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V&A副馆长:公共教育到当代收藏,回应时代的博物馆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2020-04-23 12:0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位于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简称英国V&A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应用及装饰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博物馆脱胎于19世纪英国的设计学院,并从创建伊始便关注当代设计。由设计互联发起并策划、与英国 V&A 博物馆合作出品的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日前在设计互联的V&A展馆中举行。“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采访了V&A的副馆长兼首席运营官李傅廷 (Tim Reeve),从诞生之初的教育使命,到反映时代需求的“快速回应收藏计划” (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他讲述了英国V&A博物馆的独特故事以及与设计互联的合作。

英国V&A博物馆的故事与众不同,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837年,当时英国政府在伦敦成立了一个设计学院,学校有一批数量不多的教学收藏品。1851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后,设计学院的教学收藏品更名为工艺品博物馆(Museum of Manufactures)。而博览会组织者之一的科尔(Henry Cole),则成为博物馆于1852年创立时的首任馆长,博物馆以维多利亚女王与艾尔伯特亲王的名字命名。科尔宣称博物馆要成为“每个人的教室”,其目标是通过教育设计师、生产者与消费者,来提高英国工业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扩大收藏,来呈现艺术与设计的范例。这些收藏日益壮大,目前博物馆拥有227万余件藏品,收藏横跨5000年历史。

V&A历史照片

大约一个月前,澎湃新闻记者邮件采访了英国V&A博物馆的副馆长兼首席运营官李傅廷(Tim Reeve),从英国V&A博物馆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创办设计互联开始,李傅廷讲述了V&A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定位,作为一家关注设计的博物馆,V&A从诞生之初就将普及艺术与设计作为使命,将教育视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近年的发展中,V&A引入了“快速回应收藏计划”,将当代的实用设计纳入其收藏体系,开设了摄影中心,在公共项目中普及这一媒介的发展史。

李傅廷

V&A的快速回应收藏体系与当下的疫情产生了联系。负责该项目的首席策展人科琳娜·加德纳(Corinna Gardner)说道,博物馆目前正在“观察和审视”新冠疫情的全球变化,尚未对于“怎样的设计能够反映当下”做出定论。加德纳表示,在当下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要确定何时出手进行收藏并非易事,不仅如此,这一项目的关键在于了解这些当代藏品何时可以展出,而这在当下对于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事实上,就在李傅廷接受记者采访后不久,3月17日,V&A向观众宣布闭馆,两天后,员工也被告知在家办公。李傅廷在文章中写道,闭馆的挑战不是实际运营上的,而是“情感上的”,“关闭博物馆在技术上并不难,但是这违背了博物馆存在的目的”,因为V&A的意义在于“打开被关上的事物,转译复杂的内容,创造并传播新的知识”。即便如此,V&A在过去的几周找到了维持运转的方式,甚至相比过去出现了一些改善,机构的工作方式从平缓转向高效,“会议文化得到了精简,如今的工作展现了幽默、技巧和出色的专业性、创造性。沟通变得简单,而多出的时间和注意力则转向对于同事健康状况的检查。” 他写道,在他看来,这是危机结束后也应该记得并实行的。

V&A博物馆

在疫情期间,V&A通过播放平台BBC iPlayer推出了六集纪录片《博物馆的秘密》(Secrets of the Museum),并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呈现数字导览。此外,观众可以在其官网上找到历年展览的幕后故事。

李傅廷提到了博物馆在二战结束后的情况,“直到1948年,所有国内的收藏才物归原位,博物馆方才得以重新开放”。而在2020年,他指出,“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行业来说,网站成为了‘建筑’,社交频道取代了游客中心”。

澎湃新闻:V&A从2017年起与设计互联合作,能否透露你们合作的下一步计划?接下来会有那些合作的展览与活动?

李傅廷:在设计互联开幕的两年以后,作为开幕展 “设计的价值”的延伸,这次展览标志着我们与招商蛇口合作的重要时刻,设计互联正在建立自己的策展特色和叙事,并成为中国日益兴起的设计界权威。

除了展至2020年12月的“设计的价值在中国”之外,V&A的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也将于今年来到设计互联巡展,作为两个机构合作的延续。

2017年设计互联开幕展 “设计的价值”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根据你的观察,两年来的合作对于两家机构而言意味着什么?

