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丨我们为4.2万援鄂医护人员拍肖像:赋予照片精神力量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2020-04-19 09:03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每一个面孔,都折射医者仁心;每一个眼神,都闪耀人性光辉;每一张肖像,都将个人逆行与中国战‘疫’定格为永恒的瞬间,成为14亿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4月18日,一部时长20分钟的纪录片《见证》亮相湖北卫视,讲述了一支摄影团队在武汉拍摄医护人员肖像的故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4.2万余名援鄂英雄,4.2万余张肖像照片,此次肖像拍摄项目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带领团队历时近两个月完成。

4月19日凌晨,李舸告诉澎湃新闻,接到这个任务后,他和4名摄影家协会同事于2月20日赶赴武汉,立即投入拍摄工作。之后,摄影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等参与拍摄,一起完成了此次的拍摄任务。

“刚开始没想到能完成这个任务,有很多具体的困难,就想着要尽力,能拍多少就拍多少,但最后还是完成了,这是史无前例的。”李舸表示,他们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而是赋予这些肖像照片精神力量,传递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国家力量。

【对话李舸】

澎湃新闻:能介绍下此次拍摄项目吗?

李舸:2月19日上午,我接到任务,要为援鄂医护人员拍摄肖像。当时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有3万多人,后来陆续增加到4.2万多人。在人民日报批准后,我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郑更生沟通,他第一时间请示中国文联党组,得到批准后,当天下午就组建了摄影小分队,他们都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工作人员。20日,我们从北京出发,当晚到了武汉。

澎湃新闻:拍摄时要注意哪些?

李舸:2月21日,我们开始试拍,很快就明确了两个底线:1、不能影响医护人员的救治、护理等工作;2、不能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休息。

澎湃新闻:拍摄过程是怎样的?

李舸:医护人员是4小时一个班,我们就守在医院,他们下班出来后,我们就抓紧拍摄。我们先跟医护人员简单沟通下,他们在A4纸上写自己的姓名、单位,接着就是拍摄。时间都很紧,每个人大概1分钟左右。

刚开始,我们每天在医院待10-12小时,但每天只能拍四五十人。我们就打“时间差”,各支医疗队换班时间不同,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在两支医疗队之间来回拍摄,一天就能拍80-90人了。但要拍4.2万人,这样的速度还是不够。后来,经过沟通,除了在病区拍摄,我们还去医护人员的驻地拍摄,在驻地的医护人员更多,也相对更安全,拍摄效率就更高了。

最初,我们的拍摄团队只有5人,人手远远不够。后来,我们在武汉搭建了60多人的团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地的摄影志愿者,冒着风险志愿出来拍摄,需要极大勇气;二是已经在武汉的媒体记者,他们在工作之余,帮忙拍摄。我们出不了武汉,没法到湖北其他地市去,湖北其他地方的拍摄由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省文联组织团队完成。

澎湃新闻:所有的援鄂医护人员都拍了肖像吗?

李舸:经过20多天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拍摄。后面的一个月,主要是补缺,因为前期有一些人员没有拍到,就一个个去补拍,我们争取做到全覆盖。目前,我们仍在武汉,主要在收集、整理拍摄素材。

澎湃新闻:为什么拍摄时让医护人员摘口罩?

李舸:疫情期间,有恐慌情绪,患者和医护人员要形成高度信任的关系,医护人员的每个举动对患者来说,都很重要。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大家都看不到他们长什么样,患者也很想知道。拍摄时,医护人员摘下口罩,患者可以通过肖像照片知道医护人员长什么样子,这对患者也是极大的抚慰,也可让医护人员的家属、公众知道医护人员抗疫的辛劳状态。

澎湃新闻:听说还有自选创作,拍摄了视频?

李舸:这个没有作统一要求,是我们小团队自己加的。拍摄时,让医护人员说一句话: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我们和医护人员像朋友一样交流沟通,他们虽然只说一句话,但都是真情流露,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舒缓心情的方式。这个环节也特别感人,如纪录片所呈现,很多医护人员说的都是朴实而充满温情的心愿,这也是最为动人的。我们拍摄团队陪着医护人员一起流泪。

再是我在拍摄时留意到,不少医护人员说,最牵挂的不是亲人,而是患者,而且医护人员的手机也有好多和患者的合影。这些合影照片,有的来自工作手机,有的来自患者。我就想到,让医护人员拿出手机,亮着这些照片,再来拍摄肖像,并把这个拍摄主题取名为“你是我最牵挂的人”,这样就生动呈现了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感情关系。

澎湃新闻:纪录片的拍摄是如何完成的?

李舸:湖北卫视有一个名为“逆行者”的纪录片拍摄团队,他们打听到我们在拍摄医护人员肖像,觉得有意思就过来跟拍。之后,应该也是发现我们的此次拍摄有挖掘空间,就做了《见证》这个纪录片。

澎湃新闻:拍摄期间,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李舸:难忘的、感动的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福建医疗队的一名男医生,他也在纪录片的片尾也出镜了。当时,他出来较晚,看到几个女医护人员在拍摄,他说拍什么照啊,就去洗澡了。洗完澡后,他看到我们还在,就问你们怎么还没走,我们就说在等你啊,他说那就拍吧。拍时让他说一句话,就是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他说最想回去陪父母过个年,但说着就情感迸发了,痛哭流涕,蹲在一旁的垃圾桶边哭了几分钟。后面,我们问他能不能把刚刚的话说完,他摇了摇手。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此次拍摄?

李舸:刚开始,没想到能完成这个拍摄任务,有很多具体的困难,就想着要尽力,能拍多少是多少,但最后还是完成了,这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摄影和时代、历史是有紧密联系的,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为敢死队队员拍摄肖像的举动,这时的照片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力量。我们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而是赋予这些肖像照片精神力量,传递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国家力量。

我经历过非典,曾去过当时的定点医院拍摄,那时的医疗条件差很多,也很困难。这次抗疫,很多医护人员都很年轻,是90后,有些还是瞒着家人上的战场。平时在路上遇到他们,也就是普通人,相信他们通过此次抗疫,内心能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澎湃新闻:这些肖像照片将如何使用?

李舸:4.2万多张肖像,是珍贵的影像文献资料,肯定会保留下来。因为现阶段还在收集整理,还没有想今后如何使用。

    责任编辑:陈兴王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