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远瞳:我与世界的光年之外—科幻之所以如此迷人

2020-04-21 12: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围炉weiluflame 围炉

前言

从19世纪开始,科幻小说便作为一种广受喜爱的作品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儒勒·凡尔纳对地心世界不羁的畅想,到刘慈欣笔下流浪宇宙的地球,科幻小说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一起进步着,勾勒出了一代又一代人对未知的无限畅想。

远瞳,起点签约作家,知名网络科幻小说作家。2014年开始创作,代表作有《希灵帝国》,《异常生物见闻录》,《黎明之剑》。让我们来听听他对科幻作品的独到见解。

Q = 邱锶塬

Y = 远瞳

Q | 我最开始是在b站上看到了您的著作《异常生物见闻录》的动漫版及漫画,看了几集之后便产生了兴趣,所以又去拜读了您的原著。后来我了解到《异常生物见闻录》其实是您的希灵帝国三部曲中的中间一部,我对您整个的故事背景设定很感兴趣。想问问是什么让您开始创作的呢?

Y | 具体的契机我现在也说不清楚了,应该说写作一直是我的爱好吧——从学生时代就喜欢写东西,但那时候写的都是短篇,之后参加工作同时又接触了网络小说,开始对这种长篇连载产生了兴趣,就开始写了。我写书的最初动力应该是来自于看书——看书看的不过瘾了,于是就想自己写点东西,然后正好脑海里又有很多故事,便顺势写了出来。因为我一直都很喜欢科幻——严格来讲是喜欢包括科幻、奇幻等在内的各类幻想小说。《科幻世界》杂志我是从学生时代就在订,从小的热爱。 写书的很大一个前提就是要喜欢看书,到现在因为成家立业,看书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但只要有时间还是会找各种小说来看的。

Q | 从整个系列来看,带给我的感觉是一个由大至小的过程,从《希灵帝国》的众神的视角,到《异常》中的审查官视角,再到《黎明之剑》的凡人视角。这种视角的转变十分有趣,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设计呢?

Y | 我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就想过要构筑一个大的、具备包容力的世界观,现在想想我觉得这是个挺有野心的想法——构筑这么个世界观,一本书的篇幅很难办到,而且一本书中能容纳的视角也有限,所以我从第二本书开始就在为了填充这个世界观努力了。三本书视角的变化就是为了把这个世界观填充的更完整,让它不光有个框架,还有血肉,不光有一个庞大的宇宙,这个宇宙里面还要有无数活生生的人。

Q | 整个系列有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就是对“神”这个概念的描述。在我们日常的印象中,“神”往往与宗教和传说相关,是与凡人完全不同的存在。但在您的小说中,“神”的种种行为举止,甚至思维方式都变得十分贴近常人,除了拥有特殊的能力之外,祂们就像是一群普通人。为什么您会选择这样设计呢?

Y | 这其实是我对“超级文明”的一种理解。我是在思考一个文明发展到极致可能具备的形态时设计出了这一套东西,所以严格来讲我构思的“神”其实就是“凡人的终极化”。当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高度,目前困扰凡人的所有问题都被技术手段解决,所有世界真理都可以被归纳为公式,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技术手段控制,这其实就实现了各个历史阶段里凡人对“神”的想象,这时候一个超级文明也就相当于“神”了。

至于我所设计的神族所具备的其他特征,比如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职业操守之类,这就是我个人的喜好了。

《异常生物见闻录》漫画中对渡鸦神(女)的描写

Q | 您认为您所构思的“神”与现实中的人有什么区别吗?

Y | 我觉得如果一个文明发展到了极高的层次,那即便他们还有自己的道德观和内部自洽的社会关系,他们外在的表现也肯定会产生异化。比如他们对时间的观念——他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忽略时间的流逝,因为时间流逝所造成的一切变化对他们而言都是可控可逆的。他们可能会在生死的问题上有一种超脱,因为漫长的寿命以及足够的精神觉悟会让他们不那么在意个体的存续。他们更可能会以“种族”为单位来看待别的族群,而不会太过关注族群中的个体。

总体上,一个超级文明肯定是会产生异化的,他们对世界的观察角度不可能和人完全一样——即便他们保持了“人性”,他们的视角也不再和凡人一样了。

Q | 您认为我们所存在的宇宙中,可能也存在着这样的超级文明吗?

