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战疫记忆:春天终将到来
文:王澜、冷江涛、吴健怡、闫倩玮
指导老师:刘琳
有训路星火营 出品
除夕前日,在距离武汉百余公里的仙桃市,左昌俊刚下高速就收到了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发来的通知短信。原本准备回老家过年的左医生又重新驶上高速,因为医院紧急通知春节期间全院职工照常上班。
也是在这一天,武汉市下发了封城通告,返汉的左昌俊成为了第一批“逆行者”。
图:左昌俊从仙桃返回武汉时拍下的照片
大年初二,在武汉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正式被列为武汉市第三批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医院按照院感要求紧锣密鼓进行隔离病房工程改造,并陆续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大年初七,左医生所在的感染三病区开始接收第一批病人,他作为主治医生,负责病人的日常诊疗工作。
是战士,也是生命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市共征用了五批定点医院,在自己医院被征用之前,左昌俊通过其他医生同学的朋友圈了解到前两批定点医院的情况。抗疫初期,防护物质极度紧缺,而病人就诊量极大,不少医护人员没穿防护服就直接工作,即使有防护装备,他们一旦穿上,哪怕饿了肚子干着嗓子都舍不得脱下来,左医生感慨道:“少一件防护服,意味着增加了一次病毒感染的可能,甚至意味着丢失一个生命。我看了之后,感觉非常心酸。”
医院在被征用之前就已经向社会各界发出了募捐信息,与前两批定点医院相比,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的物资储备有一定改善,但是在抗疫早期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紧缺问题。在极力救治病患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本身也面临着感染病毒的风险,而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每一次与病人的接触都像是一场与病毒的赌博。左昌俊说:“虽然我们医生在这次疫情中是战士,但也是一个生命,也会有些许害怕。因为这次的新冠病毒毒性极强、传染性相当大,已有不少人遭受病毒感染,其中不乏医务工作者,甚至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左昌俊所在的医院共有500多名职工,第一个医护感染者就出现在他们科室。“最先遭受感染的是我们科室的一名护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姑娘。她平时感觉咽喉部不适、干咳,每当戴上防护口罩、穿上防护服进入感染病区工作时,她就感到头晕、呼吸困难、胸前憋闷。”出于安全考虑,她申请做了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左下肺毛玻璃样改变,高度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因为全科都与这名护士有过接触史,整个科室在救治的紧张之外更多了一层担忧,既为感染的小护士,也为还不明情况的自己,同时也怕会影响病人的治疗进度。在通过一段时间隔离观察和科学诊疗,如今她已完全康复。
焦灼的战场
新冠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每过一段时间会进行完善和补充,到目前为止已优化升级到第七版。2月5日,国卫办下发了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加入了临床确诊标准,即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如果患者流行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也就是说仅凭临床特征也可以纳入确诊病例,导致了武汉地区确诊病例突增,各定点医院收治病例数也大幅增加,医院床位进一步告急。二月中旬,武汉的病人总数与危重症患者数量急剧上升。“记得当时全科总共有40个病人,30多例患者都告了病重甚至病危。那时的工作量极大,一方面需要源源不断的接收新病人,安排相应的治疗,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治愈率,本着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的精神,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评估分析,筛选危重病人转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去救治。”左昌俊说。但当时病人发病数量急剧上升,而武汉市定点医院数量有限,床位紧缺,来不及扩容,即使申请转院也大多无法顺利转出。医疗物资匮乏的无力感与救治病人的紧迫感让左昌俊医生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而这几乎也是整个武汉市所有一线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紧盯病危患者的治疗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兼顾轻症患者的诊疗工作;病危患者转不出去,而同时又有源源不断新住院病患。左昌俊回忆说:“这个时候压力就特别大。”
因为不断有病人输入,医院只得增加临时床位。“当时病区加塞了六张床,病人最多的时候,加床也都住满了。”左昌俊说。医护人员每六小时轮换值班,但因病房工作复杂繁重且量大,往往不能保证能够按时下班,而同时为了降低病毒感染风险,每次穿防护服时必须做到严实包裹,科学防护,而下班出病区脱防护时必定流程清晰、小心翼翼、操作规范,随后的消毒缓冲还要花上好一阵功夫,一旦穿上防护服也就意味着至少要不吃不喝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繁重工作和严密包裹也让许多医护人员出现了眩晕、胸闷、呼吸困难、脱水等不良反应。
武汉某定点医院的张连医生回忆自己第一次穿防护服的心情时说:“我当时还是有点担心的,同事说每次来上班都感觉像考试。因为不知道会不会被感染,会不会遇到那种撕扯防护服的(病人)。”第一次穿防护服持续时间接近11个小时,但是据她说这还不是最困难的时候。
