一遍。

后来杨雨辰选了路程最远的五号房,杨烁还对他冷嘲热讽“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杨雨辰走路累得不行还要一边听爸爸在耳边训,自然是委屈得不行,但是杨烁也没有安慰他。叠衣服的时候,也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咬牙切齿,丝毫不给儿子留面子。

很多人对杨烁的教育方式表示无法理解,好意提醒这样对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会自卑和胆小”长此以往对于他的成长十分不利的忠告。

杨烁自己说过,他和儿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事情上,他和孩子根本无法共情于“共识”。节目中的高原地区本就容易导致呼吸困难,他也没有顾及孩子的身体,就让杨雨辰在坡道上折腾了好几次。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共识中的识是一种亲历者思维,大人在成长的经历中,也或多或少经历过和孩子境遇相同的事情,当你对孩子进行提问的时候,过高的姿态和过于较真的措辞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唯恐自己给不了父母满意的答案。

而对于孩子来说,共识的识,则一定需要和家长的识是相互和一致的。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笨,经常和他说:“刚刚教过你的题目,这么简单还不会,你是不是笨啊?”

题目的简单,对于有着长足社会经验的家长们来说必然简单,那么孩子呢?如果你换一个方式向孩子提出问题呢?告诉他“刚刚教过你的题目,我发现你解出的答案和爸爸妈妈的不一样,要和爸爸妈妈一起重新做一次,看看是为什么不一样吗?”

我们家长一定要记得,提问和倾听一样重要。善于倾听,积极引导。如果从我们自身都没有发现你的提问其实是错的,还能想要孩子给你什么回答呢?

场景化提问,让家长和孩子走得更近

了解了和孩子之间共情于共识的重要性,回头再看看家长们的提问,还有什么问题?

几乎每天都会有家长们问孩子:“你今天学了什么啊?看似从逻辑上没有什么问题,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也没有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过于抽象,孩子还理解不了。甚至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表现不够好,最终也不愿意回答。

这时候,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越大,和家长之间的分寸感就会越强,沟通的差异也越大了。他不再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也会和我们进行争吵和辩论。

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晚上9点以前回家,而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则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晚一点回来。如果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大,一时难以协调,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可以率先分析问题,并且提出问题。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在《提问》一书中这样写到:提问是认知的双向过程,以提问的方式与自我有效互动是高阶的沟通。同时,套用书中场景化的提问技巧,我们会发现,和孩子之间的一问一答,其实并不难。

当然场景提问分为两种,其一是抵达现实场景,当我们询问孩子:你今天学了什么的时候,添加上更加具象的场景,如美术教室、数学课、体育课、夏令营的科技馆等等,一方面是聚焦了孩子的思维,再一个就是场景作为背景信息的集散地,反而会加强沟通的情感信息,使得碎片化的记忆得以凝聚。

在书中,杨澜写下了一段采访著名钢琴大师郎朗的片段,当时的提问,就是从特定的场景出发的。

她用你还记得记忆深处的家是什么颜色的吗?成功将朗朗带回了那个9岁孩子在生活重压之下,努力寻求突破的原点。情感所及之处,朗朗的回答必然是深刻和有意义的,彼时的人们也是愿意倾诉自己,敞开心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提问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更多开放性和鼓励的提问,带给孩子的一定是积极向上的情绪。

孩子能否做出值得赏识的事,需要家长以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同时孩子正确的行为能否第一时间得到最及时的赏识,更需要家长的发现和肯定。同时以信任为前提,孩子才肯向家长倾诉,家长才有倾听的机会,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推荐阅读

《提问》

杨澜

果麦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原标题:《如何通过提问与孩子积极沟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