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征医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
今天是人民海军71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全面梳理和回顾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的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
寒冬已经过去,春回大地、山河无恙,感谢勇敢逆行的白衣战士。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与新冠疫情的对决中,医务人员闻令而动,逆行武汉。2020年1月24日,长征医院首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员逆行武汉前线。2月17日,第二批勇士又奔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他们顽强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用热血践行誓言,用勇敢无畏书写历史,用责任担当镌刻人生精彩与辉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战斗已打响,我们必须冲上去”“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让我去”“我是党员,我先上”……接到援鄂命令之后,请战书雪片一样飞到各级党组织。除夕夜,医院领导、科主任的微信群里,闪现的不是恭贺新年的祝福与问候,而是一条条报名驰援武汉疫区的请战书。
他们中,有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阻击过禽流感,具有丰富防控治疗传染性疾病经验的老兵再一次挺身而出;还有参加过汶川地震、“和谐使命”等重大医学任务的中坚力量站了出来,一大批文职人员、聘用制人员站了出来,后来居上的“90后”“95后”也站了出来……
危急时刻,党员先行,让党徽闪闪发光。疫情发生以来,援鄂医疗队队员们连续奋战,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率先垂范,共青团员和普通群众中也涌现出大批思想积极、冲锋在前的积极分子。令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徐正梅感动的是,执行任务8天后,临时党支部共收到31份入党申请书。队员们在前线夜以继日地奋斗着,更被周围的党员先锋模范鼓舞着、激励着、感染着,从内心深处想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抗击疫情的武汉战场,长征医院4名战“疫“勇士火线立功、火线入党!他们中有多次参加重大任务的经历,而火线入党的队员都是首次“上前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中的承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我是军人,有战斗必须上!” 参加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的麻醉科徐海涛,1月24日凌晨四点半,背起行囊,与战友一起奔赴武汉,直抵核心战场。从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转战到火神同医院ICU,徐海涛横跨多个领域、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被大家称为ICU里的“万能医师”,在战“疫”火线立功。
徐海涛教授和同事进行气管插管“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人民军队和人民军医,这是人民海军的职责,也是我们必须担当的使命!”徐海涛说,能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而战斗,是我一生的荣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在火神山医院ICU病房里,一场特殊的火线入党仪式正在举行。正在岗位上的急诊、重症医学科刘怡琳护士面向视频中的鲜红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热血沸腾的感染科魏博,感受到了铮铮誓言背后的责任。他说:“在这种特殊时刻能够火线入党,我们倍感光荣、倍受鼓舞!我们将高擎党旗,牢记初心使命,以更高的标准在抗‘疫’一线顽强拼搏!”
“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火线入党队员神经外科李金燕的话,道出了预备党员们的心声。
火线入党“我身边的战友有许多都是党员,在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责任担当、不畏艰难的精神,所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成为其中一员。”1999年出生的吕蓉是医疗队最小的队员,她激动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催人奋进。
54岁的急救科袁郑是赴武汉支援任务期间第一个申请入党的,接到命令之时,她克服家庭困难和身体疾病,毅然选择出征。“无论组织是否批准,都不会影响工作热情。组织考验我的时候到了,这是渴望成为一名党员应该具有的觉悟。我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骨干冲锋在前、敢打硬仗,危难之间显身手!
“领导干部也要冲到最前线,参与一线值班和保障。”徐正梅副院长坚决响应临时党委号召,排进值班、进入病区,参加一线洗消护工作。“领导干部在一线,既是为了缓解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接管更多病区,更是为了获得最精准的疫情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除夕接到任务时,消化内科宁北芳刚带着家人抵达广州开始假期。“坚决服从命令!没有困难”她立即买票带着全家人回到上海,“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必须站出来,顶得上去,勇于担当。”
出发、去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工作;作为军人,保家卫国是职现使命。更何况疾病肆虐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这里有我的父母亲朋,我的兄弟姐妹,保卫他们就是保卫武汉,保卫武汉就是保卫中国。”内分泌科孙亮亮,去年9月刚刚完成大船保障任务,在得知疫情后的第一时间就向医院请战。2月17日随医疗队抵达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
“等你回来,我们就结婚……”本来要做5月最美新娘的器官移植科李艳华,因为新冠肺炎疫情,2月17日奔赴武汉一线。“这是身为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内科医生,帮助患者渡过难关,是我们的职责。”17年前,非典疫情来袭时,风湿免疫科医生殷健还在考大学参军,当年前辈们奔赴小汤山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17年后的今天,他追随前辈们的脚步,成为和他们一样的战士!