与张连同为医生的丈夫在1月底就被派去某定点医院的一线支援,临走时只匆匆说了一句:“我肯定是要去的,你们注意安全,不要出门。”那里是疫情最为焦灼的战场之一,有些患者在门诊排队的时候突然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严重的时候每天每个科室都会有1到2名患者去世,殡仪馆打电话过来,直接就问‘几个’。”
心与心的交流
在艰难的抗疫过程中,人们面对的不仅是病毒,还有心理上的压力、焦虑与抑郁。“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身体上是最累的,心理上也是最累的。”左昌俊坦言。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务院新闻办称疫情早期,湖北省有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感染,其中40%是在医院感染。医生每天高强度工作运转,也会担心自己有一天会突然倒下,从而影响整个医疗团队战斗力和对病人的救治工作。“我们不想给医院、国家添麻烦,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扛下来,坚持下来。”左昌俊说。他被推荐评为医院疫情防控优秀人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身作则、扛责在肩,主动承担起病情最危重、病人数最多的工作,多次深夜转运、护送危重病人,生命相托,只要有一丝希望绝不言放弃。”
图:医护人员在给患者送餐
不同于专业的医护人员,许多病人在刚到医院时是非常无助,甚至恐惧的。刚开始,病房里许多患者沉默寡言,有的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求输液打针,有的人整夜睡不着觉,还有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轻生。
援助六七二医院的是一支来自湖南邵阳的心理学专家,这支医疗队主要负责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他们会针对病人的基本信息、病史、家庭状况等进行细致的了解并熟记在心,寻找切入点,了解每个病人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这不只是药物上的治疗,还有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时间久了,患者们也逐渐打开心扉,和医生也建立了感情。
张连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进舱时的情形:那天上午,有一个女医生晕倒了,下午我刚好是最后一个进仓的,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本认不出谁是谁,好几个患者都以为我是上午晕倒的那个医生,都问“医生你好点了吗?要是感觉不好赶紧出舱。”虽然知道他们误会了,但是心里还是很感动。
小人物 大担当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也许大家觉得是我们医护人员负重前行,其实各行各业人士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左昌俊感慨道。
他谈起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武汉公交停运的这段时间,出租车司机们形成了一个志愿者联盟,他们组织了微信群,专门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有一次左昌俊的车坏了,他就在群里联系了司机。第二天早上六点,司机早就在家门口等着了,当时他特别感动。还有前不久,左医生接诊了一个急性腰疼的病人,发现他就是那个疫情期间经常送快递到医院的顺丰小哥,原来这两个月快递小哥每天都是高强度工作,因为前一天搬运几百件货物,回家后因为腰痛急性发作躺着就难以自行站立了。
在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身处一线的张连接收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的善意与温暖:武汉封城后,大马路上除了外卖员的小电动几乎就没有别的车,这段时间里他们风雨无阻,医生和患者的食物都是靠外卖小哥一趟一趟地送达。有个黄陂区的饭店老板怕医护们吃不上饭,还发了朋友圈表示愿意免费为医护提供用餐和配送。二月份的武汉依然很冷,气温在零到十度左右,还下过雪,很多社区防疫工作人员就在小区外面的帐篷里度过了一整天。在张连的科室里,清洁阿姨怕医护们被感染,每天用棉签仔仔细细地把电脑键盘和椅子缝隙全部擦一遍。在张连看来,他们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这些人都是高辅助,小人物,大担当。”张连说,“在关键时期正是因为有很多这样无私的人帮助和在关键岗位顶住了,才有了现在的平安武汉。”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随着国内疫情状况逐渐好转,3月25日武汉市城区疫情评估等级降为中风险,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张连坦言,自己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因为这次疫情,她和同样身为医生的丈夫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家了。左昌俊则在朋友圈转载了一张图片:“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但是他们都知道,现在还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不到最后关头,大家都不能松懈。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返程客流的增加和各地复工复产复学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期。“拥有一丝光,就发一分热。”4月2日,左医生还积极报名了由国家外交部、国防科工局、集团公司安排的“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援助亚非国家医疗队伍。
“前段时间东湖的樱花盛开了,那时候阳光明媚,武汉市政府开放了了东湖樱园和东湖绿道。很多很多外援,还有医护人员,已经连续作战了一个多月,也进行了一些适当的休整,大家趁着工作之余去了东湖赏景,很多外援都是第一次来武汉,当时的场景,确实非常非常美丽。”左昌俊说。
(文中张连为化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