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网传一母亲训练孩子自己睡竟致孩子身亡,你还信“哭声免疫法”吗?

2020-04-21 15: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津妈 拜托了妈妈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气得直哆嗦。

一个妈妈参加一个“婴儿睡眠训练”的训练营,然后训练自己3个月的孩子独自入睡,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床上以后,然后通过监控来观察孩子。

在孩子翻身,姿势变成趴着大哭以后,觉得不妥,咨询群里的人,是否需要进去,群里有人觉得“不是很大声就没问题”,这位妈妈就真的没管,后来孩子真的“没声”了,大约一个小时以后,这位妈妈进去,发现孩子口鼻出血,尽管送到医院,孩子还是走了。

关于孩子挣扎的视频,就不放了,担心妈妈们看了会有心理创伤。

写到这里,感觉胸口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眼睛发酸。

真TMD地气愤!孩子才3个月啊!就这样被活活闷死,最后该有多无助多恐惧……

我们生活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愚昧的父母!请原谅我说了重话,真的是被这件事气到了。

如果真的是睡眠机构这样教妈妈的,那么这个睡眠机构就是“杀人犯”。这哪里是传授育儿知识,明明是在散播育儿“邪教”。

目前为止,某睡眠机构发表声明说这件事和自己无关,调查还在进行中,孰是孰非还不太清楚。

而今天我们只想告诉妈妈们:千万别再相信一些所谓“哭声免疫法”的睡眠训练,这种方法已经害惨了美国一代人,不要再让我们自己的孩子再被这套“歪理”祸害了。

哭声免疫法,害惨美国一代人

早已被摒弃

“哭声免疫法”曾在欧美国家盛极一时。

最初提出这个理论的是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曾经提出一种"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整睡眠训练法,他认为这些方法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哭声免疫法的大概要义: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去抱她,任由其哭泣,让孩子知道哭没用,等到孩子不哭了,才去抱她,让孩子明白,不哭,才能得到父母的拥抱。

华生主张,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

“哭声免疫法”曾经在美国也是风靡一时,这种方法的确有效,一般经过“训练”的孩子都会变得很乖。

后来有传入我国,被不少妈妈效仿和使用,因为短期来看,确实会减少孩子的哭闹,看似妈妈轻松了不少,实则危险隐患重重。

事实证明,之前美国那批经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

就连华生自己的子女,在爸爸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后来也过得非常惨。

大儿子在而立之年自杀身亡。女儿也多次试图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生活。倡导并践行“哭声免疫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是酒精成瘾者,多次自杀……

可以说,“哭声免疫法”真的是以牺牲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幸福为代价后,才被欧美妈妈们所摒弃。但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妈妈对于“哭声免疫法”“从小分房睡培养独立性”等教育理念深信不疑,追捧、执行着。

很多妈妈都觉得,小时候不与孩子亲近是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其实不然!

马伊琍就曾在微博中提到自己生第一个孩子时,因为相信“哭声免疫法”,流着眼泪听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硬着心肠不去抱孩子。

结果她因为抱不到孩子天天哭,孩子也因为缺乏安全感,敏感且懦弱,不敢去探索新事物。

一个残酷的心理学实验告诉你:

孩子哭了不抱的后果

一个狠心的妈妈,对孩子的哭闹不理不睬,最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恒河猴实验。

曾有研究员将刚出生的小猴和母猴隔开,实行一猴一笼的隔离喂养。他们给幼猴制作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作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用软垫制作的“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有一个提供牛奶的装置,可以为小猴解决饮食问题。

起初,研究员们猜测“铁丝妈妈”将更受小猴的欢迎,因为它有“奶”。

而结果令人惊诧不已,小猴们除了饥渴时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呆一会儿,一吃饱便迅速返回,抱着“绒布妈妈”,紧紧依偎在她怀里,它们对“绒布妈妈”产生了深深的依恋。

当实验人员将“绒布妈妈”故意拿走时,小猴会吓得大惊失色,用尽全力去抱紧她,像是能从“绒布妈妈”身上寻求保护和安慰一样,小猴子们才慢慢平静下来。

然而,实验还没结束,在小猴们回归正常的群居生活后,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性格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有明显的孤僻、抑郁、自闭、自残和攻击性等倾向,难以融入猴群的生活,而且根本无法正常生育。

在研究人员的干预下,母猴产下后代却无法抚养。实验结果几乎是令人绝望的,仿佛像遗传一样,那些从未曾得到母爱的小猴,不仅性格会出现反常,难以适应族群生活,也被证明了缺乏感情能力去养育后代,他们的猴生几乎是残缺不全的。

透过这个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婴儿来说,父母的安慰和爱抚是他们生命中最最重要的,远比食物重要得多得多。

婴儿通过父母无数次的安慰和爱抚来确认自己被爱,奠定一生的安全感,否则可能一生都无法拥有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

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但绝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每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之初,他会认为自己是和这个世界、和母亲浑然一体。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既是充满期待又是迷茫无助的。当孩子哭喊着想要抱却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就会对环境、对母亲失去信任,被无助感包围。

最后孩子可能因为绝望真的不再发出“呼救”,但是至此也就失去了对亲人、对世界的信任。他可能会变得很乖,很听话,但是长大后也可能出现孤僻、抑郁、自闭、自残和攻击性等倾向。

当然,也不是说,父母要时时刻刻守护在孩子身边,我们也非常理解父母哄睡孩子的辛苦,但至少在孩子1岁以前,我们还是建议,尽量及时回应宝宝的需求。

年龄小的宝宝,醒得比较频繁,父母可以通过轻拍等方式哄宝宝再次入睡,也不必每次都要抱起来。

不必迷信3岁分床,5岁分房

网上有很多从小就训练孩子自己睡的指导。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一个具体的分床、分房年龄界限能适合所有孩子,大家常说的“3岁分房、5岁分床”只不过是根据多数孩子的情况给出的一个建议年龄。不必追求那些量化得很精确的时间,与其把焦虑带给孩子,不如放松下来,想些适合的引导方法。

甚至有心里专家认为:只要在孩子10岁前完成分房睡就不晚。

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当他们做好准备的时候,就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新的状况、新的成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地陪伴和等待,并时刻准备好放手,让孩子自己向前走。

3岁前,都不建议趴睡

在医学上还是建议1岁甚至3岁之内的宝宝不要趴着睡,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窒息,而且趴着睡宝宝呼出的二氧化碳大部分又会被他自己吸入。

如果1岁以内的宝宝趴睡,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的睡姿,避免出现悲剧。

原标题:《悲剧!妈妈训练孩子自己睡,孩子惨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