出征!与家人告别转身的瞬间,许多队员的眼眶都湿润了。纵使心有万般不舍,“既已前往,必须全力以赴!”
“我们冲锋的地方,就是战场”
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斗,更是一场勇气的较量。
重症监护室是与疫魔交锋最激烈的战场。在这里,长征医疗队员个个是战士、勇士。
一个个重症患者成功治愈的背后,是无数个过硬团队殚精竭虑的付出。
火神山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由长征医院重症医学、呼吸、麻醉、心内、肾内、消化和感染等7个科室的12名医生组成。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6岁,临床工作时间平均22年,7人为研究生导师,执行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堪称“重量级团队”。
这个“硬核”的医疗团队的李文放、张家友、徐海涛、吴俊、唐昊等专家,在第一时间攥指成拳,成为战“疫”一线冲锋陷阵的战斗队,将一个个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李文放教授在ICU工作经历过非典,去过汶川地震救援一线,李文放直言,此行挑战是他在外执行救援任务最长、难度最大的一次。自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以来,李文放一直坚守在重症监护室“红区”。从最初进驻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第一天,医护人员就见证了这位重症医学专家的血性胆气。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里的重症监护室暂没有负压环境,为患者进行插拔抢救时,飞沫很容易喷射到脸上。那天,12名危重患者被转运到这里,一名患者心脏骤停。此时的李文放快步上前,手握人工球囊,插稳鼻导管,在距离患者不到20厘米的地方,及时将氧气一点点打进患者的肺里……
这里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每一天都是背水一战。
唐昊教授和同事在为患者进行治疗一天晚上,刚刚接班的呼吸内科唐昊就听到呼吸机持续报警声,提示气道压力升高,分钟通气量降低,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这里收治的病人全都 是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多数是老年病人,基础疾病多,病情重,每个人病情变化大。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唐昊判断患者气道内有阻塞,最大的可能是脓性分泌物或者血凝块,阻碍了氧气的吸入,会让患者滑向死亡的深渊,只有通过支气管镜才能解除阻塞,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
但这一救治过程要在高浓度的病毒气溶胶环境下完成,操作风险与插管相当。不同于插管的速战速决,纤支镜操作有时会暴露在感染环境下超过半小时。尽管面临极大的风险,但唐昊毅然选择了挑战。在吕游医生的密切配合下,唐昊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气管镜检查,果然发现患者气道内大量脓血性粘稠分泌物,于是在气管镜下快速进行了清理,患者的氧饱和度很快回升至96%。
一切为了生命同样勇往直前的身影,也出现在长征医院支援湖北光谷院区。
“医生,重症监护室里29床的朱老先生血压不稳定,不能进食,神志不清,打针不配合,好不容易打进去的针管也被他自己拔掉了”。一大早,刚进入病区,值班护士就过来“投诉”,麻醉科医生邹最紧急进入“红区”。
80岁的朱老先生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肢体蜷缩,进食困难,多次把外周静脉留置针自行拔出。患者还伴有冠心病、房颤、新冠肺炎、低氧血症等疾病,随时有生命危险,深静脉置管输液势在必行。
由于患者不配合,头部及手臂的扭动会导致颈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困难;而且患者不肯佩戴口罩,呼出气中存在新冠病毒,上半身深静脉操作容易造成医务人员感染。
邹最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其他医生的配合下,采用B超引导下,成功为患者进行股静脉穿刺,病人的指脉氧饱和度由入院时的90%上升至98%。这天,邹最一直留在病人床边观察……
冲锋,意味着危险。“越是危险,越要做好表率。”转战火神山医院时,面对科室第一次插管操作,急救科医生何超不惧危险,主动请缨,在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后,凭借过硬的本领,顺利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敢打硬仗,给患者带来希望
在军队支援湖北的多个定点医院中,光谷院区建成最晚,收治的老年患者更为集中。最忙时,医院每隔10多分钟就要完成一名患者的接收分诊和病房运送。
