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防灾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时刻准备着

郭晓如 王山
2020-04-22 11:0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日本民众在面对天灾时的镇定有序与他们平日里重视防灾宣传及教育不无关系。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早稻田社会创新研究会(WSIC)的易思实验室(EASI Lab项目)、社区防疫互助网络(CAN计划)合作推出日本防灾教育系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持对灾难的关注和想象力?本篇将介绍日本的“地震日常”项目,如何把防震理念清晰易懂地传递给公众。

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让人措手不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就像身边的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发生。

根据日本气象局的数据统计,每年在日本及其周围地区发生5级或以上的地震,平均有140次。对于日本来说,地震并非紧急的特殊情况,而是日常事件。因此,要把地震当做日常事件来看,需要在生活中时刻准备着。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提倡每个家庭日常储备7天的防灾用品。图片来自日本消防厅

什么是“地震日常”?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7.3级)中,死亡人数超过六千。亲眼目睹了地震带来的破坏景象后,出生于1970年代的日本著名设计师寄藤文平感到痛心,他希望从惨痛的经历中总结出防灾经验。 

在听了167位亲历大地震的故事后,寄藤文平深刻意识到普及日常防震知识的重要性,他决定从撰写防灾相关的书籍开始行动。2007年,他设计的第一本防灾读物《地震日常笔记》出版后广受好评,他把受访者提到的防灾经验以细腻的插图形式呈现出来,让凝重复杂的话题变得易懂易读。

然而,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9.0级)悄然来临,继而引发的海啸、火灾等导致更多的受灾者。据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据,死亡人数达15899人。

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一再出现?防灾再次成为日本社会的焦点。

寄藤文平和他的伙伴希望将防灾知识进行商品化推广,他们认为防灾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于是,围绕着“地震日常”(即对于地震,抱着的心态并不是“如果”,而是“总是”,365天的防灾日常),他们开发了各种商品,建立网站,并在全日本各地展开推广。为了向更多人传递“把地震当作日常”的理念,他们也积极和日本各地的企业及组织合作,发行更有针对性的防灾指南。

就这样,“地震日常”被打造成了一个独立品牌。他们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防灾书籍。

“地震日常”出版物

 

由地震日常项目组编著,寄藤文平绘制插画的《地震日常笔记》(2007年出版)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和其他的防灾手册相比,2007年出版的《地震日常笔记》总结了一些独特的防灾经验。

比如其中一条经验是:“在发生地震时,比起防灾袋和头盔,每天和周围的邻居打招呼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根据对地震亲历者的采访总结,设计师发现,在地震发生后,很多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援而被掩埋窒息。如果在平日,你和邻居保持友好的往来,他们很可能成为你的救命恩人。

《地震日常笔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地震发生后该怎么做,另一部分是关于地震后的避难生活如何进行。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插画,描绘了地震发生时的各种情况,以及地震后受灾群众的各种生活场景,这些都是普通人平时无法接触甚至无法想象的。

书中描绘灾后发生的几个具体场景,介绍了受灾者的特殊心理。

比如,书中描绘了当灾后物资到达后,出现了一件比较好看干净的衣服,就有人开始抢这件衣服,一个主妇看见了,大声喊道:“真的太让人感到可耻了,快别这样了。”说完,她就大声哭了,争抢的人都放手了,也开始嚎啕大哭。而周围的人也都边哭边吃东西。

书中描绘灾后物资送达灾区后的场景与故事。

书中还介绍道,在刚开始的一周,灾区会收到很多捐助物资,大家会把物资捐到避难区,所以避难区的人即使有了很多物资,还是想拿更多。而那些家里受损不严重没有去避难区的人,物资相对更紧缺。他们也需要吃的,却无法去采购东西,也很难收到捐赠物资。因此,这都是救援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灾害发生后,很多人抱着一颗热忱救援的心,想要成为志愿者,但如果不了解受灾地区的情况,就很难进行正确的帮助。不管是物资配送过程中遇到的状况,还是受灾者不同的心理,书中描述了很多容易忽略的细节,也为志愿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书中介绍“火会成为危险的存在”。

