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吉思汗创立的军队凭什么纵横世界?

2020-04-24 19: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成吉思汗军事改革“十论”

历史上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主要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的不破金身被一个草原部落踢翻在地——蒙古人,而能够摧枯拉朽一般横扫中原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军队是第一个。

不过,成吉思汗所创蒙古骑兵留下的纪录还不止这个。这支军队只有10万~20万人,却大杀四方,连续荡平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对手(比如花剌子模40万人,金国上百万人),甚至席卷西欧。在西方,蒙古人被称为“鞑靼人”(Tartars)。什么意思呢?Tartars一词源于Tartarus,即希腊神话中的地狱。

西方的亚历山大,东方的阿提拉,都建立了赫赫伟业,但他们死后,远征霸业戛然而止。但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孙们继往开来,取得了更大成就。拿破仑后继乏人,于是叹道:“我不如成吉思汗。”

蒙古帝国的伟业,离不开成吉思汗,离不开他的军事改革。

为蒙古征服世界的并非蒙古骑兵?

成吉思汗麾下究竟有多少蒙古骑兵?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称汗,拥有千户95个,加上1万人中央嫡系部队(“怯薛”),总共约10万人。当然了,也有人统计过其他七七八八的小股蒙古军,但不论哪种统计结果,蒙古骑兵的总数都没有超过20万人。

蒙古青壮年就这么点人?

确实,这已经是成吉思汗能够动员的最大兵力了。要知道,成吉思汗规定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都有出征义务,几乎创造了历代服役年限最长纪录。

蒙古骑兵再厉害,就算每仗必胜,也不可能没有伤亡,所以人总会越打越少。那么,这20万人怎么撬动“地球”?

可事实已经摆在那儿,“地球”确实被草原帝国撬动了。一仗仗打下来,成吉思汗麾下的部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打越多。能解释所有疑问的答案就是,不断加入成吉思汗帐下的是外族军队。

极少有游牧民族首领像成吉思汗那样敢对“外军”放胆使用,收编得那么多,控制得那么好,发挥得那么棒。到后来出征,“外军”比蒙古兵多出几倍是家常便饭。比如木华黎指挥的十提辖中,蒙古骑兵1.3万人,其他8.7万人都是来自外族的杂牌军。攻打忽毡(今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首府纳巴德)内城时,蒙古兵2万人,“外军”竟有5万人。

如果以为这些杂牌军战斗力很差,那就错了。实战中的情况是,蒙古骑兵尚未出动,一切都摆平了。《中国历代战争史》写道:

“在长期远征中,多数围城流血之役,皆用此等异族所签之军,蒙古兵数未见减少,所谓胜敌益强。此种善于组织运用被征服之民族或国家之新军,实为蒙古虽远征而日益强大的主因之一。”

“借力”这种事,其他游牧民族很少用,所以只能窝在草原。

比勇武更重要的东西

成吉思汗和其他游牧民族首领相比,有不少相似的气质,如勇武、霸气、残忍等,但成吉思汗与他们也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大视野、大智慧、大谋略。《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曾把亚历山大与成吉思汗进行比较,结论是亚历山大只有当成吉思汗学生的份。志费尼是这样说的:“说实话,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时代,他会在使计用策方面当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城略地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莫如盲目地跟着成吉思汗走。”

其实,游牧民族之前经常把中原军队打得满地找牙,但总给人以匹夫之勇的感觉,而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骑兵完全摆脱了这一刻板印象。《中国历代战争史》评论:“蒙古兵宁用诈术破敌,而不常使用兵力。此辈并不以挟勇自负。”蒙古骑兵经常使用箭雨打击、两翼包抄、佯退、口袋阵等战术,而且屡试不爽。

这些路数不算新鲜,其他游牧民族也用过,蒙古人只是运用得更出色,发挥得更完美。成吉思汗真正的过人之处在战略上。统一蒙古称汗后,成吉思汗很少亲临一线指挥,而是坐镇大本营掌控全局,制定战略。临死前,成吉思汗还交代了“联宋灭金”的战略。在成吉思汗的战略指导下,蒙古军队在战役和战术上偶有败绩,但很少在大方向上犯错误。《罗马帝国衰亡史》写道:“蒙古远征军之所以成功,并非靠其优势兵力,而是靠其独特之战略。”《元史》对成吉思汗是这样描述的:“帝深沉而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

成吉思汗是古代征服者中最长寿的人,“秘方”是什么?