“根本记不住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时间概念永远只有马上、立刻……”进驻医院后,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和团队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负荷的忙碌状态,只为尽快收治病人。
谢渭芬教授在和患者谈心“完整准确地记录病历,不仅是对病人负责,更是对医疗救治工作负责。”谢渭芬每天都要督促一线医生认真记录病历,为掌握病情、总结经验、科学防治提供可靠资料支撑。他带领医疗队员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采取综合诊疗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在光谷院区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高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比例高。不少是从敬老院、福利院转来的,往往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器官衰竭等基础性疾病。有的患者入院就发生“炎症风暴”,病情急转直下,危及生命。
所谓“炎症风暴”现象,形象地说是因炎症因子在体内形成风暴式袭击,袭击不限肺部,还会扫荡心脏、肾脏、肝脏等,短时间内引发全身多脏器衰竭。
谢渭芬教授是国内消化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次遇到的是“劲敌”。他瞄准阻断炎症因子风暴和改善患者肺纤维化这两大难题,与另一名知名院士密切合作,实行新的治疗方案。抑制了“炎症风暴”的复制,41例接受新方案治疗的重症患者,取得初步疗效。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一名80多岁的重症老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还有冠心病、房颤、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谢渭芬组织全科进行病历分析,迅速给予抑制炎症因子、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几天后,老人氧饱和度由入院时90%上升到99%,意识也得到较好恢复。
战疫中坚,岐黄亮剑。在光谷院区,47岁中医诊疗专家组组长的岳小强,就像一味“行走的安神剂”,他推出的一系列“光谷中医方案”,让患者看到了希望。
岳小强教授为患者搭脉岳小强从中医视角,创新性地将新冠病毒感染疾病分为早期、进展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提出早期湿遏卫气、中期湿困肺脾与湿热蕴肺、极期痰毒闭肺、恢复期气阴两伤或肺脾气虚兼余湿未清的辨治思路。针对不同时期的患者情况,先后推出了“光谷救难方”、“光谷济生方”、“光谷复和方”等特色制剂,而这些良方也成为光谷院区新冠肺炎诊疗的“王牌”之一,全院85%以上的患者都在服用,住院患者的中药汤剂使用率高达99%。他还开展了八段锦健身、自我点穴按摩、静坐调息吐纳等一系列综合干预方案,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总体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新冠”也需“心药”医。在光谷院区,有不少老年患者对新冠病毒存在心理焦虑。对此,医疗团队针对性地开出一张张“心灵处方”,让亲情温暖病房,让阳光照进心房。医务人员在光谷院区各科室走廊设立“心灵寄语墙”、绘制“许愿树”、张贴“爱心卡”,在防护服上描画卡通图、撰写励志语、粘贴姓名牌,印发《心理医生给患者的一封信》,公布了医护人员的电话和微信,让患者“提意见”“说心里话”,有了倾听平台,医患关系更融洽了;还组织轻症患者适度开展一些文体活动,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希望。“必须战斗到彻底消灭生理、心理两个病毒的最后一刻,我们才会鸣金收兵。”谢渭芬说。
“铿锵玫瑰”在抗疫战场上绽放
危难时刻见真情。在前方战"疫”的日日夜夜,护士方阵里都有成串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感动的让人落泪。
“一进‘红区’,哪有时间考虑怕不怕?腿不停地跑,手不停地干,脑子不停地转。只有一个念头:抢救生命。”每逢有重症患者需要紧急施救,神经外科护士长张婷都毫不犹豫地迎上去。她们接触病人最频繁、工作最琐碎、任务最艰苦,被污染的危险几率也最高。每人在“红区"里,每天要来回输液液体200多瓶,每天要穿梭于各病房100多趟,每天要行走二三万步,她们既是护士,又是护工。
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军医也是肉体凡胎,也食人间烟火,但只因人民把我们养育,需要的时候,以命换命都在所不惜。这是我们坚定的信念。”
那天,在重症监护病房,“硬核”护士长陈静,在紧急护理一名呼吸衰竭的病人时,防护面具上被病人咳出的飞沫污染。陈静耐心地为患者测完体温后,才仔细清理污物。看着患者一脸歉疚,陈静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们的任务是照顾好你。你的任务是好好养病,早日出院!”