书中建议,平日,最好在家里放一个灭火器,并知道怎么使用。家里还要多备手电筒,最好每个房间都有,且电源充足。地震后,有可能造成煤气泄露,不能使用打火机照明,以免引起火灾。当一个人在黑暗中,会产生恐惧,很难准确找到逃生路口。此时,一个能用的手电筒也许就能拯救生命。

 

书中介绍“家里是危险的”。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地震发生时,家也可能成为危险的场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首先,平时要注意,在门边不要放置家具,地震发生时,家具倒塌会影响我们逃生。”

“在地震发生后,还会不断有余震发生,因此车会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家...... 把一些生活必需品放在车里,尤其是食品、水,要准备充分。”

 

书中介绍人们“会变得脆弱”

在灾难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体力。所以平时要注意身体,多运动,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在面对灾害时,不仅有体力支撑,还可以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做好准备就能从容应对。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过后没多久,“地震日常”项目组又出版了亲子版的地震日常笔记。

书中介绍了“用打招呼来防灾”。

书中告诉孩子们,平时要和周边的人打招呼,互相帮助,要学会分享,并且要多留心周边的老人。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大家就会互相照顾。对于孩子来说,这不仅是防灾教育,也是成长教育。

书中介绍“活用运动来防灾”。在日常生活中,集体运动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团结协助的关系,运动精神也是防灾需要的。

由地震日常项目组编著、寄藤文平绘制、NPO法人Plus Arts监制的《地震日常指南》(2016年出版)

《地震日常指南》是2016年推出的实践手册,介绍了在各种环境下的预防策略与工具包。内容包括家具的防倒措施、生存厨房、生存卫生间、应急措施等。

 

书中关于“家具的防倒措施”的介绍。

根据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数据显示,50%的家中受伤是家具倒塌造成的。根据受灾者的描述,“在地震中,这些家具不是倒下来,而是飞过来的”。所以怎么固定家具也是生活中需要注重的细节,书中详细介绍了怎么固定书柜、照明灯、电脑等。

 

书中关于“家具的防倒措施”的介绍。

而家具的摆放也非常重要,很多人更注重美观,而忽略了安全。书中提醒我们,不要在家具上放一些易倒且不好固定的东西,如花瓶之类的玻璃制品,地震时,玻璃碎片很容易让人受伤。此外,在自己睡觉的房间,不要放大型家具,以免东西倒塌压住自己,无法逃生。

 

书中介绍受伤后的应急措施。

即使不是在灾害中,流血、骨折也是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地震日常工具也介绍了一些应急医疗措施,如何利用身边的工具应急处理。

把“地震日常”作为一个IP

除了一系列防灾类书籍出版物,“地震日常”项目组还推出了各种形式的工具套装,以及不同企业的专属版指南等产品。

 

地震日常工具套装包括一本防灾手册,一块多功能手帕,一个小型手电筒和口哨,紧急联络卡片。

 

以地震日常为主题的多功能手帕。在日本使用手帕是非常普及的现象,可以把一些防灾知识印在上面。当灾难发生时,还可以用来包扎伤口,或当做防尘的临时口罩,实用性很强。

 

 

“地震日常”团队不定时在政府大楼的等候大厅或公寓的入口大厅进行展出。线下展示包括各种防灾知识、技能以及防灾物品,每个防灾物品都有详细说明。

 

 

可以看出,相比于普通防灾手册,地震日常的防灾手册是根据受灾的真实经历汇成的经验之书,而且从出版物到讲座等一系列产品的推广,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标识性。而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对民众生活细节的周全考虑,这正是“地震日常”项目可以不断扩大发展的原因。

在中国,地震的危害也不容小视。虽然中国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在不断完善,但防灾宣传仍有待提升。只有把防灾当做日常事情来看待,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才可以从容应对,保护自己,保护更多生命。

参考资料

地震ITSUMO

地震ITSUMO +art

国土交通省気象庁

文平银座

excite ニュース

(作者郭晓如系东京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山系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本科生、早稻田社会创新研究会负责人)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