世界征服者们威风一时,但寿数似乎都不高:

亚历山大,33岁;

阿提拉,47岁;

彼得一世,47岁;

…………

作为国家领袖和军队统帅,特别是世界征服者,精力再旺盛,如果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只有一种下场——累趴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匆匆走完人生历程。上面这些世界征服者之所以英年早逝,与身心过于疲惫有很大关系。

与其他世界征服者的同行们相比,成吉思汗活了65岁,几乎是寿数最高的。他能活这么久,得感谢自己的一个英明创举——创设“参谋部”。

1204年,成吉思汗下令组建一个特殊机构——“扯必儿”。这是蒙古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参谋部”。开始,成吉思汗兼任总参谋长,直接听取这个智囊团的建议。随后,成吉思汗用2年时间就统一蒙古高原,该参谋部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称汗后,成吉思汗事务太多,无法抽身,只能卸任总参谋长,授命忽必来接掌。成吉思汗对忽必来说:“以后军事汝皆长之。”

很多人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忽必来。忽必来可不是等闲之辈,乃成吉思汗帐下著名的“四狗”之一,与哲勒蔑、哲别、速不台几位强人平起平坐。成吉思汗对忽必来说过这样一句话:“凡刚硬不服之种族,汝皆服之。汝与哲勒蔑、哲别、速不台四人,如我之猛犬,临阵以汝四人为前锋。”

一般认为,参谋部是德国人发明的,其实拿破仑在德国人之前,而成吉思汗又在拿破仑之前。所以,日本军事家说,成吉思汗的这个参谋部比拿破仑还早600年。

有了“扯必儿”这个好帮手,成吉思汗就可以不管战役、战术之类的细节,更不用到一线指挥,而是专注大局和战略。相比之下,亚历山大就累死了,什么都要管。作为统帅,亚历山大居然像普通战士一样冲锋陷阵。亚历山大还在头盔上插上白色羽毛,这固然能鼓舞士气,但也等于告诉敌人——“我在这里,有本事来砍我啊”。结果,亚历山大多次负伤,其中一次被敌人投枪刺入护胸甲,头盔也差点被对方战斧劈裂。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说,亚历山大之所以英年早逝,和他考虑的事情以及受过的伤太多有很大关系。

班长带兵无能,带妻子、孩子一起去死!

如果你发现自己手下的班长不合格,怎么办?

最严重的选项,大不了撤掉不让他干了呗。

这算运气好的,要是这类班长穿越到成吉思汗帐下,那就大大的不妙啦。成吉思汗发话了:

“其善将十人者,堪以十人委之;第若十人长(班长——笔者注)不知驭其小队,我则并其妻子一同处死,在十人中别选一人代之。”

换句话说,如果班长当得不合格,不仅自己小命不保,连妻子、孩子也得跟着去死。

既然当班长风险这么高,那还是老老实实做小兵吧。对不起,当小兵也好不到哪里去。成吉思汗应该不了解商鞅变法在部队搞“连坐法”的事,却心有灵犀地在军队搞起大同小异的“链锁制”:十人队里有人逃跑,十个人全部处死,以此类推。

游牧民族勇则勇矣,组织性、纪律性却不太好,如果遇挫,往往四散奔逃,就此散伙。成吉思汗领导下的军队,不仅纪律极严(当然不是指秋毫无犯那种纪律),而且执行力非常强。即使是将军违纪或犯错,成吉思汗也只需派出一名下级官吏,就能把对方人头带回。《多桑蒙古史》写道:“对于将校之有过者,只需遣派一微贱之臣民,已足惩之。此将虽在极远之地,统兵十万,亦应遵守使者所传之命。若为受杖,则应伏于地,若为死刑,则应授其首。”在各条军纪之中,“链锁制”是最重要的纪律,于是军队被强制性拧成一股绳,同生共死,战斗力极强。

前面说成吉思汗抓大放小,一般只看大局,管方向,定战略,那他怎么会对最基层的班一级组织如此上心呢?

有句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蒙古军队完全是以“十进制”编组而成,“十人班”是基础,相当于金字塔的底层,要是打得不牢,整个军队就会松松垮垮,终有滑坡塌陷之日。

塞北雕弓与蒙古弯刀,西方人服了

形容一个人没见识,中国人至少发明了两个成语: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夜郎自大”。以之形容蒙古骑兵碰到的西方骑士,则恰如其分。

13世纪,西方热衷的是堂吉诃德式的骑士决斗。骑士们自信满满,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斗士。然而,碰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后,他们立即改变了看法。