护士长陈静用自己的“唠叨”守住队员防控的安全线爱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的。那天,陈静给一名患者喂饭,病人突然呕吐起来。她一边安抚患者,一边拿出床下的脸盆,倒上温水,一点点为患者擦拭干净。眼泪噙在那位患者的眼眶里,尽管身体很虚弱,他仍伸出大拇指为陈静点赞。后来,这名患者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好。每次见到陈静,他都会笑着说:“见到你一次,身体就好一次。希望护士长多来啊!”
“抢救!”“心肺复苏”“插管,呼吸机,麻醉机准备……”这是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时常会发生的抢救场景,每次抢救都是一场生死之战。死神在那头拉扯着患者,医护人员在这头和死神决战,一点点将患者拉到拉回来,用专业知识、血性、坚强的意志,不到最后一刻,医护人员绝不放弃!
重症监护室护士孙青至今记得那一次抢救。抢救时心脏按压非常耗体力,她的个子小,床边抢救机器又多,为了给患者争取时间,她只能跪在床上进行按压。1、2、3、4、5……看着监护仪上他的心率由0变成111,那一刻孙青不由长舒了一口气,脸上尽是欣慰满足的笑容。
孙青鼓励患者正如普外科冯蓉蓉在日记中写道:“从进入病房的那一刻,我的紧张一刻也没停过。但在使命面前,我唯有将‘害怕’放下;在危难面前,将‘担心’搁下!”
王家美护士长是第二批援鄂队员在武汉抗“疫”一线,她所在的光谷院区感染三科同样以中老年患者和危重症患者为主,给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喂水喂饭,给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更换尿不湿,给病情危重的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在病房她宛如定海神针,急而不慌、忙而不乱,带领护理人员有序开展工作。
每天在穿防护装备的病房里,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帮这个护士妹妹检查下护目镜戴没戴好,帮那个医生看看防护服与口罩之间有没有缝隙。她就像那齐天大圣,目光敏锐,明察秋毫,总能发现细小的问题。每个人都要在她眼前过一遍,才能安心的进入红区开始工作。她总说:“咱们出来几个人,就要安全的回去几个人,一个也不能少!”
她们中,还有诸多人生中“第一次”:第一次匆匆剪断长发、第一次逼着自己吃中药、第一次穿成人尿不湿……她们是一批让人刮目相看的“90后”小美护,平均年龄25岁,最小的出生于1999年。“我们虽然年轻,但我们经验很丰富。”
“就像很多人说的,17年前的非典,是所有人都在保护我们。现在该我们来保护大家了。”“90后”ICU 护士余可说。
经此一疫,“90后”迅速成长“凌晨5点接到任务电话就开始买票,叫醒还在熟睡中的父母,把刚放到家中的生活用品又重新打包,在火车站匆匆告别,安抚父母让他们不要担心,前往更需要我的地方。”张子轩说,早上7点坐上离开家乡的高铁,此时,距她到家还不满48个小时。“没有国,哪有家?如果大家都只想自己,那何以配得上白衣天使这个称号。”这个“95后”姑娘动情地说。
“只要需要我,我就可以!”当听到驰援武汉任务时,呼吸内科的“98后”姑娘徐文清丝毫没有犹豫。
赵彤彤早已剪掉多年长发,刮掉了鬓角的头发,只是为了不给病毒留下丝毫空子。如今,防护镜和口罩已在她脸上“写下”最美符号,“那又怎样呢?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战胜疫情!”