Y | 如果从“可能性”来看,如此巨大的宇宙中我觉得存在一个或几个远远超出人类的文明是有可能的,哪怕他们并没有达到我设定里的“神”的级别,技术层面的代差说不定也能让他们在地球人面前“宛若神明”。但这只是一个猜想,甚至算是胡思乱想,毕竟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地外文明的存在,更悲观的可能性是,或许所有的地外文明都已经毁灭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没能继续下去,或者地球文明便是宇宙中的第一个文明——我们连行星系都没能出去,但已经是这个宇宙中最先进的一个。毕竟宇宙如此广阔,什么样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Q | 另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地方,就是小说中提到的平行宇宙,多重宇宙,还有异空间。现在广为流传的这些假说,其实是基于现代的量子物理学。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才诞生了这些崭新的可能性。为什么您会选择在您的小说中用到这样的设定呢?为什么现在其他的许多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设定呢?

Y | 一方面是单纯的个人喜好,我喜欢这类理论,也喜欢在这类理论的基础上做猜想,另一方面其实是写作上的原因:这类理论很便于展开剧情,一个单一且固定的宇宙是很局促的。平行宇宙便于作者从零开始构筑整个故事,可以免去很多和现实体系建立连接的麻烦,也能方便作者在书的后期添加新设定或对大纲做改动。一个平行世界,你可以给它添加很多在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元素,也可以在大纲出现问题的时候随时修改后期的地图,而不会影响故事本身的完整或逻辑。

穿越其实也经常在这方面取巧——穿越到一个和现实世界似是而非的地方,然后作者才能发展自己的故事。当然穿越小说分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会前往新世界,这个还要具体分析。

《异常生物见闻录》中的异空间——梦位面

Q | 那您在描绘其他宇宙的时候,是如何想像它的样子的呢?

Y | 其实构思一个平行宇宙和构思一本新书几乎是一个难度的……首先从剧情上做取舍,判断这个新的宇宙需要多大的“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上划定地图,规划它有怎样的结构,然后在这个地图结构上安置剧情点,看需要怎样的世界观来推动这样的剧情,再往里面添加人物、对应的历史、文化、物品等等元素。整个过程有点像是手工组装一台机器,或者做一个雕塑。熟练的作者可以流程准确地把这一切构建起来,而新人基本上就是摸索着走,慢慢积累构筑世界观的经验。

Q | 您在设计这些不同的文明的时候,有借用什么作为参照吗?

Y | 有看过其他书或者电影之后产生的灵感,有参照神话传说之类,还有的依靠凭空想象。写作是个需要积累的事情,往往需要非常多的零碎积累才能构筑出一个新的东西,所以不存在准确、唯一的参照物,而只能是过去很多年积累的很多元素共同塑造出了新内容。

比如艾欧(《异常生物见闻录》中的一个星球,整个星球表面由海洋包裹),艾欧全是海洋,其实就这一个点里面就包含了很多看书看电影以及平常构思时冒出来的灵感,比如我曾经在星战前传的小说里曾经看到过的描写一颗星球时有一个场景:无休无止的暴雨冲刷着半永固的水泥平台。就这一句话,就是艾欧的灵感来源里的一小部分。很多这样的“小部分”共同组成了艾欧。里面也包括了深海迷航(单机游戏,故事背景也是一个全是海洋的星球)关于海底的描述,包括了科学家们关于木卫二内部结构的猜想,包括我之前从某本科学杂志上看到的某个小段落,也包括上面提到的,《星球大战前传》里的一句话。

游戏深海迷航中的水星球

Q | 您认为科幻小说和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Y | 科幻小说和科学发展必然是存在一个同步和映射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会大众对科学认知的整体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新技术、新生活方式,而这部分人群就是科幻小说的受众,科幻小说是在这部分受众所认知的世界观上做出的“想象”,让他们看到目前科学背景下,世界可能呈现出的模样。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科幻小说的土壤,而科幻小说则是大众科学认知延伸之后的一种“浪漫产物”。 科幻小说中出现的逻辑,不管再怎样天马行空,再怎么诡异离奇,都必然是植根于当前大众的认知水平上的——太过超前则无人理会,太过落后则没有可读性。

Q |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带给我感触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对文明与生命的描写。每每读到这些地方,甚至会不禁落泪。好像许多科幻小说中,都不乏有歌颂文明与生命的情节。在您看来,为什么文明与生命这样的话题会在科幻小说中被经常提及呢?