李傅廷:我们的合作基于我们都相信设计和创造力作为普世语言的力量,能够连接不同的国家,聚集来自各地的人们。我们之间的对话是关于经验与知识交换和共享,以及透过设计的棱镜所形成的观察世界的角度。

澎湃新闻:此前有新闻报道V&A收藏了中国的微信,除此之外在中国还有什么进入V&A馆藏的当代设计吗?

李傅廷:V&A从诞生之初就开始在中国进行收藏,我们与中国相关的收藏活动涉及不同部门和各个领域。

在筹备设计互联的开幕展“设计的价值”时,V&A的团队在深圳及其周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此扩大了我们的收藏,在两年的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45件新的藏品,从而反映出与更广大的设计世界的对话。其中除了微信以外,还包括大疆的幻影无人机,他们对无人机技术进行了改革,使其价格更加亲民,使用更加简单;此外还有矽递科技的微控制器,他们一直倡导中国的创客文化。

“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说到当代设计,你们在收藏体系的发展上有怎样的标准?

李傅廷:我们寻找艺术、设计与表演的杰出案例,通过收集当代藏品,来讲述广阔而多元化的设计与社会全球史,与此同时扩展我们的历史收藏。

2014年,我们在V&A引入了“快速回应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这是一种新的收藏活动,以回应在近期历史中与设计和制造业有关的重要时刻。其中许多物品都具有新闻价值,它们不仅推动了设计的发展,更揭示了我们生活的真相。

快速回应收藏展示空间

澎湃新闻:V&A在今天的设计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对于现代设计有怎样的影响?

李傅廷:V&A成立于1852年,目标是让艺术和设计贴近所有人的生活,教育和鼓励英国的设计师与制造商。今天,它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此,而是在充当一家设计实践者的教育机构的同时,启发下一代人。

在我们的计划中,我们委任那些设计新星和国际知名的设计师进行创作,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我们定期举办的“Fashion in Motion”系列呈现T台表演,让公众免费参与。2019年,为了庆祝该系列成立20周年,博物馆呈献了中国时装设计师郭培里程碑式的作品展示。此外,我们与设计师合作完成一年一度的“圣诞树”项目,其中包括埃斯·德夫林(Es Devlin)与加勒斯·普(Gareth Pugh)等杰出设计师。我们还与不少建筑师合作,如隈研吾、阿曼达·莱维特(Amanda Levete)与伊丽莎白·迪勒(Liz Diller)等等。

此外,V&A也是伦敦设计节的合作伙伴及官方的活动举办场所。设计互联也会参与今年的伦敦设计周,呈现“设计的价值在中国”的内容。

V&A摄影中心内景

澎湃新闻:2018年,V&A开设了新的摄影中心,作为一家致力于应用及装饰艺术与设计的机构,摄影在V&A的整个馆藏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李傅廷:我们的收藏并不局限于应用装饰艺术和设计。从1852年成立以来,V&A就开始收藏照片,此外,我们拥有英国国家摄影艺术收藏(the National Collection of the Art of Photography),这是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摄影收藏之一。

目前,我们的摄影收藏已经超过80万件摄影收藏,涵盖了整个摄影史,囊括历史与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师。2018年开放的V&A摄影中心是我们的第一阶段,它让我们得以重新构想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并且在我们的公共项目中变得越发重要和普及。

除了摄影中心以外,我们的家族中还有V&A邓迪分馆(V&A Dundee)、在建的V&A伦敦东部分馆(V&A East)以及改建中的V&A儿童博物馆(V&A Museum of Childhood),这都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如何呈现我们的收藏,将丰富的资源分享给大众。

V&A邓迪分馆

澎湃新闻:如今教育在博物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公共教育方面,你认为中国的博物馆能够从V&A获得怎样的经验?

李傅廷:教育是我们博物馆成立的使命之一,V&A本身就孕育自19世纪上半叶英国国家设计学校运动(Design School Movement),它在诞生之初的目的就是普及艺术与设计。教育是V&A策展和公共项目的核心,我们一直在探索能够让我们的藏品面向更多观众的新渠道,比如数字档案、海内外的展览以及一系列新的项目,其中包括DesignLab Nation,这一项目将材料与教育资源带到全英国的学校。设计互联学院与设计互联开发的《设计思维》课程也是与V&A合作的成果。许多中国的新兴博物馆已经展开了学校与机构之间的对话,可以说我们在许多方面要向他们学习。

“设计的价值在中国”海报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