欧洲骑士擅长近距离格斗,可惜蒙古骑兵基本不给他们这个机会。也许你会说:英国长弓不是挺有名吗,欧洲人难道不知道用来对付蒙古人?英国长弓的确不赖,但洋人的长弓与蒙古的塞北雕弓一比,就给比下去了。还是用数据说话:英国长弓拉力为80磅,有效射程230米,而塞北雕弓拉力为166磅,射程320米。蒙古人的弓厉害,配套的箭也不含糊。欧洲骑兵喜欢穿锁子甲,裹得跟粽子似的,头上还扣个桶似的帽子。有了这个标配,刀剑砍劈确实拿他们没辙,但箭能射进去。蒙古骑兵专门为欧洲这种重骑兵量身定做了特殊的箭头——重而狭,可以找缝隙钻进对方身体。法国的东方学者里夏尔认为:“作为进攻性武器,蒙古人的弓弩明显是最可怕的。”

当然,蒙古骑兵也不是只会躲得远远的放箭,因为贴身肉搏不可避免,所以其近战武器也相当考究。短兵器为弯刀,长兵器为带钩的矛或枪。刀是吸收阿拉伯弯刀的优长打造而成,之所以设计成弯的,是为了砍进敌人身体后不至于陷在里面一下子拔不出来,劈到铠甲等硬物也不至于被震飞。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说:“塞北雕弓跟弯刀一起使用,蒙古骑兵拥有威力强大的武器。”欧洲骑兵近战用的是直剑,特点就一个字——“沉”,如果击中对手,杀伤力确实大,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速度慢,碰到硬物还可能震断。蒙古骑兵的长矛或长枪为什么要设计成带钩的呢?不仅可以把对手钩下马来补上一刺,且矛头或枪头因钩子阻挡不至于刺入太深,方便拔出再战,可谓一举两得。

蒙古骑兵攻击厉害,防御也不错。他们往往身披一件生丝制作的衣服,即使被敌箭射中,也很难穿透,箭头会和衣服一起插入伤口。因为有了丝衣缓冲,造成的伤害不会太大,医生只需把丝布往外拉,箭头就会一起带出来。可见,这种衣服已经初步有了现代“防弹衣”的功能,可称之为“防箭衣”。

技术,技术,技术

鸦片战争后,“以敌为师”向对手取经,已经是明摆着的趋势,但晚清朝廷扭扭捏捏,裹足不前。同为游牧民族出身,晚清的八旗子弟们大概忘记了成吉思汗的开明与开放。

成吉思汗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骑兵这个兵种。成吉思汗的骑兵厉害,但对手也不傻,谁会跟蒙古骑兵玩野战?躲在城墙后面多安全。据《来自蒙古的旋风》记载,蒙古骑兵“在高大的城墙面前表现得不知所措”。显然,如果仅靠骑兵,成吉思汗的征服霸业只能停在高墙之下。

成吉思汗找到唵木海,两人有一段对话:

“攻城略地,兵杖何先?”

“攻城以炮石为先,力重而能及远也。”

成吉思汗深以为然,于是任他为炮手,并让他挑500人做徒弟。后来,成吉思汗还对木华黎说:“唵木海言,攻城用炮之策甚善,汝能任之,何城不破?”

打了胜仗,成吉思汗喜欢杀人(俘虏),比车轱辘高的男子都难逃厄运,但有一种人他舍不得杀——工匠。在进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成吉思汗俘虏了不少工匠,并进行了特殊安排—— 一部分送回后方,进行武器装备的生产;一部分随军打仗,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城射炮之类。西征时,蒙古军队得到的工匠就更多了:在撒马尔罕,得到3万人;在花剌子模城(蒙古人称玉龙杰赤,即今土库曼斯坦西北的坦乌尔根奇),更是得到10余万人。

这些技术工匠中,成吉思汗最重视制造和使用火炮的技术人员。1214年,成吉思汗授权木华黎选调500人,组建了蒙古第一支炮兵。其中,一种炮叫“回回炮”,重150斤,“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八尺”。这支炮兵部队用于攻城战的军械齐全,不仅有抛石器、铜制火炮、火箭发射器,还有火焰喷射器等。日本军事专家甚至认为,成吉思汗800年前就首先使用了凝固汽油弹。蒙古西征时,少见多怪的欧洲人被成吉思汗的武器库吓坏了,传言“蒙古军队用吞云吐雾的怪兽开路”,其实就是火石炮。

成吉思汗在有生之年没能灭掉金国,儿孙们在他去世8年后实现了其夙愿。金国也是游牧民族,对蒙古骑兵不会太落下风,怎么就给灭了呢?金国国主哀宗自己给出了答案:“北军所以常取全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我实难与之敌。”“中国技巧”嘛,主要就是炮。

推荐阅读:《兵道 : 这些军队如何改写历史》

 

许述,罗耳闻 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