在这场武汉保卫战里,还有一批专业技术聘用人员,他们占了医院赴鄂医疗队总人数的60%,他们不是军人,却有着军人的血性和担当,他们不着制服,却用白衣当铠甲,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前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战疫天使的睡姿令人落泪除夕夜出征的护士葛亚芳出生于1996年,在武汉抗“疫”一线她扮演了三个最美角色——孝顺乖巧的女儿、专业成熟的护士、活泼可爱的小女生。
她说,这次来武汉只告诉了爸爸,“没有告诉我妈,怕我妈受不了,那会刚好给我爸打电话,我妈就在旁边,然后就听见了,我妈才知道。”
如今,葛亚芳已和战友在武汉ICU奋战二个多月,穿上防护服,就像披上了战衣,成为抗“疫”一线的战士,细心、周到地照顾着每一位患者。
脸上的勒痕是她们最美的战疫标志她们诠释着使命至上的忠诚担当。在她们发回后方的照片上,每个人不约而同地出现过这样的自拍——卸下护目镜的脸上,勒痕清晰可见;摘下乳胶手套的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她们默默地用真爱真情真心为病人疗伤。
狭路相逢,筑起“上海堡垒”
医疗队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一线,努力拼搏,忘我奉献。在8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长征医院医护人员义无反顾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用生命为人民健康构筑起了一道阻击疫情感染的坚实防线,筑起坚强的“上海堡垒”。
春节前夕,医院发热病人爆发式增长,比平常增长了近6—10倍,最多一天达到140多人。
发热门诊是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工作人员被要求集中居住管理。收到集中居住管理的通知后,内分泌科汤玮副教授匆匆拿了两套衣服,背上包就出了家门,把两岁的孩子留给了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照顾。
24小时工作的医院发热门诊在发热门诊,医生24小时在岗在位,几乎不能从凳子上站起来,穿戴闷气的防护服,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身边是咳嗽和呕吐的患者。可是对医护人员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的考验是,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强,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果漏诊了患者,可能导致他们错过早期治疗的时机,导致传染源没有得到及时控制而使更多人感染。
这种压力感迫使汤玮副教授对每一例患者反反复复思量,不敢有一丝懈怠,下班后仍然会一遍一遍复盘诊治过的患者情况,把典型的患者和疑似的患者逐一在群里讨论,总结出接诊人群的特点和诊疗注意事项。
与时间竞速,与疫情赛跑。为确保发热患者尽快拿到最精准的报告,影像科时刻严阵以待,精细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像异常信息。
影像检查成为是否确诊的重要标准“放射诊断科是直接面对病人,正面遭遇‘敌人’的最前沿,是发热门诊的最后一道防线,患者拍摄胸部CT片,如果符合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我们就会提示临床医生,追问其流行病学史,为筛查新冠肺炎患者再守一道防线。”长征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刘士远教授这样说。
发热门诊CT是影像科的核心重点区域,由于直接接触发热及疑似病例,被动感染机会很大,但全科人员主动报名参加,许多人一干就是半个月!他们组建发热门诊技师先锋团队,三人一组轮番上阵,不但要完成CT检查,还要完成感控消毒的每一个步骤,保证“零感染”。
“感谢医生护士,要不是你们,真不知道会怎样!” 1月27日晚18时20分,长征医院感染科隔离病房首例患者在医护人员护送下登上了上海市公卫中心的负压转运救护车。此前4天,在感染科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精心诊疗下,该患者体温已逐渐恢复正常,呼吸道症状和全身不适感都已经完全消失,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赢得患者的赞誉和感谢之声。
感染科病房是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隔着防护服,虽然不知道医护人员谁是谁,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幕让在场的医生护士为之动容。
上海“抗疫战”一打响,长征医院立刻统筹安排,迅速成立救治团队。用4天时间建设感染科应急隔离病房,建立优化处置疫情全流程。隔离病房于1月23日投入使用。期间,共收治了23例患者,其中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1例疑似患者。
大年三十晚上,感染科收治第一例高度疑似患者。没时间回味“紧张”,杭小锋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刻,穿上隔离防护装备,冲进了隔离病房,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面对的都是疑似病人,吃住在医院,连轴工作了整整十四天。而这一晚,在家中七岁的孩子和怀着二胎的妻子,在等着他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
“我是一名人民军医,更是一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义不容辞。”杭小锋说。眼里泪花打转的妻子说道:“家里有我,你放心去吧,照顾好自己……”。感染科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不眠不休,为患者赢得生机。“医生有多重要,护士姐妹就有多重要!”护士长皇慧丽说,科里有许多90后姑娘,都是爸妈掌上的明珠。可是她们瞒着家人,没有任何犹豫,毅然冲上了第一线。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在隔离病房工作,鼻梁和脸颊都被勒破了皮、被汗水湿透的隔离衣、沉甸甸的尿不湿,走出隔离病房后累得腿都打颤了,她们却毫无怨言,因为她们都是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当病房收治第一例高度疑似发热病人时,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是忐忑的,但是每个人眼神都是坚定的”护士李晗说,我们是专业的团队,我们不怕!
众志成城共筑防疫坚强堡垒,我们迎来了抗疫攻坚战的胜利。
微信发布
作者|王根华
监制|夏继山
编审|王丹琳
编辑|方梅兰
主管|长征医院政治工作处
原标题:《长征医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