Y | 因为人本身就是文明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部分嘛——而“人”也是文学的受众。

文明与生命的认知是人类世界观中非常重要的支柱,读者们在看到文学作品中类似剧情时产生触动,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感同身受”——作为人类,会对自己所处的文明感到骄傲,对自身以及族群的生命感到珍视,这是人能够形成社会,能够发展出文明的一个前提。

因此文学作品也会关注文明和生命,因为文学作品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环,对文明和生命的关注,是它的重要成分之一。我觉得文学作品是“人”的认知的延伸,因此人类这个族群所关注的,也是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的。

《异常生物见闻录》中拯救卓姆文明的片段

Q | 您是如何定义“文明”与“生命”的呢?

Y | 仅从我个人观点的话,文明应该是一个族群诞生之后创造出来的“痕迹”的总和,包括它的历史,它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包括它的技术积累,包括这个族群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逻辑,以及组成这个文明的族群自身。一个文明由族群基础和这个族群创造出的“痕迹”两部分组成。失去了族群基础,那么仅剩下的痕迹就只能是“文明遗迹”,失去了族群创造出的那些东西,那么这个族群也就只能说是一群“难民遗孤“。

文明是包含族群成员以及族群创造物两个元素的,而生命就是其中属于“族群成员”的一部分。这两部分必须统合在一起,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文明。这也是为什么说现在四大文明只剩下一个——因为只有中国这边两个元素都保存了下来。其他的几个文明古国,要么人还活着然而历史断代了,要么历史延续了下来,可原有种族灭绝了。

Q | 您认为为什么“人”或者说“生命”都会想保护自己的文明呢?

Y | 我觉得这是一种本能,而且也是优胜劣汰的法则下“过滤”出来的结果。有个很显而易见的逻辑:那些不想保护自己文明的族群,肯定已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被剔除掉了——他们的文明甚至他们的族群自身都会被外来力量毁灭以及同化,因此能够存活下来的只能是想要保护自己文明的族群。

就像人为什么会具备呼吸的本能——事实上原始生物早期确实存在一些不能有效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当地球含氧量上升之后,这些不能适应有氧呼吸的生物都灭绝了。

从个体角度来说,肯定也有社会的影响。因为个体就身处社会环境下,必然会受到社会影响,不存在不受社会影响的个体。而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因此这种社会影响本质上也是大量个体的共鸣——为了保存以及延续自身,个体会形成群体,这个群体会产生“群体意志”,这个群体意志不管表现为什么形式,“生存”都肯定是它的第一任务。

所以我们在看到其他生命在文明即将消散时的抵抗后,会产生感动之类的心情,这是就是同理心的表现,或者说“感同身受”。

Q | 您认为为什么大家会喜欢看科幻小说或科幻影视作品呢?科幻作品想带给读者什么呢?

Y | 从我个人感觉的话……我喜欢科幻作品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有趣”。我觉得这些故事有趣,能吸引我,所以就喜欢,这也是大部分受众对某一类作品产生偏好的第一前提。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其实我没想过太深远的影响,我觉得大家看过之后能有一段时间的放松和开心就算是我写书成功了,而如果大家开心之余还能看出点思想内涵来,那就算额外收获。

Q | 您认为未来的科幻小说会是怎样的呢?

Y | 这个真的很难预测……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会超出想象。不知不觉间,现在空气屏、道路上的巡逻无人机、脑机接口都开始往实用化发展了,而这些在不久前还是科幻领域的东西……

所以十年后的科幻小说所描述的内容,说不定甚至是我们现在连想都没想过的方向——我们可能感觉那不是科幻,而更近似于神话了。

但有一点我觉得不会变,那就是不管多少年后的小说,它都应该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起码能让人看到之后沉浸其中。

后记

生命是伟大的,文明是坚强的。科幻小说本身,大概就是人们对文明发展的可能性的一种畅想。“一曲对生命与文明的赞歌”,我想这样描述它。所以我们仍未知道我们世界的若干亿光年之外是怎样的,但我们愿意去相信,那应该是个风景如画的,拥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地方。

于是就会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想亲手把这些可能性变为现实。这应该就是探索科学的源动力之一吧,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了。

文 | 邱锶塬

图 | 网络

编辑 | 曹睿清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

原标题:《对话远瞳:我与世界的光年之外—科幻之所以如此迷人 | 围炉 · CityU》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